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聯考考生作文的主要弊病

2004年聯考一下子湧現出十五道作文題,除北京卷考查命題作文“包容”外,其餘十四道試題都是話題作文。從整體上看,今年聯考作文的命題質量比較高,特別重思辯(比如天津卷的“材與非材”,江蘇卷的“水的靈動,山的沉穩”,等等)。但是閱卷中發現,不少考生落筆後出現了種種問題。概括起來,今年各卷考場作文的主要弊病有: 一、審題不嚴,偏離題意 有些考生審題意識薄弱,不注意把握話題的內涵。比如上海卷要求以“忙”為話題寫一篇文章,按理說不存在什麼審題障礙,寫作範圍是非常寬泛的,但仍有考生在審題時出現偏差,例如寫成“幫忙”。“忙”的內涵應該是顯性的,變成複合詞“幫忙”,也就改變了它本來的涵義。另外,有考生由上海方言中的“幫幫忙”、電話術語“忙音”等切入話題,也都偏離了“忙”的原意。“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近年來一直宣傳‘降低審題難度’,在某種程度上誤導了考生;二是這部分考生素質很差,認識水平低下”(南京師大文學院院長何永康教授語)。 二、心存僥倖,套用範文 有些考生考前背了不少範文,預備一上考場就把它們搬出來,以為這是“錦囊妙計”,於是就出現了一些與話題毫不相干的考場作文,甚至有考生在寫“水的靈動,山的沉穩”時,把“關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社論全文抄了上去。“聰明”一點的考生,會“穿靴戴帽”,先把話題材料抄一遍,然後不管所背範文跟試題有沒有關係,套上去再說。但火眼金睛的閱卷老師一眼就能看出來,便毫不客氣地將其打入五類卷。這些同學如果老老實實地寫,不一定寫不出好作文,為什麼非要生搬硬套呢?如此一來,“聰明反被聰明誤”,活生生地把自己送上了“絕路”。 三、選材雷同,內容淺薄 聯考作文選材撞車的現象年年有,今年依然突出。比如江蘇聯考閱卷中發現,考生題材撞車現象十分明顯,寫“父愛如山,母愛如水”的比比皆是;文中引用的事例也驚人的一致:父親在“我”生病時,冒雨背“我”去醫院;“我”複習迎考時,母親在身後搖扇子。此外,“我和好朋友性格相反”也是重複率很高的選材,讓人詫異的是,這個話題的寫作套路同樣如出一轍:“我”和好朋友一個沉穩,不愛講話,另一個靈動,還經常闖點小禍,但我們能互相幫助,共同進步……這類材料早在國小、國中時就被反覆引用了,到了聯考作文中還在用。這充分暴露出當前中學生生活單一,閱讀面窄和聯想、想像能力差等問題。“說自己的話,抒自己的情”,這樣基本的要求很多考生都做不到。還有的作文在用語上出現了低幼化傾向,像“太陽公公”“月亮婆婆”“司馬遷爺爺”“雷鋒叔叔”和“張海迪阿姨”這樣的字眼頻頻出現。一個高中畢業生,已經是成人了,應該對社會、人生有比較深刻的理性思考,面對試題一般應透過現象深入本質,發表自己對社會、對教育、對家庭等等獨立的見解,總不能到了十八九歲還停留在十歲多一點的思想情趣上。 還有些文章內容荒唐,難以卒讀。比如今年福建卷提供了魯迅等十個人物為話題,要求任選其一作文,有考生不顧實際地編寫出魯迅歷經艱險為共產黨運鹽,把其他電影中的故事情節嫁接到魯迅身上;更有甚者,一篇《魯迅的遺書》,把魯迅寫成守衛邊疆的小戰士,在一次巡邏途中遇到雪崩,為了營救戰友不幸犧牲;一篇《QQ情緣》,竟然杜撰了魯迅與冬妮婭在網上相識、相愛、相約、相見的故事。高中畢業生寫這樣缺少內涵甚至荒誕不經的作文,總讓人覺得器量狹小。事實上,故事新編、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允許合理的想像虛構,然而想像應符合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和社會時代的背景,虛構應從原作品提供的空間出發,而不能沒有根據地胡編亂造。 四、亂“掉書袋”,強詞奪理 在作文中引用古詩詞,增加點文采,可以看出一個考生的文化積澱,值得肯定;但不能為引用而機械地引用,而要注意巧妙化用。