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家盛事跡材料介紹

耿家盛是雲南冶金力神重工有限公司拉絲成套設備製造分公司車工。20多年來,幾乎每年都有一兩樣小改小革,技術創新,為工廠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做出重大貢獻。下面是小編跟大家分享的耿家盛事跡,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耿家盛事跡

一、耿家盛同志基本情況

耿家盛,男,漢族,中共黨員,1963年10月生,雲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原昆明重機廠,以下簡稱昆重)車工高級技師。1982年畢業於昆明工具機廠技校油漆專業,同年秋進入昆明銑床廠;1984年調入昆明重機廠,先後操作過車床、鏜床、銑床和鑽床。1999年5月被授予“雲南省機械工業技術能手”稱號;20xx年參加“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獲昆明地區選拔賽車工“優秀技術技能選手”稱號,獲雲南省車工大賽第二名、“車工技術能手”稱號,參加全國“車工決賽”獲第十四名;20xx年被評為首屆“昆明市有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稱號;20xx年被授予雲南省“勞動模範”、“全國勞動模範”;20xx年被授予“興滇技能人才”、獲首屆“興滇人才獎”;20xx年獲“全國重型機械行業高技能優秀工人”稱號;20xx年被評為“第一屆昆明市名匠”;20xx年獲“雲南省政府特殊津貼”獎勵;20xx年獲國家人社部“耿家盛技能大師工作室”授牌;20xx年獲“雲南省職工技師工作站”授牌;20xx年獲“雲嶺首席技師”稱號;20xx年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和“雲嶺楷模”、“中國好人”稱號。

二、耿家盛同志先進事跡

耿家盛同志的先進事跡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忠誠奉獻 以德立人

昆重1958年奠基開工建廠,至今走過了57年,曾經有過輝煌,現在正是它發展的低谷期。一方面是職工人數的消長,“在最高峰的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有職工近5000人,一天幾班倒,”耿家盛說,“而現在,全廠只有700多人。”再一個是工人收入的銳減。“今年我們訂貨不好,扣除‘五險一金’後,發到手的工資比去年至少降低了20%到30%,還有很多工人工資更低。”

在此情況下,對耿家盛的誘惑是,好幾個學校來挖他,如果去學校教書,耿家盛的收入比現在高得多。耿家盛腦子裡所謂的“鐵飯碗”不是傳統的單位、崗位,而是技能。

如果按“良禽擇木而棲”的觀念,耿家盛有充分的理由和條件離開昆重,他不僅有這個條件,更有這個能力,但是他卻說,“我不能、不會、也不可以這樣做,我這代人很傳統,有著強烈的感恩心和組織觀念。”他接著說:“感恩心,就不用說了,沒有昆重的培養造就,沒有我的今天。按組織觀念講,除非組織根據工作需要來調動,按程式辦理,否則,要我自己與其他單位私下交易,一拍屁股走人,拋下困難中的昆重,我做不出來,也做不到。”

他的話,平實、平淡、平凡,“昆重好的時候,我一個月也掙五六千元,現在遇到困難,收入少了,我就要離開它,企業猶如我的父母,能不能父母老了弱了,就不要自己的爹媽了?不能嘛。”

除妹妹耿家豫外,耿家盛一家5口,一輩子都貢獻給了昆重。父親耿鼎曾是昆重的總工藝師、全國勞模,更是耿家三兄弟接觸機械、走進昆重的啟蒙者和領路人。耿家兩代人陪伴著昆重走過了近60年的歷史,他們與昆重的情感悠遠深長,無法割捨。

對企業的忠誠,在青年時期的耿家盛身上就有所體現。1991年,28歲的耿家盛隨原模具分廠副廠長臧開衡一行8人,前往珠海工業發展總公司(格力集團前身)去做空調機模具,“我們去了一年多,到1992年才回來”。臧開衡記得,加工這個模具出了個插曲。其中一個工件因為圖紙是複印的,看不清,加工時把零件做反了,“模具的零件一旦廢了,100%的廢品。”零件廢了,要補鑄件,但當時偌大的珠海竟然沒有辦法鍛造,工期又緊,廠里找來一段圓鋼,加工餘量太大,需要磨去幾十毫米,誇張說,是要把鐵棒磨成繡花針,找誰做呢?找耿家盛來做。

