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堅忍品格

余養健

人這一輩子,忙忙碌碌幾十年,看起來紛紛繁繁,熱熱鬧鬧,其實只要一兩個字就完全可以注釋其一生。比如司馬遷,只要堅忍二字即可。

公元99年,大漢王朝發生了一件震動朝野的大事——李陵事件。這個李陵,是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廣一生征戰無數,卻不得封侯,最後含恨自盡,死得很冤。而李陵,可能比李廣還要冤。元朝有個雜劇作家,叫關漢卿,寫了一齣戲,叫《竇娥冤》,他說竇娥很冤,其冤屈可以感天動地,其實跟李陵的冤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漢武帝劉徹是個雄心勃勃的人,毛澤東把他和秦始皇並列在一起,說秦王漢武什麼什麼的,這是有道理的,因為這個漢武帝和秦始皇一樣,對待匈奴都是採取強硬的政策。

公元前119年,漢軍與匈奴展開決戰,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各領精兵5萬,向匈奴總部發起進攻。漢軍一路勢如破竹,將匈奴單于打得落荒而逃。但西遷後的匈奴,一直在蓄精養銳,伺機反攻,而且凶性未改,竟敢扣留漢朝使臣蘇武,並把蘇武趕到北海(今西伯利亞貝加爾湖)去牧羊。

漢武帝得到蘇武等人被扣留的訊息後,就派貳師將軍李廣利領兵3萬,從酒泉(今甘肅酒泉縣)出發,去討伐匈奴。這個李廣利,雖然名字聽起來跟李廣有點像,其實與李廣一點關係也沒有。他只是漢武帝的寵妃李夫人的長兄。漢武帝派他去打匈奴,一方面當然真是為了教訓教訓匈奴,以顯示自己的雄才大略,但更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讓李廣利建一點軍功,好對他封侯。

想不到這個李廣利天生不是一塊打仗的料,他根本沒有遇到匈奴主力,竟然就損兵折將,無功而返。倒是偏將李陵,帶著他的五千兵馬,深入敵後,與敵人浴血奮戰,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讚歌。

這個李陵,頗有祖父遺風,為了抗擊匈奴,他奉朝廷之命,在酒泉、張掖一帶,訓練了五千步兵。這時,漢武帝就要他用這支部隊與匈奴作戰。

李陵的部隊,開始還打得比較順利,遇到人數相當的敵人,三下五去二,就把對方消滅了,但後來就遇到了單于親自帶領的三萬匈奴的主力。但李陵他們英勇善戰,一鼓作氣就消滅了對方好幾千人。單于就想,我三萬你五千,我的兵力六倍於你居然還打不過,一氣之下就調集了左右賢王的八萬人馬,這樣前後加起來就是十一萬,而且都是精銳的騎兵。這時,李陵只好且戰且退,但即使是退著打,還能越打越勇,打到單于覺得這個戰打不下去了,乾脆撤兵算了。這時,意外發生了。軍中有一個小兵,因為受到上級的訓斥,一氣之下竟然投靠了匈奴,並且把李陵軍中的秘密都供了出來,單于這才又重新壯起膽子和李陵作戰。當然,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因為李陵帶領的畢竟不是天兵天將。

李陵被捕了,但他沒有投降匈奴,之所以苟活於大漠之外,只是為了等待機會,以便效忠漢室。

但是,漢武帝生氣了,他不以容忍部將被活捉,就把李陵原來的部下陳步樂叫來問話,陳步樂嚇得自殺了,然後又問眾臣的態度,朝廷上下沒有一個敢為李陵說好話的,原先滿口稱讚李陵的,這時也都閉口不言,都生怕觸怒了漢武帝,招罪下來,家小難保。

就在這時,司馬遷站出來了,他的剛直的個性被發揮得淋漓盡致。他雖然跟李陵交往不多,兩人的志趣也不相投,但憑著平日的觀察,他覺得李陵是一個“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的奇士。可現在朝中大小官吏皆指責李陵,他司馬遷再不主持公道,李陵的罪名就是無法洗刷的了,因而,面對漢武帝的詢問,司馬遷直抒己見。

他大加讚揚李陵的人品,說他具有“國士之風”,對李陵率軍孤軍奮戰、給匈奴以沉重打擊的功勞,也是毫不避諱地大加讚賞,又說他可以與古代的名將相比,而對於那些落井下石的臣子,卻表示了他的不屑。但漢武帝早聽得不耐煩了,他以為司馬遷竭力讚頌李陵的功勞,是想借譏諷刺無能的貳師將軍、他寵姬的兄弟,一怒之下,以“誣罔”的罪名,將司馬遷打入牢獄!

