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命不再隨風

大凡評選,不是要選出頂尖優秀者,便是要選出極為稀缺者。科學家小李、焊接工老王、攝影博主小劉都是所在行業的佼佼者。既然如此,只好按其稀缺度評價。對於當前社會來說,焊接大師與攝影達人固不可少,但是,能在生命科學領域躋身國際學術前沿陣地者卻是更加難得。因此,依我來看,在這三人中,小李的風采更勝一籌。

風采的評價標準原本就是見仁見智。小李、老王和小劉的工作水準都已超出常人,又屬於三個完全不同的領域,本不該拿來評個高下。可以想見的是,要修煉成“大國工匠”,老王付出了多少汗水,焊接了多少金屬方能達成!跋山涉水尋找風景的小劉,又付出了多少時間和精力,方可捕捉大千世界的美麗……達到如斯境界的人,背後都不會缺乏對行業的熱愛,對目標的執著,以及不懈的努力。這樣的人,都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

因此,僅就行業背景而言,選擇小李,是考慮到我們的實際情況——對先進生命科學的急切需求。人類從未擺脫外界而來的生命威脅。近來,mers從韓國傳入中國一事引得人心惶惶,令人不禁回想起十二年前流行的sars,六年前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以及之前反覆提及的伊波拉病毒。mers的傳染性不及當年的sars那樣猛烈,死亡率卻高於sars。幸好就在幾日之前,已有中國的醫學團隊研製出了針對mers的特效藥。這種藥物儘管尚未投入生產,也能夠給中國人民乃至世界其他國家的人們吃上一顆定心丸。若沒有類似的科學研究成果,我們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又何談提高工業技術,何談欣賞美麗風光?

無論在世界上的哪個國家,高精尖的科技創新人才都會極受重視,因為他們的研究可能會在不同程度上改變人們的命運。如今,我們國家的科學創新水平在不斷提高,但能躋身國際學術頂尖行列的科學家實在少之又少。造成這種情況的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條件的限制。在創新的道路上,我們需要基礎、榜樣和方向。創新本就不易;要讓創新的思維在科學的土壤中開出花來,更是難上加難。無數的積累,加上萬里挑一的靈感才能造就一項科學成果。所以,像小李這樣的創新性科學家,需要被大眾了解,被孩子們銘記。

如此,或許有一天,“小李”們的不斷出現將成為日常,人們將不再受科學水平的束縛,生命也不會輕易因災難隨風而逝。當然,當生命不再隨風,到那時,再評世間風采,定然是新選擇、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