臧開衡說,耿家盛用銑床銑,不停歇幹了兩晝夜,完活了,“乾之前,並沒有說好給多少錢,他也不問,傻傻地就接過去幹了。”夜裡凌晨1點,組裝完畢,一試模,“一模成功,這是模具製造過程中極其罕見的。”一行8人,耿家盛的人品、技術表現最佳,第一個月工資就拿了3300元,是當時他在昆重的20倍以上。

珠海方面有意挽留耿家盛幾人在格力發展,他們請大伙兒到珠海當時最高建築拱北鏇轉餐廳喝晚茶商談,表示願意支付高出昆重幾倍的工資。1992年春節,還把他們的家屬接到珠海過年,“帶我們參觀格力職工的新宿舍,誘惑的確很大。”

最終,耿家盛回到了昆重。臧開衡說,“家盛若留下,絕對是技術骨幹,後來的發展不可限量,他對企業的貢獻不會比在昆重少。珠海那一年,對我、對家盛都是一種考驗和道德升華。”

“收入如此低,師傅還在堅守,我理解是他吃苦耐勞的性格和對企業感恩的表現,不然,我沒法理解他。”耿家盛的徒弟馬自輝,其平靜的語氣里有困惑,更多的是敬仰。

(二)因材施刀 勝人一籌

磨刀是車工的基礎。早年,剛剛入門的耿家盛被安排上夜班,白天閒著他心裡發慌,於是在父親的安排下,耿家盛跟著昆重第一位高級車工技師黃廷富學習磨刀。黃廷富是市勞動模範,是當時昆重公認的車工大王。黃師傅拿來一把車刀,站在砂輪機旁,一邊磨,一邊對耿家盛講解動作和技術要領。刀磨好了,黃師傅把它遞到耿家盛手裡,讓耿家盛照著磨。耿家盛仔細端詳這把刀,覺得是件藝術品,“刀子的前角、后角、主刀刃、副刀刃清晰可辨,特別是兩條刀刃,錚亮、鋒利,用它幹活絕對又快又好。這是高手磨出的刀。”

耿家盛找來幾把報廢的車刀,老老實實站在砂輪機前,照著師傅講的要領,認認真真地磨。用報廢車刀苦練了一個星期,耿家盛認為可以了,就把黃師傅此前磨好的、藝術品一般的那把刀拿出來,在刀子的另一端,照著師傅磨出的樣子,把刀磨好。這是一把用於車削台階的90度車刀,20xx年5月,以耿家盛的名字命名的“大師工作室”遷址新建,這把車刀就被陳列在耿家盛的作品櫃裡,成為了耿家盛的“處女作”。“成天反反覆覆磨刀,反正就那幾個動作,當時也覺得乏味無聊,每當這時,腦子裡就有我父親、我師傅教給我的話兒,他們說的都是同一個道理:車工就玩‘一把刀’,刀好,一般而言,活就不會差。”

當然,經過後來很多年的積累,耿家盛才懂得父親和師傅們強調的“一把刀”是什麼意思,不是僅僅指把刀磨好,而是要“因材施刀”,要能針對不同工件的加工參數、不同的工件材質,或者客戶的特殊要求選刀用刀。很多時候,常規的刀子用不上,得自己想辦法製作刀具。耿家盛說,“直到這時我才明白,好的車工得有自己的主意和想法,思維要靈活,方式要多樣,不能一成不變地應對工作。”

耿家盛的工具櫃裡,保存著一卷數百米的橡筋,這條細如麻縷的橡筋條是他切削加工橡膠膠輥時產生的副產品。這卷橡筋條顛覆了外行對車床的刻板印象——車床,只用來進行金屬加工?

