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倫和他的浪漫詩

全名:喬治·戈登·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1788.1.22-1824.4.19),是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1788年1月22日出生於倫敦,父母皆出自沒落貴族家庭。他天生跛一足,並對此很敏感。十歲時,拜倫家族的世襲爵位及產業(紐斯泰德寺院是其府邸)落到他身上,成為拜倫第六世勳爵。哈羅公學畢業後,1805-1808年在劍橋大學學文學及歷史,他是個不刻苦的學生,很少聽課,卻廣泛閱讀了歐洲和英國的文學、哲學和歷史著作,同時也從事射擊、賭博、飲酒、打獵、游泳、拳擊等各種活動。1809年3月,他作為世襲貴族進入了貴族院,他出席議院和發言的次數不多,但這些發言都鮮明地表示了拜倫的自由主義的進步立場。 

劍橋大學畢業。曾任上議院議員。學生時代即深受啟蒙思想影響。1809-1811年遊歷西班牙、希臘、土耳其等國,受各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鬥爭鼓舞,創作《恰爾德·哈羅德遊記》。其代表作品有《恰爾德·哈羅德遊記》《唐璜》等。在他的詩歌里塑造了一批“拜倫式英雄”。他們孤傲、狂熱、浪漫,卻充滿了反抗精神。他們內心充滿了孤獨與苦悶,卻又蔑視群小。恰爾德·哈羅德是拜倫詩歌中第一個“拜倫式英雄”。拜倫詩中最具有代表性、戰鬥性,也是最輝煌的作品是他的長詩《唐璜》,詩中描繪了西班牙貴族子弟唐璜的遊歷、戀愛及冒險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會中黑暗、醜惡、虛偽的一面,奏響了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鬥爭的戰歌。拜倫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還是一個為理想戰鬥一生的勇士;他積極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參加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並成為領導人之一。

從1809-1811,拜倫出國作東方的旅行,是為了要“看看人類,而不是只方書本上讀到他們”,還為了掃除“一個島民懷著狹隘的偏見守在家門的有害後果”。在旅途中,他開始寫作《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和其他詩篇,並在心中醞釀未來的東方故事詩。《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的第一、二章在1812年2月問世,轟動了文壇,使拜倫一躍成為倫敦社交界的明星。然而這並沒有使他和英國的貴族資產階級妥協。他自早年就自到這個社會及其統治階級的頑固、虛偽、邪惡及偏見,他的詩一直是對這一切的抗議。 

1811-1816年,拜倫一直在生活在不斷的感情鏇渦中。在他到處受歡迎的社交生活中,逢場作戲的愛情俯拾即是,一個年青的貴族詩人的風流韻事自然更為人津津樂道。拜倫在1813年向一位安娜·密爾班克小姐求婚,於1815年1月和她結了婚。這是拜倫一生中所鑄的最大的錯誤。拜倫夫人是一個見解褊狹的、深為其階級的偽善所宥的人,完全不能理解拜倫的事業和觀點。婚後一年,便帶著初生一個多月的女兒回到自己家中,拒絕與拜倫同居,從而使流言紛起。以此為契機,英國統治階級對它的叛逆者拜倫進行了最瘋狂的報復,以圖毀滅這個膽敢在政治上與它為敵的詩人。這時期的痛苦感受,也使他寫出象《普羅米修斯》那樣的詩,表示向他的壓迫者反抗到底的決心。 

人生經歷:

拜倫(1788—1824),獨步古今的天才詩人,在波瀾詭譎的浪漫主義文苑詩壇上,他是手握如椽之筆,流金溢彩;在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的政治舞台上,他又是身著戎裝,叱吒風雲,為民主和自由而戰的堅強鬥士。拜倫只活了36歲,被評論家稱為是19世紀初英國的“滿腔熱情地辛辣地諷刺現實社會”的詩人。

1788年1月22日,喬治•戈登•拜倫生於英國倫敦一間被租用的簡陋房子裡。拜倫生在一個古老而又敗落的貴族家庭里。

身殘的孩子心靈要求更加完美

說它古老,是因為拜倫家族早先跟隨著“征服者威廉”一起從諾曼第來到英國,在16世紀的十字軍遠征中,戰功顯赫,歷代都受到國王的賞賜,並封為勳爵。還是嬰孩的拜倫,怎么也不會想到,在他10歲的時候,竟會成為紐斯台德世襲領地的主人。

詩人拜倫的父親約翰•拜倫,年輕時在法國陸軍學校受教育,畢業後成了英國陸軍的近士衛官。他性情暴烈,行為粗野,又喜歡豪飲濫賭,欠下巨額債務。當他20歲從美國回到倫敦後不久,就拐走了卡爾馬瑟侯爵夫人,花天酒地,大肆揮霍著侯爵夫人從她父親那裡繼承得來的每年4000英鎊的收入。但是,4000英鎊到底維持不了他的奢侈生活和巨額賭債。兩人只好離開英國,又逃到法國去。在那裡生下女兒奧古絲塔,她就是詩人拜倫的同父異母姐姐,是拜倫一生中最親密的朋友,對拜倫的生活和創作產生過重要的影響。生下女兒不久,卡爾馬瑟侯爵夫人就病死了。

這位失去4000英鎊收入的浪蕩子又悄然回到英國,看上了一個出身於蘇格蘭貴族家庭的名叫凱薩琳•戈登的少女,雖然她相貌不佳,卻擁有著23000鎊的財產——其中3000鎊是現金——這對他來說太有誘惑力了,因為它能償還過去的賭博欠債。1784年5月,他們在巴思溫泉結婚,這位夫人就是拜倫的母親。新婚夫婦回到北蘇格蘭戈登的家中,可是,他的賭博、好酒和遊蕩生活很快又把戈登家的財產揮霍盪盡了。夫婦倆變賣了土地和家產,移住到法國,生活一天天地貧困起來。

1787年夏,已有身孕的約翰•拜倫夫人因懷念自己的故鄉,單身回到了倫敦,這位儉樸的蘇格蘭婦女在倫敦一條街上租了房子安頓下來,可她丈夫為了躲債依然在法國流浪,沒錢的時候就常常來信向手頭並不寬裕的妻子索討。在拜倫3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終於在“沒有襯衫、沒有一文錢,惟一的一件衣服也早已百孔千瘡”的潦倒境遇中死去,據說是自殺的。、丈夫的死對妻子是個慘重的打擊,加上生活的日益拮据和自己的不幸遭遇,使拜倫母親的性格變得十分暴躁乖戾,喜怒無常。拜倫的幼年就是在貧困的境遇中跟著脾氣不好的母親在北蘇格蘭度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