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里情抒情散文

下班後走在村裡的大街上,大老遠就看到保偉媽低著頭坐在門口,習慣性地我就大聲喊了:“忙著類,奶奶。”她正埋頭擇菜,聽到我的叫聲,親切地回應著我。也不知從何時起,我們之間的打招呼成了一種默契,一種習慣,像親情一樣溫暖地環繞在我身邊。記憶的閥門不由地讓我回味起她的恩情:在我五歲那年夏天的一個下午,僅大我幾歲的姐姐帶我出去玩,當時我們在大街上的一個溝邊玩。姐姐領著我,姐姐的小夥伴也帶著妹妹,姐姐和小夥伴一塊玩,我和那個與我年齡差不多的女孩圍著溝邊的大樹轉著圈追著玩,我們邊跑邊追,正玩的高興時,突然我腳底一滑,扶著樹的手也鬆了,身子便一下子跌進了那個深溝里。溝底儘是磚頭塊、小石塊等垃圾,我掉進溝里正磕在一個磚塊上,當時頭上就磕了一個窟窿,我在溝里哭,被嚇傻的姐姐半天才緩過神,大聲叫喊著找人救我。這時家住在溝邊的保偉媽聽到哭叫聲,趕緊把被染成了“血人”的我抱出溝底,送到了村衛生室進行包紮。媽媽在感謝保偉媽的時候對我說:“妮,這是恁奶奶類,要不是恁奶奶救了你,還不知道會成什麼樣類,她是你的救命恩人呢。”當時的我雖然不是多理解媽媽說的意思,只是摸起頭上留下的疤痕就會想起大街上住著的那個好心“奶奶。”直到今天看到她時還有一種暖暖的東西湧上心頭。

到我家住的那條大街上,吃飯時不約而同的就會聚成一個“飯場”,大家到吃飯時間大多會端著碗嘮著家常,東一句、西一句,這莊的新鮮事,那家的新聞,都成了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總是在飯碗都快放幹了人還沒有散去,好像每次都有說不完的話語……。

好長時間都沒見過鄰居家的奶奶了,她是在幾個兒子家輪流生活,這次回家她剛好輪在我鄰居(也就是她的小兒子)家。這次看到奶奶時,她的頭髮幾乎全白了,腰也彎了不少,但整個人看上去還是那么的精神抖擻,布滿皺紋的臉上始終掛著微笑。記得從小到大,我沒少吃她的“好東西”,她家每改善一次生活,都會隔著牆遞過來些,兒女們給她買的糖果,她總會抓上一把塞給我。我奶奶去世的早,幾乎沒有什麼印象,幼小的我就把她當成我的親奶奶了。媽媽常說:“遠親不如近鄰。”長大了,我更加清晰地了解到這句話的含義。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改善生活也成了家常便飯,但端一碗改樣飯、抓一把糖果的習慣卻讓鄰裡間的關係更加親密。直到現在,我們家的鄰里關係都處得非常好,感覺大家在一塊就像一家人似的。

“吃了沒?”“去哪呢?”這時村里人見面常用的打招呼語。簡單的幾個字,普普通通的幾句話,卻把人心連在了一起,這是城裡的高樓大廈里住的人們感受不到的親切和溫馨。

在忙碌的日子裡,回味一下那份濃濃的故鄉情、那份難以割捨的親情,禁不住讓人感慨萬千、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