耿家盛說:“車床可以加工的材料有很多,除了常規的金屬,還有塑膠、橡膠、木材。”這卷橡皮筋是製作一個橡膠膠輥,從橡膠上切削下來的,“當時,我針對這個膠輥的加工特點,感到一般的車刀做不了,喏,就自己發明了這樣一把刀。”

耿家盛從柜子里取出的車刀竟然是用一塊鋸片製成的。他說,“常規的刀子主要是切削金屬材料用的,對加工橡膠這種特殊材料,那些刀子用不了,橡膠材質軟、彈性大,刀子一定要鋒利,同時又要有剛性,我當時琢磨了好一段時間,心想用鋸片試試,不想一試就成功了,還好使。”

昆重現安裝分公司范子文曾是耿家盛的直屬領導,他評價耿家盛的技術特色時說:“他的法寶就是刀,他的刀有很多是自己根據工件特殊性自製的,這是一般人不如他的原因。”耿家盛成為車工大師的奧妙之一就是他和車刀的優良關係,即對車刀的打磨、使用和發明。

這也就是耿家盛傳承並總結的一個秘笈,“因材施刀”。

(三)踏實肯鑽 鑄就“全能”

耿家盛是公認的工作效率高、和時間賽跑的人,他遵循“精益操作”理念,工作中追求“低投入、高產出”,“這和多年的工作經驗有關,關鍵在總結積累。比如,要儘量減少不必要的動作。”在車床上加工零件,有的師傅從粗車第一刀開始到粗車結束,要停車測量數次,而耿家盛只需要一次就夠了。他在工具機手柄的刻度尺上打一個小孔,攻上螺紋,裝上止動螺栓,巧妙地解決了多次測量的問題。

耿家盛十分注重加工前的準備工作。“每次接到圖紙,要先看清零件的複雜程度,然後再選擇適合的刀具、工裝、量具,準備工作越充分,工作起來越輕鬆。”任務飽滿時,他能夠同時手工操作三台車床加工不同的零件,一天能幹一百多個工時,這正是得益於他開機前做的大量準備工作。另外,耿家盛非常愛護他的工具機,定期加油、換油,每天擦拭,優良的潤滑延緩了磨損,確保了工具機的精度,加工起零件來速度快、質量高。“有的師傅不愛惜自己的設備,還時常朝設備發火,結果你操作習慣不好,設備肯定故障就多,哪裡來的工作效率?”

耿家盛肯鑽、肯學、愛琢磨,是多年前就培養的習慣。

1985年,廠里分給車間一台新車床。這台車床一直放在角落裡,沒有派上用場。當時的車間主任叫吳爾能,耿家盛上夜班沒床子可開,便跑去對吳爾能說:“主任,車床放著不用太可惜了,我想開新車床。”吳爾能笑笑,“你自己去安裝吧,裝好了,車床就歸你了。”耿家盛馬上找來手錘和鋼釺,鑿出地腳螺栓孔。他和機修工人一起校好水平,擰緊螺帽,把機器安裝好了。從此,耿家盛在這台床子上一乾就是十幾年。工具機是個大概念,它包括車、銑、刨、磨、鏜、鑽等多種常見機器,車床只是工具機當中的一種。對於車床剛剛入門的耿家盛來說,車床的熟練只是為他打開了工具機其他技術門類的一扇門。

1986年,模具車間來了一部T68型鏜床,吳爾能問耿家盛想不想開?耿家盛說當然願意,但鏜床與車床大同之中有小異,兩者最大的區別是工作原理不同。操作方式的差異對耿家盛來說又是一個新課題,吳爾能就把耿家盛送到冶金分廠拜師學藝。這一來,1965年從浙江來支邊的鏜床操作工鄭偉便成為耿家盛的第四位師傅。鄭偉當時已從事鏜工20xx年,鄭偉印象中,耿家盛人品好,虛心好學,“人聰明,喜歡動腦筋,不懂就問我,跟我學了兩個月左右,就可以獨立開鏜床了。”鄭偉說,他帶過6個徒弟,耿家盛是最好的那個,學習鏜床要具備聰明、刻苦、勤快3個要素,耿家盛都有。學會了鏜床,又為耿家盛增添了一技。20xx年至20xx年間,開落地鏜的工人跳槽了,落地鏜床沒人開,拉絲機分公司的領導讓耿家盛去開,“我之前沒開過落地鏜,落地鏜和此前的普通鏜床不一樣,全是按鈕和鏇鈕操控,我用了4個小時仔細琢磨,才把它搞懂了。”4個小時就掌握了落地鏜,當然是以前學習操作T68打下的基礎。現在,車、鏜、銑、刨、磨,耿家盛是名符其實的“全能”工具機工。但耿家盛本人只承認,只有鏜床是他的另外一個專業,其他的均為副業。

