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記敘文 :清明隨感清明隨感

清明隨感清明隨感

“吳山楚驛四年中,一見清明一改容”,歲歲清明,今又清明。——題記

清風細雨——大概只有這種天氣才襯的上清明吧!經過一場溫潤的江南雨的洗禮,清明算是到了。

“梨花風起正清明”。早在幾天之前,燈籠、紙錢、蠟燭等就在各大小店鋪出現。人們拿著這些東西,去給逝者掃墓,在逝者的安息之所,掛上燈籠,點著蠟燭,焚燒紙錢,磕頭跪拜,在心中默念著想要對逝者說的話。通過這些物品、動作,人仿佛與逝者建立了某種意義上的聯繫,憑此來表達對逝者的敬意與追思。微風與細雨相生,陰天與薄霧相伴,綠草與黃土相襯,人間與地下相連——這也算是清明所獨具的藝術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雖說是個節日,但卻一點也不讓人感到輕鬆,雖說這個節日是在春季,卻似乎還未褪去冬季的沉重。一年之中,也許只有清明這一天,是特意為人預備的,可以讓人如此遠離塵囂、遠離世俗,面對逝者,心中所存,也許只是懷念、悔恨、遺憾、淡然,抑或是僅僅想問一問逝者在那個世界是否安好。佇立在墓前的人們啊,那微紅的眼眶中所含的,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情感?

“梨花落後清明”。清明是為祭奠逝者而設的,逝者?死者。人對於死,總是有不同的見解的,就如“逝”和“死”二字,同樣的含義,表達卻截然不同,而“逝”更加詩意、更加坦然。逝去的過程,就如如煙一般散去,無拘無束,了無牽掛。所以我一直相信,人是有靈魂的。在人即將西去之時,靈魂會脫肉體而出,如煙一般漂浮在空中,無形無影,來去自如,在眾人為其逝去而悲痛時,靈魂會在一旁如釋重負般地微笑——就如出生時,生者在啼哭,而眾人在歡笑一樣,之後便隨風散去。然後,在每年的清明時節,靜靜地接受人們的悼念,感受人們的祝福。說不定,在那個逝者的世界裡,人們還能留有塵世的記憶,還能找到同樣已在那個世界中的親人,甚至認識不少新朋友,閒暇時能聊聊天,這樣,在那個世界的人們,就不會寂寞孤單了吧!我如是希望著。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歲歲清明,今又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