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溺愛的高中議論文【三篇】

【篇一】關於溺愛的高中議論文

如果說溺愛是地獄的羅剎,它會把你拖進生命的深淵,那么自強自立則是把你救回來的菩薩。

當今社會,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因此,孩子便成了每個家庭中的“寶中寶,王中王”!一切都順從孩子的意願,每天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孩子想幹啥就幹啥,想花錢父母就供不應求。

父母的愛雖然是偉大的,但是這種愛讓我們做孩子的每天都無憂無慮的快樂生活著,時間一長就會有很大的依賴性!它就像毒品,雖然在食用時能體會到短暫的快樂,但是食用一次就會依賴一次,時間久了,就無法自拔了,最後一步一步的在悄無聲息之中把未來的希望帶入地獄的深淵......

我曾聽老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群猴子在動物園供遊客們觀賞,由於遊客每天亂投食物,再加上管理員每天按時餵養,時間久了,猴子們便有了依賴性。每天都會在同一個地點,同一個時間等著有人來給它們送食物。久而久之,它們已經完全喪失了捕食的能力,成了名符其實的懶猴、笨猴!”

聽完了老師的故事,我陷入了深思之中。為什麼有些家長明知道溺愛孩子不好,卻仍然溺愛著?難道他們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廢物嗎?這究竟是為了什麼呢?這個的問題真的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曾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有個馬戲團,他們需要一隻猴子來做表演。於是他們費盡心思抓到一隻漂亮聰明的猴子。可是,這隻猴子偏偏不聽主人的指揮和命令,總是和主人作對。主人想教訓這隻猴子又捨不得,恐怕打壞了了猴子光滑的外表。每天都好吃好喝的飼養著它。並且給它取了個代號叫“一號”。為了不傷害“一號”,讓它還能學會聽從主人的命令,於是主人便又買了一隻猴子,取名“二號”。從外表上看,”二號”比“一號”遜色多了,一點都不吸引人。為了讓“一號”更出色,主人每天都鞭打“二號”以此來鞭策“一號”。久而久之,“一號”不但不怕主人了,還拍手叫好!而“二號”為了不讓自己挨打,每天都努力的訓練著,並且一天比一天出色,為主人爭取了榮耀!後來“二號”還成功的阻止了“一號”引起的舞台鬧劇。主人被感動了,把“一號”緊緊的鎖在了籠子裡,覺得它太不成材了,而“二號”卻成了舞台的主角,成了主人的光榮!

讀了這個故事,我不禁欽佩這隻自強自立的“二號”醜猴,同時也為那隻光滑外表的“一號”美猴感到悲哀!這就是溺愛和自強自立的鮮明對比啊!我們生活在一個競爭的時代,我們要靠自己的努力奮鬥為未來美好的生活去打拚,我們不想做溺愛中的懶猴、笨猴!

親愛的父母們,你們的愛雖然是無私不求回報的,可是我們不需要溺愛,這樣的愛最終會害了我們這一代。所以,請你們收起這份錯愛,多增加對孩子生活的磨練與獨立精神的培養,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成為將來最值得驕傲的新一代!

【篇二】關於溺愛的高中議論文

愛是什麼?是父母給予我們的幸福和甜蜜的生活,但任何事都要有度,一但過了度就成為毒。愛也一樣,要是過了度就成了溺愛!

我曾看到語文書上就有這么一幅關於“溺愛”的漫畫,它寓意深刻!畫中表現了:一個小孩子把腳放在桌子上,把碗都踢翻了,飯粒灑了一地。年輕的爸爸這邊像小丑一樣地表演,那邊媽媽把飯菜餵給孩子,小孩子卻不吃又哭又鬧。在家裡,孩子可是一個寶,傷到哪都不行,他簡直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小皇帝,這就是父母的溺愛!

由此,我聯想到生活中,有許多實際的例子。比如:孩子要水,家長就給端,難道孩子自己不會端嗎?孩子不寫作業,家長就哄著讓他寫,答應各種條件,難道寫作業是家長的義務嗎?孩子上學,家長給背書包,難道孩子連一個小小的書包都背不動嗎?

有一次,我看見一個小孩子往玩具店裡跑,他的媽媽在後面拉他,輕聲地說:“聽話,今天媽媽有事,明天再買!”可是那個孩子一個勁兒地哭,媽媽就又改變了主意說:“好,走吧!別哭了!媽媽給買,別哭了!”我真不知道家長為什麼那樣溺愛孩子?

溺愛,可以讓一隻強壯的雄鷹,不再學會飛翔;溺愛可以讓一個聰明的孩子,變成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如果從小養成凡事依賴別人,遇到挫折就會退縮的壞習慣,未來就會毀了孩子的!因此,我們每個人要明白:溺愛不是愛,它是有香味的毒!

【篇三】關於溺愛的高中議論文

孩子是家庭的未來,社會的花朵,祖國的未來,所以會受到國家、社會、家庭的充分關注。但具體說來,一個孩子能否健康成長關係到他的未來。所以孩子的教育問題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

當前,一些孩子受家庭的溺愛而顯得畸形。不少家長對孩子的疼愛已經發展到十分發指的地步。孩子走路跌倒了,家長急忙跑過去把他扶起來,還要輕言細語不停地哐哄;孩子吃飯,家長給他把飯送到嘴裡;孩子睡覺,家長給他被子鋪下,一直陪在旁邊,直至睡著,儘管這些孩子已八九歲有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當然,家長對孩子的疼愛是人之常情,然而一旦這種疼愛轉變成溺愛,就變了質了。我們常說,溺愛就等於抹殺了一個孩子,適度的疼愛才是有分寸的。只有適度的疼愛,合理的引導才能成就一個健康,能幹的好孩子。但不少家長對於這個道理卻孰視無睹。如果家長代替了孩子所力所能及的事情,那么客觀上家長便間接抹殺了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更談不上自我創新與實踐能力。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講一個博士生,他的成績非常優秀,卻因為從小受到父母溺愛導致長大後連自己的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離不開父母的陪伴,終因父母的離世而自殺。

須知,人天生是有惰性的。只不過這種惰性在某些人身上更會顯得十分突出。一個人如果從小習慣了父母的溺愛,那么他絕對不會是家庭的希望,社會的棟樑,祖國的未來。

就中國目前情況而言,不少父母對孩子的溺愛,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連名字都叫的異常親昵,像什麼寶貝、乖乖、小心肝等等。因為溺愛,所以出現了各種嬌縱,自私的溫室花朵,他們經不起風吹雨淋,稍稍遇到困難,便直言放棄,更有甚者,因一時的念頭而犯下彌天大錯,成為了監獄裡的囚犯。

毋庸諱言,家長對孩子的溺愛確實存在著極大的弊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請家長們吝嗇一點你的溺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