(四)勇於創新 績效致勝

1993年,分公司首次承接132HC塔機生產任務,主要零件主弦桿長2500mm,要求四件一組長度一致,原加工工藝是在落地鏜床上加工,效率低,費用高。耿家盛和工友研究製作了四件雙“V”形鐵,將主弦桿摞起來用T68鏜床加工。同時通過改進刀具利用工具機夾盤銑刀,將刀片主后角減小,再加強工件鋼性,加大了吃刀深度和走刀量,使每組的加工費用從1250元降到300元,工效提高了3倍。

1998年,耿家盛接受了某塑膠廠一塑膠擠出絲桿加工任務,其中,絲桿長為3040mm、外徑130mm,底徑為錐度,最小直徑85mm,最大直徑124mm。工件細長且外徑小,加工剛性差,非常容易出廢品。為了增加工件鋼性,耿家盛製作了一個大型跟刀架,在加工底徑的錐度時,由於沒有靠模,他採用分段加工逐步切入,再用寬刃刀精車,最後用沙帶磨削,使底徑的表面粗糙度達Ra1.6,最終保證了產品質量。這一高難度加工技巧和創新方法贏得了昆重幹部職工的稱讚。

20xx年,耿家盛加工橡膠設備縐片機的輥軸,由於加工難度太大,他改進工具機掛輪,改裝可調速電機,降低工件轉速,自製高速銑頭,將其固定在刀架上,利用小拖板的移動,消除工件正轉與反轉帶來的綜合間隙。改造後的設備以車代銑,加工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20xx年以後,由於分公司缺乏技術員,耿家盛通過自學掌握了AutoCAD製圖運用。他帶領工作室成員先後完成拉絲機、橡膠縐片機、軋機等產品工藝編制和圖紙改進500餘項,改進了塔機起升部分、圓筒設備上托輪座、重卷機滑槽等400餘項零件生產工藝。在他的帶動下,工作室成員楊祥、侯金富等人的絲桿多用切削裝置、檢驗蝸桿牙型角對刀裝置、螺紋加工快速返程法等創新項目,同樣攻克了多個技術難關,技術革新,解決了部分產品噪聲大、抖動、漏油、鑄造缺陷等生產疑難問題,年平均為公司節約創效100餘萬元。

20xx年,以耿家盛為主或獨立完成的“一種深孔錐度鉸刀”、“一種高硬度、高韌性難切削材料機加工刀片”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一種高硬度合金堆焊機加工刀片”正在申報國家創新項目,“一種螺紋快速返程車加工方法”等3項技術申報國家發明專利已獲受理。

(五)薪火相傳 下自成蹊

和所有的國企一樣,昆重素有“師帶徒”的傳統。同樣的,耿家盛從學徒時期開始,先後跟著朱鳳仙、張錄、黃廷富、鄭偉學習車工、鏜工技術。

“1984年,我從銑床廠來到昆重做車工學徒,車間主任讓張錄做我的師傅”。張錄在當時的昆重也是車工大腕,對剛入廠、毫無實作經驗的耿家盛,他認為不適合跟著他從車床的ABC學起,他讓耿家盛先入門再來跟他學。於是,耿家盛先拜朱鳳仙為師,跟著她從搖手柄開始學起。剛入門的耿家盛開始領悟到,車工這一行不簡單。跟著朱鳳仙學了兩個月,車工大腕張錄正式帶著耿家盛學習車工技術,“張錄師傅一個人同時開著一部螺紋磨床、一部車床,他叫我守著開車床,有問題儘管問他。”