隨後,李陵的家人一一被殺,李陵被逼得沒辦法,只好由假投降變成真投降。其間的冤屈,無人能說得清。

這就是著名的“李陵事件”,這個事件的結果就是司馬遷受了宮刑。

宮刑不單是殘酷的肉刑,更是精神上的酷刑。西漢時期,很多人甘願一死,也不願意接受宮刑。宮刑之後的司馬遷成了另類的司馬遷。他成了不是男人的男人,不是太監的太監,不是士大夫的士大夫,不是文化人的文化人。他成了人群中的“四不像”了,相對於人的本質屬性而言,他沒有歸屬了。這樣的羞辱是無以復加的,其痛苦也是無以復加的。司馬遷在他的名作《報任安書》中描述了自己受宮刑之後的痛苦。“腸一日而九回”,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愁腸百轉。“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呆在家裡就精神恍惚,出門不知道往哪裡去。“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一想起接受宮刑的痛苦,脊背上的冷汗馬上就滲出來,把後背的衣服全部給浸濕了。

我們可以替這位痛苦的史學家設計一個這樣的場景:半輪冷月悽美地掛在天穹,遠處野狗在低沉地嗥叫,司馬遷孤獨地坐在一間屋子(也可能是囚室)里,沮喪地打量著自己的下身,牆角一粒如豆的燈火明明暗暗地映照著他雙眉緊鎖的額頭……人生的痛苦,有過於此嗎?這是奇恥大辱啊。

但司馬遷忍住了,他用他那超乎尋常的堅忍的品格忍住了。他知道,人受辱的方式有許多種,最卑賤的就莫過於受宮刑;他也知道,與其忍辱而生,不如剛正而死。這時的司馬遷,選擇生比選擇死不知要難上多少倍。在中國歷史上,從來都有不憚於死的文化人,但為了理想不憚於生而將肉身交給塵世摧殘的英雄卻沒有幾人。

司馬遷堅忍的品格早在他年青時候就已經呈現。

那還是在他20歲的時候,在父親的鼓勵和支持下,懷著繼承祖輩史官事業的志向,開始訪游名山大川,考察各地的風土人情,蒐集各方面的歷史材料。《太史公自序》說:“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在這段簡要的文字中,司馬遷向我們清晰地描述了他旅行歷程。

那一天,從南郡渡江之後,司馬遷來到了湖南長沙北面的汨羅江。汨羅江是我國偉大詩人屈原自沉的地方。江水翻滾,似乎在訴說著對詩人的思念,也似乎在吟誦著屈原的《離騷》。江邊的樹木也青了又黃、黃了又青,辛勤地記錄著興盛衰亡的歷史。只有江岸上的人們來來往往,為著各自的生活奔波。

司馬遷在汨羅江邊徘徊了又徘徊,陷入了深深的思索當中:多么傑出的人才啊!怎么老天這么不公平,竟讓他遭到如此悲慘的命運呢?司馬遷想到屈原的遭遇,心情十分沉重,步履也越發緩慢起來。

陣陣清風吹來,江水泛起層層的漣漪,岸邊的樹木輕輕搖晃著身軀,遠處不知是哪位在吹簫,哀怨的樂聲由清風徐徐送來,把周圍的事物都染上了一層淒涼的色彩,年輕的司馬遷走著、想著,不知不覺已經淚流滿面了。他在江邊徘徊了很長時間,各種複雜的感情蕩滌著他的心胸;對屈原的敬慕、同情;對楚懷王、頃襄王的指責、不滿;對靳尚、子蘭等人的憤恨,還有對歷史的感嘆等等。司馬遷又想起父親的叮嚀,想起父親對他的期望,他立志繼承父親事業的信念更堅定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詩人的話給了他無比的信心和勇氣,他深深地舒了口氣,心情漸漸開朗起來,緊鎖的眉頭也漸漸舒展了,“我要仔細蒐集史料,整理歷史史實,將那些仁人志士、明君賢臣的事跡載入史冊,讓他們的業績永遠受到後人敬仰,讓他們的音容笑貌永遠在後人心中存留;將那些齷齪之輩、殘暴之徒的不恥行徑都要一一暴露出來,讓他們去面對世人的指責;將古今歷史事件詳細地、原原本本地展示給人們看,讓它們接受歷史公正的評判。司馬遷心中充滿了對未來事業的嚮往和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他戀戀不捨地朝江面看了看,深深鞠了一躬,就頭也不回地走了。

後來,他又來到了山東曲阜。那是古代的文化中心,歷代都有不少知識分子到這裡朝拜。司馬遷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首先去參觀了孔子墓。墓地很大,面積大概有一頃,各地來的人肅立在墓前,以各種形式表達他們對孔聖人虔誠的信仰,整個墓地籠罩在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中。在墓地附近,司馬遷向當地人請教孔子的事情。人們告訴他,當年孔子死後,他的弟子替他守了三年孝,仍然不忍心離開,於是乾脆搬到孔墓附近住,後來一些儒生也搬了來,漸漸有了幾百家,人們把這裡就叫做孔里。這也深深地感染了司馬遷,因為在此之前,他從沒聽說過一個人死了還有那么多人不願意離開他,甚至心甘情願地要和他住在一起,這樣的人雖然沒有官方為他修建什麼高大的紀念碑,但他卻在民眾的心中立起了一座豐碑,真是偉大啊。

