《鋼琴家》觀後感

那張海報上,陽光從視窗慵懶地照在深棕色的牆壁上,把空氣中淡淡的灰塵映得閃爍著金光,一雙手指修長,皮膚白皙的手放在黑白相間的鋼琴鍵上,輕快地彈奏著樂曲,一頂德國軍官的帽子,放在那架鋼琴上,一隻大手按著鋼琴的邊,滄桑又有力。時間仿佛靜止,畫面中的人還未離去。

這部電影實際是二戰時期一位波蘭著名鋼琴家的傳記,由於他驚人的才華,他受到了各種類型的人的幫助逃脫了死於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命運。在那無比黑暗的世界裡,他的身邊卻閃爍著人性耀眼的光輝。

整部電影中,最美的是一場遇見。

鋼琴家好不容易逃過德國人的追捕,躲入了一棟廢棄房屋的閣樓中。樓上有一架鋼琴,琴上布滿了灰塵。他鬼使神差的掀開琴蓋,彈了起來,不到一曲,便聽到身後有聲響,他回頭一看,一位面無表情的德國軍官站在他身後,正默默地注視著他。他嚇了一跳,趕忙站起身,退到一個角落裡,許久,軍官嘴唇翕動,問他:“你會彈琴?”他猶豫著點頭,軍官對他命令道:“再彈一首。”他又重新坐下,顫抖著彈完一首曲子,抬頭便看見那位軍官背過身,在悄悄拭眼淚。一會兒,軍官就離開了。不到一天,鋼琴家便從視窗看見,那位軍官帶淚一車士兵,很快把這棟房子變為司令部。猶太鋼琴家躲在閣樓里,不敢發出一點聲音。但是,每天軍官都會在所有人離開後,輕輕推開閣樓的門,帶過一些罐頭和麵包,一直到戰爭宣布結束。

這是一部矛盾的電影,無盡的不自在中流露出自由,無盡的黑暗中照進了光。軍官的面無表情下是情緒的決堤,他的睫毛上掛著晶瑩的淚珠,他送給鋼琴家的麵包中是無數的“珍重”。我還記得鋼琴家的手、指尖靈活地在鋼琴鍵上跳躍著,視線移向他的手臂,那塊白布上是奧斯維辛中猶太人的標誌,而鋼琴家的眼底又藏了太多的故事。戰爭是這樣一個矛盾的東西,他滅絕了人性,有喚醒了人性。它是軍營的一件大衣,亦是辛德勒的一雙手。人與人之間本應無關國籍、無關種族,人們的品格本不該被地位牽絆。但那些青年,卻被日耳曼的熱血沖昏了頭腦,讓另移名族的生命之泉塗在地上。戰爭可以結束,但人們內心的惶恐卻是無止境的。

一塊茵綠的草坪上,鐵圈圍成了柵欄,柵欄的背後是河流和遠山。德國士兵們像牲畜一樣被圈了起來,他們的臉上全是污泥,幾個波蘭青年從柵欄邊走過,朝他們吐了口口水。柵欄上出現了一張“欣喜”的臉,是那位軍官,他像曾經那千萬個猶太人一樣,眼中涌動著期望,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高喊:“請告訴那位在電台工作的鋼琴家!我幫過他!我在這裡!”然而,一起聲音都淹沒在青年們的嘲笑聲中。

螢幕一黑,四周歸於寂靜,出現了寥寥幾行字:當鋼琴家趕到時,軍官已死在俄國的戰俘營里。

那張海報上,那雙白皙的手仍在彈奏著世上最美的曲子,只是那頂帽子的主人,沒能繼續欣賞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