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優秀作文:師生之間

老師與學生之間,向來多被認為是純粹的“教”與“被教”的關係。常有這樣的情景:兩個學生因某一問題而爭得面紅耳赤,不可開交:一方搬出了最厲害的一著:“老師就是這樣說的。”對方啞然。其實,那位學生的論據是站不住腳的。對事物無所不知的人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即便對於某一學科的某一方面甚至某一點,也大有值得商榷、探索的領域。學生不必迷信老師,老師不必“小瞧”學生,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師生之間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要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真正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教與學的過程,是對立統一的。對同樣一個問題,由於師生的學識多少不同、認識角度不同,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想法或解法。把這些觀點加以理順、綜合,往往會使我們產生更高層次的、全新的認識,從而得出更加客觀、準確的結論。記得國中時,上節選的楊沫的小說《青春之歌》,老師啟發大家思考林道靜的名字究竟有什麼特色。一位同學說:“我認為作者用‘道靜’的名字不如‘道淨’三字更‘徹底’,更準確。‘道’字不必說,用‘淨’字使人想到清心寡欲,無絲毫塵思雜念,更符合林父為她取名的本意……再說,沙和尚的法名不就是‘悟淨’嗎?”在同學們的笑聲中,老師回答說:“你講得有理,但不足取。林道靜的父親信佛,但捨不得姨太太,所以沒有出家——他本人眷戀紅塵,想來也不願讓他的寶貝女兒去代饗他的宿願。其二,‘道淨’,象個尼姑的法號,讓人覺得枯燥,而林道靜卻並非尼姑;用“道靜”,雖然也總有那么點‘奇怪’之處,但一下子就容易使人想到一位文雅、清秀的女子……這一段有趣的對話,格外真切地印在我的記憶中。不用說,課上得極成功,老師講好了,我們也覺得又真正學到了許多東西。聖人無常師。就是說“聖人沒有固定不變的老師”。比喻無論是誰,只要有長處,就向他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也不能迷信權威,要有獨立思考,敢於質疑,這樣才能把學到的知識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知識面前人人平等。盡信書不如無書。書的作者就如我們的老師。一個過分依賴老師,過分“相信”書本的學生,他不會是一個很好的、有創造性的學生。學生不但要善於領會接收老師講授的知識,而且要善於提出疑問,善於掌握學習的方法,把學到的知識真正變為自己的東西。一個過於自信,不愛聽學生中不同意見的老師,他同樣也不會是一個好老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只要師生都能真正認識到這一點。就能夠做到“教學相長”、“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我們的教學工作就能夠更上一層樓,進一步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