5個月後,耿家盛想要獨立幹活,不曾想,因年輕膽大長了個“教訓”。一天晚上,車床閒著,耿家盛一個人來到車間,“我找好圖紙、工件、刀子、量具,6點開機,乾到夜裡11點。”第二天早上一上班,耿家盛十分忐忑,等著張錄一頓狠狠的批評——耿家盛昨晚擅自開班幹活,車鋼筋兩頭的螺紋,沒有掌握好技巧,車速快,鋼筋一甩,彎了。鋼筋把車床尾部電氣柜上的膠木開關給打壞了。這部車床是台灣產進口車床,是當時廠里重要的吃飯傢伙,對張錄這代愛惜公物如眼珠子的老工人來說,對設備的任何損壞都是罪過,“當時心裡很不安,以前曾聽我父親講,一個老師傅不小心把鏜床導軌拉毛了,一句話不說,回家收拾洗漱工具,等著去坐牢。”所以,面對氣頭上的張錄,耿家盛特別能夠理解他的心情。這是張錄愛企業、愛設備、愛徒弟給急的。張錄“教訓”完耿家盛,彎下身子,教給耿家盛一個方法,“他仔仔細細地告訴我,以後再車類似細長條狀工件,工件的後部一定要用木頭固定好。”耿家盛的另外一位師傅黃廷富,同樣給青年時期的耿家盛產生了重要影響。“黃師傅手上隨時都拿著一團棉紗,一開始我搞不懂是什麼意思,後來發現他即使上班,身上的衣服都是乾乾淨淨,才知道棉紗是揩手用的,其次是擦量具,也可以隨時清潔車床上的導軌,保持設備潔淨光滑。設備愛惜好了,對保證加工精度有好處。”

在那個傳統色彩較濃的歲月,師傅給徒弟所傳播的,技術技能只是一方面,為人做事的風範更是師徒傳承的重要內容。黃廷富和張錄給耿家盛帶來的不僅僅是車工技術,還有他們飄逸瀟灑的做事派頭,用今天的網路流行語說,就是一種“范兒”。

如今,“師帶徒”仍然是昆重最常用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是以耿家盛為主導的名匠工作室的重點任務。20xx年以來,在耿家盛的帶領下,工作室先後與50餘青年名職工簽訂了“師帶徒”協定,僅耿家盛1人每年平均帶徒7人以上。通過他理論上的耐心講解及手把手的操作幫帶,目前,胡曉財、馬自輝等青年職工已成為企業的生產骨幹。

馬自輝從雲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畢業,是耿家盛目前較認可的徒弟。馬自輝承認,他選擇昆重和師傅耿家盛有很大關係。“除了所學專業原因,我師傅原來到我們學校講過課,佩服他的技術,所以畢業就把簡歷投到了昆重。到廠里報到,師傅對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乾車工,要吃得苦。’”小馬20xx年7月進廠,至今除車床外,也能獨立操作銑床、鏜床。

在馬自輝看來,耿家盛身上的很多優點都令他佩服:“他能吃苦,經常帶我們乾到深夜。他做事不拖拉,日清日畢。他為人和氣,一專多能,我們公司90%的設備他都能運用自如。”傳統的師帶徒,由於師傅的文化局限性,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把工作實踐或者經驗上升為理論總結,做不到舉一反三。具有大專學歷的耿家盛克服了老一輩師傅的這種弱點。他把枯燥乏味的加工原理、刀具材質等理論提煉轉化為通俗語言,一點點講給徒弟聽,再結合實際經驗,教徒弟如何根據加工需要選擇刀具角度、切削三要素和加工工藝,一步一步,循序漸進,直到徒弟可以獨立操作。

