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與《浮士德》

約翰·沃爾夫岡·封·歌德(1749-1832),德國偉大詩人,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代表之一;不僅在文學的各個領域具有卓越成就,而且在哲學、自然科學等方面也有巨大貢獻。

歌德出生於德國美茵河畔法蘭克福的一個富裕的知識家庭。歌德青年時期先後學過法學和哲學,受斯賓諾莎的唯物主義思想的影響。但他始終愛好文藝和自然科學,不斷地寫了充滿青春活力和生活氣息的優美抒情詩,如《五月之歌》、《野玫瑰》、《歡迎與別離》以及政治諷刺詩《跳蚤之歌》等作品。

當時,以萊辛為代表的德國啟蒙運動的思潮正孕育著一場更大的運動,即德國文化思想史上有名的“狂飈突進”運動。歌德以他有力的創作成果投入了這一運動,並成為前期的主要代表。這一時期他的力作是:“向一個叛逆者表示哀悼和敬意”的歷史劇《葛茲·封·伯里欣根》;以個性自由與封建等級制度的衝突為主題、描寫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的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以希臘神話為題材,通過對天神宙斯統治宇宙的權威的否定,表示向統治人間的封建暴君宣戰的抒情長詩《普羅密修斯》等。這些作品具有衝決一切封建羅網的氣概,充滿著叛逆和反抗精神。

但歌德鑒於他的文學活動改變不了周圍環境,深感痛苦。他想通過一些實際工作進行社會的改良。於是,1775年秋,歌德應魏瑪公爵的邀請,去這個只有十萬人口的小公國擔任樞密顧問,後又擔任宰相。從此他轉向妥協。但他在積極從事各種政務的同時,也進行多方面的自然科學的研究和詩歌創作。

1786年秋他懷著矛盾、苦悶的心情,改名換姓,逃往義大利,以暫時擺脫一下魏瑪的惡濁氣氛,在藝術和自然中獲得新生。1788年從義大利回國後,除擔任魏瑪藝術和科學總監等職外,把主要精力放在創作和自然科學的研究上。1789年完成了始於義大利的劇作《塔索》,通過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大詩人塔索和一個宰相之間的關係來反映文藝創作和實際工作之間的矛盾,這實際上是作者的自我寫照,因此歌德說此劇是他“骨里的骨”,“肉里的肉”。此後,歌德根據中世紀故事,用六步格詩體寫了長詩《列那狐》,借動物的言談和動作諷喻封建社會的腐敗。此外,他在自然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還用詩體寫作學術性著作。

1794年7月,歌德和席勒出席在耶拿召開的自然研究會的會議,兩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一致”,決定合作。於是開始了德國古典文學的繁榮時期。兩位巨匠都主張以古代希臘羅馬的文藝為楷模,貫徹自由和人道精神,藝術上精益求精。1796年共同寫了上千首文學批語性的《警句》,鞭撻文壇的市儈習氣。他鼓勵席勒重視民間文學,和他競相寫歌謠,1797年在文學史上被認為是歌謠年。兩人有關文藝問題的通信,包含著許多精闢的見解。這個時期歌德個人的主要成果是傳記體長篇小說《威廉·麥斯特》第一部《學習時代》和《浮士德》第一部的相繼完成。其次是敘事長詩《赫爾曼與竇綠台》的出版,它描寫萊茵河兩岸被法國革命軍隊占領後,發生在東岸的一對情人的故事,帶有牧歌風味。

這時,歐洲發生了重大的政治事件,這就是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歌德起初歡呼這場革命,但當革命黨人對貴族反動派採用暴力手段,特別是將路易十六國王推上斷頭台的時候,歌德對這場革命則表示冷淡甚至憎恨了。所以恩格斯指出,“歌德有時非常偉大,有時極為渺小。”

歌德晚年,激情完全被穩重所代替,創作向思想的深度開掘,收穫十分可觀。1809年寫成小說《親和力》。從這年起始寫了好幾部自傳體作品,主要的如《詩與真》、《義大利記行》等。

歌德創作態度十分嚴肅、認真。他一生都沒有放棄他的重點寫作計畫,繼1829年完成《威廉·麥斯特》的第二部,即《漫遊時代》以後,又在他逝世的1832年完成了《浮士德》的第二部。這是他畢生的兩部代表性巨著,尤其是後者。

《威廉·麥斯特》第一部的全名為《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被看作是一部教育小說,它描寫了一個有理想的青年如何在不利的社會環境中取得發展。《威廉·麥斯特》的第二部《威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則是作者烏托邦式的社會理想和教育主張的表達。副標題是“節制”,概括了全書的要旨。作者批判了為所欲為的個人主義,主張每個人都應當通過具體的職業為集體的福利積極勞動,而職業不應有高低貴賤之分。小說內容豐富,但抽象議論較多,結構也較鬆散。

《浮士德》是歌德的畢生力作,前後經過了60年。它屬於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巨著之一,奠定了歌德在文學上的崇高地位。

《浮士德》反映了歐洲自文藝復興以來三百年的思想和文化的發展,概括了這一階段的人類科學技術的主要成就。主人公一生不懈追求,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和宏偉氣魄。它訴諸形象闡明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矛盾發展的辯證關係,具有深刻的哲學內容。

《浮士德》是用詩劇形式寫成的,全書共有12111行,題材采自十六世紀的關於浮士德博士的民間傳說。浮士德原是個真實人物,生活在十五世紀(1980年是他誕生五百周年,西德為他樹立了紀念碑)。他博學多才,在傳說中人們添枝加葉,說有魔鬼幫助,才使他創造出那么多奇蹟。這些傳說後來成為文學家們經常利用的創作素材。

《浮士德》以歐洲近代的歷史和現實為背景,運用了浪漫主義的手法寫成的。

"天上序幕”是全劇的引子。它交代了兩個賭賽,一是天帝和魔鬼的賭賽:天帝相信人能克服障礙和迷途,永遠前進;魔鬼則認為能把浮士德引上歧途。於是由此引出了第二個賭賽,即魔鬼與浮士德的賭賽:浮士德在中世紀的書齋里,不滿足死的知識,苦悶欲絕。這時魔鬼乘隙而入,與他訂約,甘願做他奴僕保證幫他解除煩惱,盡情享受;如果浮士德一旦感到滿足,就成為魔鬼的奴僕。這個賭賽成為全劇矛盾衝突的中心,也是劇情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