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式圍觀”

淺談“中國式圍觀”

李鑫

“圍觀”,顧名思義,即“圍而觀之”。中國最不缺的便是人,對於生性愛熱鬧的國人來說,圍觀更是一件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發生的事。然而中國人的圍觀有其規律和特點,既然有經典的“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快餐”,我們不妨也叫它“中國式圍觀”。

“國式圍觀”由來已久,但我第一次了解還是在魯迅先生的筆下,那些抻著脖子饒有興致地觀看革命烈士行刑的愚民,是一群多么可惡的圍觀者。那些麻木不堪的靈魂竟淪落到通過看自己的同胞受苦受難來尋找一些變態的刺激。愚昧國民的劣根性,讓那個年代的圍觀變得可悲可惡。歷史的潮流滾滾而過,當中國人民終於擺脫列強的壓榨侵略,又一次轟轟烈烈的圍觀發生在文革。為了自保,人們顛倒是非;為了自保,多少人埋藏起自己的良心,混在人群中充當“看客”。膽小國民的無知與懦弱,讓那個年代的圍觀變得可哀可嘆。

如果說是國民愚昧無知,膽小怯懦的特點造成了以往“中國式圍觀”的不堪,那么在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都高度豐富發展的現在,不少中國人內心的冷漠和責任感的缺失則是造成諸多次圍觀飽受詬病的根本原因。且不說西湖邊上面對失足落水者只顧拍照不伸援手的眾人多么令人心寒,也不說那些眼見著老人跌倒在眼前不扶的圍觀者有多么自私,單是“小悅悅”事件中那路過的十八個路人的見死不救最終導致一個鮮活生命的消逝就足以令我們驚嘆惋惜。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薰陶下長大的中國人,何時變得這樣麻木與冷酷?少數人同情心的死滅,使即便是在中國飛速發展的前提下依然不時有冷漠圍觀現象的發生。

難道這以上種種就是”中國式圍觀”?難道”中國式圍觀”注定是個貶義詞,是外國人眼裡的笑話和中國人心裡的隱痛?不,不應該是這樣,不會是這樣!我們須知,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是社會的一份子,我們亦可改變這不如意的現狀。我們捫心自問,當我們也成為了圍觀者,我們該怎樣做?如果你猶豫自己力量的渺小,請你相信,無數個如你一般願意站出來的個體的力量匯聚就會組成無窮的力量;如果你懷疑社會的審判並不公正,請你堅信,無數個如你一般有良心的中國人會為你證明。我們每個人都沒有資格只做個袖手旁觀的看客,我們貢獻出的情誼,會讓這個社會也變得溫情。

令人欣喜的是,我們分明看到,在這個圍觀民眾越來越能理性思考的社會,在這個網際網路打破管制藩籬的時代,“中國式圍觀”也成為了一種力量。從“郭美美”事件後慈善機構的問題浮出水面到廉潔從政的號召下多少貪官被揭發下馬,罪惡在民眾的圍觀下愈發無所遁形。

讓我們每個人都行動起來,重拾悲憫心與責任感,讓“中國式圍觀”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