(六)憂思未來 心懷感恩

自認為出身平凡、崗位平凡的耿家盛,當他站在了“國家技能大師”這一耀眼的人生巔峰,卻始終未曾忘記“憂國憂企”。耿家盛首先有一個最現實的憂慮——技術工人的青黃不接。“我們廠周圍,每天一早都有拿著鋤頭的農民工等著乾零活,一天低於150元他就不乾,高的一天要掙200多,我是高級技師,但一個月到手的收入,低的時候沒有一個農民工高。”耿家盛有些擔憂,“前年我們分公司分來大中專學生17個,到現在沒剩幾個了,甚至有的青工家長到車間一看,就對孩子說,走了,別幹了。技術工人不吃香了。”馬自輝從20xx年7月進廠到現在,是在耿家盛這兒學技術比較長的徒弟之一。大多數學生,來一段時間,充其量三四年,就走得差不多了。馬自輝屬於耿家盛目前最喜歡的弟子,可惜這樣的弟子不多。“這幾個月活少,小馬一個月拿到手的收入就一千元多一點,小伙子不容易。”收入太低,耿家盛擔心馬自輝也留不住。

20xx年5月,在公司召開的一次座談調研會上,耿家盛就提出了自己的擔憂,“我們操作工人年紀大了,基本都在40歲以上,一個釘子一個眼,我們要是生病了,我們歇幾天,車床就要停幾天。年輕人普遍不願意學技術,進廠一兩年就走了,企業留不住人,沒有後備人才,怎么辦?”

耿家盛還有一個“憂國憂民”的大情懷。

20xx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20xx年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耿家盛作為產業工人的代表,先後兩次來到北京天安門的觀禮台。好學、肯鑽的耿家盛從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習機會,兩次受邀出席閱兵典禮,耿家盛把它視為觀摩國家軍事工業成就的絕佳機會。

20xx年9月3日,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閱兵典禮盛況空前。從早上6點多就進入現場,端坐在天安門廣場旗桿一側,耿家盛習慣以一個機械加工工人——車工兼油漆工的眼光去打量眼前這些代表國防工業最高水平的“武器”,比如漆水、外形結構、機械走合部分,甚至粗糙度……“看了兵器展示,很震撼,覺得這些東西如果擱在我們廠做,肯定做不出來,為啥?咱們沒有生產這些一流產品的裝備。”耿家盛說,他觀察得很細,“這次我注意到出現了藍色的坦克,20xx年‘10.1’閱兵那次沒有出現這種武警用的坦克。”這是一定的,閱兵所展示的裝備當然是一個國家現代工業在各個領域的最高成就。全世界工人階級的導師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曾在其著作《反杜林論》一書中這樣論述,“現代的軍艦不僅是現代大工業的產物,同時還是現代大工業的縮影,是一個浮在水上的工廠。”未必讀過恩格斯的著作,但工人出身的耿家盛也懂得這個道理,只不過,耿家盛是從機械加工的角度,用自己過去33年的工作經驗一點一滴去讀懂的,“工業不發達,軍械製造也肯定落後,傢伙不好使,保衛國家那是空話”。兩次受邀參加閱兵典禮,耿家盛倍感榮幸,“雖然兩次都要在烈日炎炎下,不吃不喝,坐5個多小時,我很值,看到了好多令人激動的工業產品,感受到了作為一名製造工人的自豪、責任與自省”。“器不如人的背後,是藝不如人。”在33年的工作經歷及個人成長當中,耿家盛始終自覺地將個人命運與企業發展、與工業文明、與國家繁榮緊密聯繫在一起。兩次參加閱兵觀禮,耿家盛深沉地感到,祖國繁榮產業工人自信豪邁;國家要實現強大復興,需要產業工人更執著的擔當、更無畏的付出、更卓越的成就。因為心懷憂慮,所以更懂感恩。

