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愧於天,無悔於心

智者積蓄著純樸寬容以選擇真誠,信仰著桀驁不馴以選擇堅強,雕塑著至死不渝以選擇忠貞。於是,人類才得以掙脫一張張蒼白的羅網,繼而蔓延到整個時代廣闊的背景里。

巾幗不讓鬚眉

張謇浩浩蕩蕩地走出一條絲綢之路後,王昭君便在下一個世紀裡毅然選擇懷抱著祈願,捧拾著浪漫的心情,獨自踏上了這條優美的征程。她僅僅憑藉一張婚約,便換來了兩個民族長久的安定與發展,這是任何一個將士終生蹣跚仍無法企及的玄妙。而一切大概都是源自昭君在黃沙四起中,那足以震撼蒼穹的溫柔。“青冢有情猶識路,平沙無處可招魂。”今天,昭君墓已成為一座燦爛的豐碑,記敘著匈奴與中華萬古長青的友好。

巨匠打造經典

古往今來,多少風流人物在逆境中選擇精美,選擇深刻,選擇自身心志的完善與圓滿。正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如此愁苦而悲憤的遭遇,成就的是他們熠熠生輝的選擇:呼喊出發自心靈的聲音,以抗爭世之不公,表達對真理的膜拜,對文明的追求。也正如魯迅,選擇棄醫從文,立志救國圖存,做一名堅強的文壇醫師:為麻木療傷,為革命就診,向賣國求榮宣布死期,向帝國主義發出輕蔑而不屈的冷笑。於是,“鐵屋子裡沉睡的人們”被喚醒了,“刑場上冷漠的示眾材料與看客”被賦予新生,中國現代文學更是由於他而一躍千里。

英雄愛國無敵

披髮行吟,形容枯槁的三閭大夫一聲悲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後便投身汨羅江。那“鸞鳥鳳皇,日以遠兮”的無奈,“燕雀烏鵲,巢堂壇兮”的憤懣,讓他選擇以死來樹立良知的威嚴與人性的雍容氣度。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變徵悲歌,同樣唱出了另一位絕命英雄荊軻的深沉選擇:“誠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文天祥更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無愧於天,無悔於心的選擇塑造的是千秋萬代的典雅與理智。所以,巾幗才能負載著神聖的使命,成全“雙贏”的和平與發展的空間;巨匠才能依靠著寬廣的心胸,撰寫國人的覺醒與中華文化的博大深邃;英雄才能演繹著千年不變的精魂,照亮自己國家的生存與整個人類道德旅途中的異常生動的方向。因此,他們澤被後世的光輝從未消退過,也永不會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