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描寫傳承中華孝道的作文800字

孝心是每個人應該盡的責任和義務,我們在孝心的路上堅持不懈,一直向前。

傳承中華孝道的作文800字【篇一】

有句古語說的好:“百善孝為先”。意思就是說,孝敬父母要在美德中占據首位。一個人如果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那么又有誰願意真心與之交往呢?在我們所學的《弟子規》中“首孝悌”就是要求我們做人必須要以孝敬父母為根本己任。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恭敬地聆聽父母的訓導等等。在古代,三國的時候,孟宗從小就與母親相依為命,孟宗一直很孝順他的母親,對母親侍奉有加。有一次,母親病得很厲害,很想吃用鮮筍做的湯,可這時已近冬至,天氣很冷,哪裡會有筍長出來。孟宗沒有辦法,心裡十分的焦急,可是沒有任何辦法,便跑到竹林里,他雙手抱著毛竹,心裡想著臥床的母親,不禁兩行淚簌簌往下落,孟宗越想越難過,竟大聲的哭了起來。或許是他的一番孝心感動了天地,突然間,眼淚滴落的地方裂開了,從地上露出了幾莖竹筍,孟宗看了破涕而笑,抹掉臉上的淚珠,興高采烈地把這些竹筍帶回家去。他做竹筍湯給母親吃,母親吃了新鮮味美的湯後,居然立刻好了起來。後來他官至司空。比起孟子我真的是自愧不如。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遠古時就有“禮儀之邦”之稱。可見,

孝順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絕不能丟掉老一代流傳下來的良好品德,那就讓我們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好孝順長輩吧!孝順還有另外一種,那就是舍小家顧大家,歷史上這樣的人也很多,過去人說的忠孝難兩全,實際忠是最大的孝,對我們來講,要想孝,首先要把科學文化知識掌握好。孝順的方式很多,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方法。那就讓我們從我做起發揚我們的優良傳統吧!

感恩是一種溫暖的情感,像一條緩緩流淌的小溪,輕輕吟唱著,在心與心之間傳遞著人世間最純最美的訊息,時刻提醒著我們:道不遠人,不能不孝敬父母。現在,我們都還是剛剛步入國中的中學生,並不能為父母做驚天動地的大事,孝敬父母,應從日常小事做起,從生活中點滴小事開始,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首先應理解父母的辛苦,從心底里感激父母為我們做的一切,時刻充滿一顆感恩心。

傳承中華孝道的作文800字【篇二】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么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傳承中華孝道的作文800字【篇三】

小時候,夏夜納涼,爺爺喜歡給我們講這樣一個關於孝道的故事:

一對夫妻父母早逝,家中無長,憾缺承膝之歡,妻子便責令丈夫外出尋親。另外一對夫婦,家中有一耄耋(mào dié)老母,口流涎眼生瘡,越看越令人生厭,於是妻子責令丈夫將老人送至野外,盼其“自然”死亡。

不孝之子反覆鬥爭,無奈“妻管嚴”嚴重,只好照辦。老母被拋棄後,恰被尋親者遇到,於是背至家中,精心侍奉。

有老人的日子沒有鬧饑荒,善良的夫婦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天氣少雨,旁人無收,他們的稻穀依然粒粒飽滿。如此循環,日子便越過越安、越過越好、越過越殷實。

爺爺說:真是善有善報啊!

而送走老娘的夫妻,沒有因節省了口糧而舒坦,反而越過越緊張,最後一場天火將房屋燒盡。無奈,夫妻只好雙雙出門討飯。

好心人家富足,決定放粥三天救濟周邊窮人。第一天從隊伍的東首發放,排在隊尾的忤逆(wǔ nì)夫妻沒有分到;第二天,忤逆夫妻趕了個大早搶至東首,但好心人家考慮到前一天西首的人沒得到就從西邊放起,忤逆夫婦又沒得到;第三天好心人家從兩頭放起,花了心眼排在中間的忤逆夫妻又沒得到!三天沒有分到粒米,好心人家甚感愧疚,就把他們請至家中,預備食物招待。忤逆夫妻走進好心人家殷實的堂屋,發現自家耳不聰目不明卻滿臉紅光的老母,頓時羞愧難當……

爺爺說:人老了,對晚輩總是有用的……越老的人越是家裡的福星。

這樣的教化故事帶有太多的離奇色彩,爺爺的思想里也摻雜了太多的因果報應,我讀書比他多,自然不全信。但我相信那句話:人老了,也是有用的。

不談其他,只談夫君家年近九旬的祖母。在我們全家離開的日子,她老人家每天從大伯家趕過來照看我們的院子。雞來趕雞,狗來攆狗,碰到陌生人進來了,還能瞪上昏花的老眼罵上幾句,實在無事就掃上兩帚……只是一把老骨頭,卻保持了我們老家院子的整潔與安寧,同時賜給我們後人一種對家的嚮往和親近。

後來,奶奶越過越老,越過越糊塗,不認識鄰居,不認識親友,甚至不認識自己的兒子。但我那不常回家的女兒走至她身邊時,她卻驚喜不已,伸出枯瘦的手摸摸女兒花一樣的臉蛋,渾濁的眼睛裡滿是慈祥:“這不是我們家的孩子嗎!”這樣昏聵的老者,有時如老僧入定,有時如大仙跳場,有時如巫師宣法,但她見到親人的這一句話,我立即感受到了一種骨肉親情,我這個孫輩媳婦立即擁有了家族的回歸感。看來,老人的一句話抵得上一本書的宣傳教化啊!

5歲的女兒說:“太奶奶什麼也不曉得了,沒用了,要死了。”童言無忌,一家人都發笑,而我趕緊制止:“太奶奶有用,太奶奶往那兒一坐,一個四世同堂的家就成立了,一顆漂泊不定的心就安定了,一段匆匆趕路的旅程就吉祥了。”逢年過節,家中有一高壽老者硬朗地坐著,就彰顯出家庭的安然、寧靜和吉瑞。這樣的氣氛,對聯貼不出,窗花剪不出,鞭炮的轟鳴創造不出。所以,怎能說太奶奶沒用呢?

因為奶奶的存在,我的公公婆婆需要定期回家照顧,年近半百的他們攙扶著走過許多路,經過許多事,現在又一起回家照顧老人,共同的擔子愈發凸顯出他們相濡以沫的感情。

奶奶年輕時對我婆婆很苛刻。而現在婆婆不計前嫌,替她洗頭洗澡剪指甲。老人家清醒時說盡好話,為當年事羞愧不已。婆婆聽了自然舒坦,多年的心結因此打開,心結打開了便愈發活得輕鬆愉悅。而我們晚輩看在眼裡記在心頭,對待他們也盡心盡力。這樣的良性循環,不能不說是一種善報,就像故事中的好心夫婦。

所以,那個關於孝道的故事,我會繼承爺爺的習慣,繼續講,講給我的弟妹聽,講給我的女兒聽,現在寫下來,講給親愛的你聽。

二十年彈指一揮間,講故事的爺爺早已作古,但爺爺的那句話依然是至理:善有善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