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作文--我眼中的魯迅(四)

描寫作文--我眼中的魯迅

在荒原中吶喊

喜歡魯迅,不是一件美事。一個人寧可去欣賞徐志摩的酸腐詩句,去戀慕郁達夫的頹廢作派,但是,不要輕易沉迷於魯迅。縱然是郁達夫一派陰沉沉的憂鬱里,也總有幾處黎明和燈光。 

魯迅的色調是黑的,讓人錯覺他一直在黑暗中奮筆。燦爛陽光下魯迅斑斑皺紋的老臉,是有史以來最荒謬最不可思議的情狀。他總是一個人在黑暗中潛行,好像一個人在封閉的管道裡邊匍匐,沒有光亮,沒有溫情,沒有同行者。"高出不勝寒"的寂寞,沒有一個智者能夠躲避。 

( 整理)

魯迅很偏激,這和他另一面的智慧是不相符的,在為人處世上他是個失敗者。他不能學得錢鍾書式的超逸。在中國,大師都應該是跳出紅塵,俯看凡世的;惟獨魯迅不是,他無法忘卻"非人間",永遠承受一個思想者的痛苦,而脫不出這塵世去享受一個仙者的寧靜。他和每個國人那樣讀完了《莊子》,然而,他無法置身世外。豐子愷在看這個世界時,他會吸收全部的陽光;魯迅則殘忍地濾去有光的一切,剩下一片血淋淋的慘景露給人看。人們欣賞豐子愷漫畫,臉上會不自覺現出赤子般的微笑,甚至可以忘記窗外的狂風;讀魯迅雜文,則無論如何晴空萬里,讀者都緊鎖雙眉,臉色鐵青,咳著痰一個字一個字帶血地摳入腹中,沉重、憤怒、痛苦、絕望,青年的熱血沸騰起來,又冷下去,最後凝結成稠狀的東西。陽光是有的,只是通向太陽的路很長很長。青年不能得到憑了一腔激情便指點江山的快感,有的只是重負與壯志結合起來的、難以名狀的悲哀。於是,悲哀產生力量。

智者的悲哀在於看得太清,而魯迅的悲哀更在於看清之後不肯忘卻,他陰冷的批判把自己一層層掩蓋起來,裝作忘記了人間之愛。這是另一種逃逸。愛且痛的折磨中他沒有別的選擇,《吶喊》尚且只是溢於言表的悲烈,《祝福》則已成了"無寫處"的哀傷。他又不肯徹底地絕望下去,留下夏瑜墳前的花圈,不知是為了撫慰做著好夢的青年,還是為了給自己一個不滅的希望。

有人認為魯迅將時間浪費在大量筆戰雜文上,實在不值得。小說可以傳世,而這些文壇爭鬥的雜文則會在數月後被人遺忘。這話不假,然而這恰恰合了魯迅的想法:"只要做起來。"他終究是一個黑暗中孤獨的行路者,不可能超脫地去做"為藝術而藝術"的大家。他的理想遙遠,但他已經一步、一步地踩出一條路來。 

如他自己所言,口難出善言的他"做人不好",孤僻古怪的性情折磨下,五十多歲便撒手人寰。臨死前一篇《女吊》,更是詛咒般叫喊出他"睚眥必報"的脾氣。他不能呼酒買醉,恐怕斗酒也難換一醉,竹林七賢已經消逝,"廣陵散"也已成絕響。 

魏晉風度不能再來一次,"真正的藝術家"又能維持幾天風雅?魯迅在黑暗中吶喊到最後一刻,仍未喚來黎明。而雅致清逸的"藝術家"周作人,也不可避免地喪失了名譽曲折而終。在看不到太陽的時候,所能做的唯有吶喊。魯迅是一個,也許還應該有更多,叫得更加野蠻,更加兇狠,因為我們沒有退路。

教師點評: 

一個作家很少給人希望的原因只有兩條:恨得太深,愛得太切。這樣的人對於他的民族的全部態度是:要么接受我,要么毀滅我。這是一種決絕,是幾千年苦難的壓迫造成的二元選擇。這是新生青年對失足父親的期待,也是父親對新生青年的要求。站在文化斷裂的新舊兩個時代的交點上,魯迅扮演著整個民族的逆兒和嚴父的形象。中國人已經等得太久了,現在既然有一個人醒了,就再不能昏睡過去。他兇狠地吶喊,因為這個民族已經"沒有退路"。

