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溫暖來自自身作文

海明威在《太陽照常升起》的序言中曾說,這世界大多數人都在迷茫,我們安慰自己,只因為那裡,或許有個上帝,端坐天堂。

溫暖不是他人給予,它永遠拜自己所賜。有時,人心一瞬間細微的感動、熱忱和喜悅就能帶來一片堅定而強烈的日光。在那一瞬,由自身帶來的穩定持久的溫暖足以與整個世界的寂寞虛無相抗衡。當斯科特跋涉於南極風雪,當三毛浪跡在撒哈拉沙漠,當波德萊爾在不幸中游吟著動人的詩句,當王陽明在死前疾呼:我心光明,夫復何求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似乎變得無足輕重,生命的光源在此刻綻放出最絢爛的光亮。正是這點點躍動的希望與光亮,讓我們始終相信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源,不在於外物好壞,環境優劣,而在於心靈超脫凡俗的樂趣。因此宇宙中的其他生物縱使能以千百倍的力量毀滅人類,而人類的秉性依然高貴的存在,這力量來源於人本身追求溫暖的情感訴求,來源於人赤子之心的權利和散發溫暖的自覺。

心中有個溫暖的小屋,世界再大的風浪也就絲毫不能削減內心的甜蜜。在《當幸福來敲門》中,父親曾對孩子說:“你要盡全力守護你的夢想。那些嘲笑你夢想的人,他們必定會失敗,他們想把你變成和他們一樣的人。我堅信,只要我心中有夢想,我就會與眾不同,你也是。”人的經歷、命運,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內心行為的支配。內心的信念輸給外部的困難,就會產生挫敗感。而成為自己最穩定可靠的光源,就永遠不會輕易地放棄生活與生命。“捧得金樽酹江月,一醉方休桃源外”,竹林七賢在世事紛擾中安頓著內心,把生活過成了詩,在琴棋書畫中修成了自我;“秋風漸漸涼,木葉次第黃。閉門讀閒書,任人到處忙”老樹的亂世繪本講述著他的閒趣。無論人來人往,是否人走茶涼,都從不失落對世界的愛與渴望。沒有一顆心會因為追求幸福和夢想而受到傷害。只要心之所向,哪怕翻越萬水千山,也終會抵達。這種帶來內心安定從容的情感,我稱其為“個人境界的溫暖”。

而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這樣一批人:陳獨秀、錢玄同、蔡元培、劉半農……他們指點江山,揮斥方遒;激揚文字,銳意進取;少而有志,胸襟博大。他們,是一百年前新文化運動的領袖,是五四精神的代言。在國民性的改造迫在眉睫時,他們選擇獨立思考的位置,爭取自由辯論的平台,回到堅持自家理念而充分表達的狀態,儘管自身的安危不能保全,儘管意識形態的矛盾和對立深刻影響著中國面對光明的抉擇,他們依然用青春的擔當,中年的求索,暮年的沉思,以慷慨包容的心腸,從現實中反思,汲取生命深處的溫暖,以或學者,或鬥士的身份和夢想為時代鍍上思想者的光芒。正是由於他們大無畏的心腸,中國近代的學術局面才不至於頹而廢之。他們終其一生用盡所學給自己,給他人,給社會以溫暖。這是溫暖更廣闊的意義,來源於自身,卻不僅服務於個人,我稱其為“天地境界的溫暖”。

將身心安置在最好的位置,就是溫暖。有一種溫暖,不需靠別人贈予,也不必從外界汲取,它就隱藏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在終其一生與外物的抗衡中始終堅定著張揚而自信的自我;在我們耳畔不斷地呢喃著:心有大海,哪裡都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心有暖陽,即使身陷最苦難的寒冷,依然可以綻放最馥郁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