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習俗優秀作文

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清明節的習俗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清明節的習俗

夜,靜悄悄的,萬籟俱寂。一看鬧鐘,已是九點半了,恍惚中,我看見時間在昏暗的牆上挪動著微小的步子,我的思緒回到了以前:同樣一個靜寂的夜晚,在燈光昏暗的渣滓洞集中營里,從刑室里傳來“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特務瘋狂地審問聲,江姐用蔑視的口吻堅定的語氣呵斥他們的回答聲。接著,是特務們用刑的聲音和令人心悸的潑冷水的聲音……想到這兒,我不禁心中一顫。

如果是我,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我能否堅守自己的信念,能否保住黨的機密,我不斷地問著自己?

我生活在解放多年後的新中國,生活在幸福的懷抱中,我深知,當時的革命志士所受的苦難,我們現在的“小皇帝”、“小公主”是無法感同身受的,長輩們的溺愛幾乎要把我們淹沒!這樣,致使一些從小嬌生慣養的獨生子女們更加對長輩充滿依賴,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這時,我的眼前仿佛闖進這樣一個畫面:當中國人民的生活條件與美國不相上下時,全國的小孩都失去了自理能力,只能讓長輩來餵食,從0歲至25歲皆是如此。我害怕極了!我不禁打了一個寒顫。幸虧只是一個夢境!但是,這種現狀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五十幾年前,貧窮與落後讓我們倍愛欺侮,五十年後,過分的溺愛不要讓我們變得軟弱無主!霎那間,我又想起了中午我與年邁的奶奶,一位老共產黨員的談話。“早上,老師上《江姐》時,讓我們看了《在烈火中永生》那部電影的節選,我哭了!”吃飯時,我告訴了奶奶。奶奶沒有反應,只是告訴我:“如果你是個共產黨員,你不會哭。”奶奶的話,我深思片刻,理解了,我知道,共產黨員是堅強的,他們有化悲憤為力量的能力,共產黨員的無私的,他們有一顆為共產主義事業而獻身的紅心。江姐的堅忍頑強的精神鼓舞著我們,激勵著我們!我們生活的那么幸福,我多么希望我們能心懷歷史,在長大時,去努力建設我們的祖國啊!想著想著,我忍不住在心中為我能有這么有意義的理想而驕傲。

晚上,在我的夢裡,上演了這樣一部電影:清明節那天,全國各地的少先隊員各自聚集在各地的烈士墓前,著裝整齊,在烈士碑前莊重的宣誓:我們是最好的接班人!一時間,四周的小樹被風吹得沙沙作響,似乎是沉睡著的革命志士欣慰的笑聲。小鳥唱著動聽的歌,花兒裂開嘴,笑得燦爛,太陽將光明帶給大地,大地一片溫暖。

第二篇: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晚唐詩人杜牧這首膾炙人口的《清明》,訴說著思念與哀傷。清明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掃墓和祭奠、追思已故親人的日子。

清明節前後流傳著很多傳統的風俗活動。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遊、放風箏、盪鞦韆、鬥雞、拔河等,這些習俗隨著歲月交替和社會變遷,有些已經逐漸被遺忘,連一絲記憶都不復存在,有些仍遺留至今並賦予了新的內涵。

在舊時的青島,清明節也被看作是一個大節氣。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每家都要斷火,吃冷食。冬至後105天謂之寒食,從前的這一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菸節”。人們在清明前兩天就開時斷火,即天不亮就把飯做好,直到落日後再燒火,以示對親人的懷念,由於人們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逐漸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

在清明節掃墓的習俗比較盛行,掃墓俗稱“上墳”。這一天要去祖墳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上香、燒紙,舉行祭禮。有的人家要利用這一機會修整墳墓,大多數是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別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所以說,無論家裡多窮,清明節都是要去上墳的。人們祭祀完畢,都要進行野餐,將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是吃福根,以向先人表示節儉之意。

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蔥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 吃白面小雞和雞蛋。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清明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雞蛋和小雞,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學生要帶雞蛋給老師以表敬仰。另外,清明節時將印有蠍子圖案的紙貼在家裡,家中不招蠍子、蜈蚣,尤其是在農村特別盛行。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這是一句流傳廣泛的民間諺語。清末民初,農村一帶開始合理安排農時,清明節這天,好多農家給牲口吃高粱米飯,俗語:“打一千,罵一萬,不忘清明節一頓高粱米飯。”吃高糧米粥、麥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這一天用粥要讓牛、驢等飽餐一頓,以犒賞它們一年的辛勞。

第三篇:清明節的習俗

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