比如上海卷一篇作文中有段話:“諸葛亮‘躬耕於壟畝’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騎驢而歌,高枕而眠,看似寧靜,卻閒中有忙。出山後,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火燒博望坡,舌戰群儒,力扛一鼎,出師一表,美文傳千年;寧靜致遠,名句揚四海……”這是化用得比較好的,也能恰當地扣住“忙”和“閒”的辯證關係。可如果在作文中“掉書袋”,屈原不叫屈原,叫屈靈均;司馬遷不叫司馬遷,叫史遷;李白不叫李白,叫李青蓮……其他如歐陽子、袁子才、辛稼軒、李易安等等,不一而足,有多少學問賣弄多少學問,老氣橫秋,仿佛那些峨冠博帶的古人都與他稱兄道弟一般,但是,這和“忙” 究竟有什麼關係呢? 寫議論性的文章,選擇論據很重要。論據,一要恰當,二要真實,不然就很難具有說服力。比如愛迪生髮明電燈泡,張海迪身殘志堅,徐虎“犧牲我一個,方便千萬家”,馮艾支教大西北等,都很難說和試題“忙”有什麼關係。有的考生強詞奪理,說馮艾支教大西北,她肯定是很忙的;李白能寫出那么多的詩,他肯定是很忙的;馬克思窮40年寫出《資本論》,他肯定是很忙的;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寫出《紅樓夢》,他肯定很忙;毛澤東忙碌地締造新中國,鄧小平忙碌地搞改革開放,中共中央忙碌地領導全國人民戰勝“非典”和“禽流感”,布希忙碌地發動伊拉克戰爭,薩達姆忙碌地東躲西藏……反正他說你忙,你不忙也是忙。這就屬於強詞奪理了。問題是你要拿出一個響噹噹的例證來,不然,怎么能使人信服呢?比如說魯迅忙,他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工作上,這就具體、確切了。像這樣的例證,閱卷中並多見。 五、盲目求新,文體混雜 部分考生不是首先考慮內容,而是刻意“創新”,借各種文體胡亂闡發,他們的作文寫法上變形誇張,不倫不類,被閱卷專家戲稱為不是寫作是炒作,不像作文像遊戲。比如有的考生把作文寫成一份試卷,有的寫成了一道數學證明題,有的寫成了一份實驗報告,有的寫成了一份尋人啟事,還有的寫成了懺悔書,等等。如果形式和內容相符合,這樣寫確實可以錦上添花,讓人眼前一亮,但事實上,不少考生是弄巧成拙,作文形式和內容完全脫離。其實,一定的文體總是為相應的內容服務的,文體需要創新,那也是為了更好地表達內容,決不能光在文體上打轉轉,為創新而創新。作為中學生,還是要好好打基礎,熟練地掌握幾種常用的文體,這才是正道。 話題作文“注意”中一般註明“文體自選”,那么“選”定了一種文體,就要“寫什麼是什麼”,至少要“寫什麼像什麼”,不能搞大雜燴。有些考生自作聰明,將日記演講稿混在一起寫;有些考生錯將文體混雜當作夾敘夾議,作文一半是議論,一半是敘述,犯了文體不能統一的錯誤;有些考生敘述與議論相割裂,敘述的事件不能說明論點,議論部分不是從敘述中引申出來,而是另起爐灶,造成兩種表達的分離;甚至出現了記敘、議論、抒情、說明和描寫平均使用筆力的現象,有的文章“四不像”“五不像”,不知道作者究竟“自選”了哪種文體。 六、字數可憐,不成文章 聯考作文要求考生寫800字以上。一般來講,如果考生寫到700來字,結構完整,問題基本講清楚,主要毛病還只是“內容不夠充實”,扣的分還不會很多。但有些考生只寫了四五百字,甚至是兩三百字,哪裡還能算是一篇完整的作文?還有少數作文雖然寫夠了800字,但是全文沒有結尾,故事沒有說完,這也不成為文章。不成文章,有的是因為時間不夠,有的是因為寫不下去了,有的則是開頭沒想好,後面收不攏了。 此外,還有很多表述上的問題:有些考生選材不錯,但寫得淡如白開水,沒有起、承、轉、合,根本不成其為故事,“選”了寫記敘文卻寫不像記敘文;有些考生大話、空話、套話連篇,把一篇本該發表自己看法的議論文,寫成了決心書,讀來讓人啼笑皆非;不少作文辭彙貧乏,句子不通順,錯別字多,標點不正確,甚至沒有文題;還有考生字跡潦草,卷面不潔,嚴重影響了“宣傳效果”,當然也使作文得分大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