20xx年5月,昆重一樓大廳內,遷址新建的“耿家盛工作室”正式掛牌。在短短半年的時間內,工作室先後接待有色系統、機械行業、院校師生等各方面調研及觀摩學習活動500餘人/次;昆重依託工作室先後承辦了冶金集團“一站一室”現場工作會、滇滬共建勞模(創新)工作室合作簽字儀式等高規格活動;機冶建材系統、省市領導多次前來看望耿家盛並對工作室進行考察調研。企業生產一線的耿家盛,其質樸的工人形象、驚人的技術技能、卓越的個人成績更廣泛地被社會知曉。換句話說,這時候的耿家盛,真正成了名人。面對各種榮譽、獎項和名望,耿家盛質樸的工人本色沒有改變。“踏實做人,認真做事”,是很多人推崇的人生信條,耿家盛更是數十年如一日、用大半生的經歷踐行著這樣一句箴言。他始終堅定地認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無論你在什麼崗位,乾什麼工作,只要你愛崗敬業,捨得下工夫,不怕吃苦,肯動腦筋,從點滴做起,持之以恆,就能從工作中找到樂趣,就能有所成就。”在各種觀摩交流授課場合,面對眾人仰慕的目光,耿家盛都表現得十分謙遜,他誡勉自己,一定要牢牢記住兩個字,“感恩”。他認為,榮譽不是他一個人的,正是有了企業這一載體,有了各級政府和領導的關心支持,有了各級工會為基層工人搭建的平台,經過自身努力,才收穫了一些成績。在榮譽面前,耿家盛總結了一句話,“學會保持,懂得堅持”。他認為,不管走了多遠,自己都要始終堅守“踏實做人、認真做事”的人生信條,保持工人本色,在學技術、搞革新、愛企業、講奉獻這條路上矢志不移。耿家盛還說,自己是站在前輩們的肩膀上成長起來的,自己掌握的技術,是昆重幾代機械工人創造、積累起來的,沒有他們的付出,就沒有我的今天,他有責任、有義務把多年積累的經驗傳授給年青人,讓他們也能站在我的肩膀上,更快成長,回報社會。

學習耿家盛事跡心得體會

耿家盛是雲南冶金力神重工有限公司拉絲成套設備製造分公司車工。1982年畢業於昆明工具機廠技校產品表面處理(油漆)專業,分配在昆明銑床廠從事產品油漆工作。1984年11月,調入昆明重工,重新學習車工技術,從事車工工作併兼做油漆、銑床、鏜床、鑽床等工作。耿家盛同志在良好的家風薰陶下,本著" 踏實做人,認真做事"的信念,對所擔負的各項工作勤于思考,勇於鑽研技術,善於實踐,堅持不懈地把自己鍛鍊成為工作勤奮、技術過硬、思想上進的現代工人。20多年來,幾乎每年都有一兩樣小改小革,技術創新,為工廠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做出重大貢獻。

學習勞模要立足行為,少說多做,在工作中勤乾學習,苦練服務本領,提高服務能力。全體幹部職工要學耿家盛精神立足本職,爭當先進、趕超先進,創新業績,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勤奮踏實,求真務實,

"踏實做人,認真做事",是很多人推崇的人生信條,耿家盛更是數十年如一日、用大半生的經歷踐行著這樣一句箴言。他始終堅定地認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無論你在什麼崗位,乾什麼工作,只要你愛崗敬業,捨得下工夫,不怕吃苦,肯動腦筋,從點滴做起,持之以恆,就能從工作中找到樂趣,就能有所成就。"在各種觀摩交流授課場合,面對眾人仰慕的目光,耿家盛都表現得十分謙遜,他誡勉自己,一定要牢牢記住兩個字,"感恩".他認為,榮譽不是他一個

人的,正是有了企業這一載體,有了各級政府和領導的關心支持,有了各級工會為基層工人搭建的平台,經過自身努力,才收穫了一些成績。在榮譽面前,耿家盛總結了一句話,"學會保持,懂得堅持".他認為,不管走了多遠,自己都要始終堅守"踏實做人、認真做事"的人生信條,保持工人本色,在學技術、搞革新、愛企業、講奉獻這條路上矢志不移。學習耿家盛同志的高貴品質及先進事跡後,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更應該立足本職工作,踏實做人、認真做事,不斷學習及鑽研專業技能,提高自身專業技術水平,為更多的患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