司馬遷在孔墓附近徘徊了很長時間,慢慢地陷入了對孔子生前事跡的遐想之中。最後也是依依不捨地離開曲阜的。

這次漫遊,司馬遷還直接尋訪當年歷史人物的後代,請他們暢談祖宗的業績。這其中歷經了多少困難啊!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誰還能堅持下來呢?那時的漫遊,不像現在的旅遊,現在旅遊路上有車相送,目的地有賓館等待,快得很,也輕鬆得很。那時的漫遊,全憑自己兩隻腿,跋山涉水,餐風露宿,漆黑的夜晚、漫漫的行程、尋訪的艱辛,不會有太多的人對這樣的差事感興趣。當然司馬遷的這次漫遊也像現在的一般遊客一樣,對祖國山川的壯麗景色有著濃厚的興趣,但他是帶著蒐集史料的目的去遊歷祖國的河山的,他在欣賞壯麗景色的同時,想的更多的是當年的歷史事件在哪裡發生、歷史人物在哪裡留下音容笑貌、在哪裡叱吒風雲。觀汨羅江,屈原的事跡讓他感傷不已、痛哭流涕;上九嶷山,棵棵斑竹引起他對遠古的馳騁想像;登會稽山,深幽的“禹穴”讓他對治水平患的大禹產生仰慕;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立志復國的決心讓他欽佩;戰國四公子的故地之游,讓他對這四位英傑有了更清晰的印象;淮陰、彭城、沛縣等地的遊覽,秀麗的景色絲毫擋不住他對收集楚漢相爭中歷史材料的興趣;曲阜之行,又讓他對孔子這一中國歷史上的偉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魯地孔子遺風在民眾中的影響也讓他感嘆不已……青山綠水、滾滾江河,在別人眼裡是各具特色的景觀,司馬遷把它們看作是歷史人物上演各種歷史悲喜劇的舞台。他要弄清在這樣的舞台上都上演過哪些戲,為什麼會上演這樣的戲。因此,他的漫遊就顯得格外艱辛,格外酸楚。在漫長的遊歷過程中,司馬遷也曾有過對故鄉的濃濃的思念,露宿荒野的時候,他會想起家中的溫暖;飢腸轆轆的時候,他也會想起家裡飯菜的香甜。可是路還得走下去,尋訪還得繼續下去。父親的叮嚀時常在耳邊響起,對歷史濃厚的興趣鼓勵著他克服一切困難去繼續尋訪。多少個漫長的夜啊,多少個黎明與黃昏,司馬遷一步一步為實現他的目標而奮進。

司馬遷的這次漫遊,是一次前無古人的壯舉。歷時數年,他的足跡遍及了大江南北。多少艱難困苦,他都忍受過來了,多少日升日落他都走過來了,這需要多么強大的毅力的支持啊!今天當我們捧著《史記》,感受著歷史的風風雨雨、朝朝夕夕的時候,是否能感受到司馬遷當時漫遊大江南北時所忍受的艱辛呢?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個太史令,太史令掌管國家圖書館,還掌管天文星象的觀測,陰陽吉凶的占卜之類的事情。但這時司馬談已經身患重病了,他臨死時對司馬遷說:“我的祖先是周王室的太史,在遠古的虞舜、夏禹時期就取得了顯赫的功名,掌管天官的事務。後來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中斷,直到我做了太史令,又繼承了這一世業。我死之後,你必然會接替我做太史。做了太史之後,千萬不要忘了我所要編寫的著作。況且,孝順是從侍奉父母雙親開始的,然後在做事、在為皇帝效命的過程中得以體現,但這一切都是為了使自己能夠在社會上立足,使自己揚名後世,以使父母得到顯耀,這才是最大的孝啊!孔子修治王道,並編了《詩》、《書》,著寫了《春秋》,對歷史有了記載,但後來諸侯互相兼併,社會動盪不安,歷史的記載從此中斷了!如今漢朝興盛,海內統一,明主賢君、忠臣義士,多少該載入史冊的人物啊!我作為太史令卻沒有對他們進行記載,廢棄了歷史的事業,對此我於心不安,十分恐惶,你要記住這件事啊!”

司馬遷泣不成聲地答道:“兒雖然愚笨,但一定會盡力把父親您所整理的歷史見聞全部論述完畢,不敢有一點缺漏。”

但著述歷史不能憑空想像,要事出有因,有根有據。司馬遷雖然有遊歷的經歷,掌握了許多第一手的資料,但許多事情還要找到文字上的記載,因此,司馬遷就一頭鑽進國家圖書館。於是日子就在考證、校對之中一天一天地過去。司馬遷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工作,圖書館成了他的家,竹簡為友,竹簡為枕,竹簡為案,司馬遷頭腦里滿是竹簡,滿是竹簡上的列列文字,別的東西對於他來說,都已經不再重要了。萬籟俱靜時,他仍在忙碌不息;東方未曉時,他又早已竹簡在握、伏案疾書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啊,司馬遷躬身簡中,“為伊消得人憔悴”,我們今天手捧《史記》,當感念司馬遷當時的恪職勤奮,更應當感念司馬遷所忍受的寂寞悽苦。

忍受屈辱,忍受艱辛,忍受寂寞,司馬遷的堅忍終於造就了一個偉大的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