忘記魯迅的時代

我不敢說自己讀懂了魯迅,但我至少敢笑那些以為只有武俠,言情,及痞子文學這種作品才算創作的人的淺薄。忘掉了魯迅的時代就是一個該滅亡的時代。我是個喜歡甚至崇拜魯迅的男孩,我一直覺得,在近現代的作家中,只有魯迅還算一個值得一提的作家。

有人說如果不是因為考試等必需因素,沒有人會將魯迅的雜文讀上4,5遍,我不願罵人,可我實在想罵,我已經記不清讀過多少遍了,至今還在讀著,而且必將永遠的讀下去。每次閱讀,總有感悟,我不知道我讀懂了多少,只知道我一次比一次懂得多,每次,都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不是矯情,不是做作,而是真的和魯迅,我眼中最偉大的作者交流。

我懂得越多,就越知道他的偉大。有人居然說,他是靠罵街出名的,我覺得這是對魯迅最大的侮辱。有人寧願看林雨堂,看余秋雨,看張愛玲,也不願看魯迅,為的是討厭那種壓抑的氣氛,那種積血的悲哀。記得豐子愷有副漫畫,名字叫‘一肩擔盡古今愁’,我總覺得,那就好像魯迅,也只有魯迅,才配得上這樣的名字。魯迅是一座凝聚的大山,他托起的是民族,而不是個人的名利,或是寫作的樂趣。錯過了魯迅,在近現代史上,就只有一座座小小的土丘。

只有讀魯迅,才知道我們提高國民素質的任務還遠遠沒有完成。也只有讀魯迅,才會了解,國民的劣根性竟是如此的嚴重。魯迅留下的不是幾篇好文章,他留下的絕不是文章那么單純,他留下的是一筆無窮的財富。他被譽為“民族魂”,我並不覺得有多少誇大,反而,我覺得是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

魯迅的生命,消耗在不停的鬥爭中,和劊子手斗,和幫凶斗,和偽君子斗,和御用文人斗。魯迅好像並沒有為自己活著,這是種偉大,是一種至今還沒有任何人可以比擬的偉大。在魯迅以筆為刃,在廝殺的時候,林雨堂之流,正在悠閒的作著他們的小品,散文。他們遠比魯迅聰明,這樣,不至使自己的生命受到任何的威脅,又可以安然的享受著作家的虛名,而且,從長遠來看,散文的生命力遠比雜文的久。從他們悠閒的文章中,看不出有什麼血的痕跡。甚至於,去罵魯迅的激進,罵學生的衝動,然後,有去享受他們的文字樂趣。魯迅很傻,卻似一種近於神聖的傻。

文革的時候,魯迅是被迫讀的,因為沒有其他的著作。所以才會在文革後,有一種摒棄魯迅的衝動。填鴨式的灌輸,只會帶來相反的結果。可是當你真正解脫了著作的禁忌,你就會對魯迅開始回歸,明白到現在的時代,還是一個魯迅的時代。而在改革的今天,卻對魯迅以這樣的評價,我覺得現在的讀者已經很危險了。現在的大學生,更多的接觸的是快餐文化,喜愛的書籍是娛樂的武俠,言情,或是與心靈交流的散文,小品。一句尖銳的話,他們關心的是自己的心情,只是自己的。越不讀魯迅,就越蔑視魯迅,淡漠魯迅,甚至仇視魯迅。魯迅的文字太沉重了,可是只有這些沉重的文字才提示我們文學的作用,不是用來玩文字遊戲,把自己的一點點小小的心情變化寫出來就是文學,而是去拯救民族,提高人們的素質。現在,這樣的作家已經近於絕跡了。只有魯迅,好像一座活火山,在冰冷的外殼下面奔涌著火熱的岩漿。才給每天都苟活著的我以慰藉。

從魯迅的風格來看,魯迅的雜文短小,精悍,卻切中要害,每次都讓那些拚命掩飾的面具無情的滑落。魯迅不講任何的情面,只要是對人們有害的,他決不會放過。哪怕是他以前的好友,這一點,正是他人格的偉大。現在的作者,有幾個敢直言不諱,而不怕得罪人?他們就算是要不得已的批評人,也會不痛不癢的說幾句,然後陪盡小心,好話。魯迅的風格無人能繼承,也無人敢繼承。現在的作者,總是謹小慎微,怕得罪了那個達官要人,給自己帶來禍端。

( 整理)

我佩服魯迅,崇拜魯迅。卻沒想到在今天卻遇到懷疑,甚至批倒魯迅的人。我只覺得可怕,忘記了魯迅的時代就是一個該滅亡的時代,我只有深深的憂慮。

我寫下我的意見,因為我覺得我不能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