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如何上好作文指導課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是說“米”的重要。那么,新課標如何上好作文指導課呢?其實一旦找到了下鍋的米,就自然應該考慮煮飯的問題了。新課標上好作文指導何嘗不是如此,有了“米”——平淡的材料,就得設法把它“煮”成香噴噴的“米飯”——文章,也就是得把語言寫生動些,讓人“吃”起來津津有味。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一些有關上好作文指導課的方法技巧,希望會有所幫助!

作文怎樣才能生動

究竟怎樣才能把平淡材料寫生動?仔細讀一讀王婭同學的《我為“象棋”掉眼淚》一文也許對我們會有啟示。

運用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手法,能使平淡材料生動。如當“我”“棋”開得勝時,“喜上眉梢”;在決勝局中,小作者寫對方“就像吃了熊心豹子膽,竟敢派他的‘炮’來惹我的‘馬’”,這些比喻十分生動,突出了“驕傲將軍”的特徵。再看下面一段話:“我先派‘車’衝鋒陷陣,擾亂敵營,然後遣‘炮’左移埋伏,接著就火速‘開炮’,頓時對方的一個‘象’便命喪黃泉。”你瞧,一次平常的象棋對壘,通過擬人的表現手法竟寫得這般有滋有味,多形象呀!

說話風趣幽默也能使平淡材料生動。如文章開頭,小作者在交代了外號“驕傲將軍”的來歷後,便寫“我”這個象棋高手在上星期卻“演了一場‘關雲長敗走麥城 ’的悲劇”,這比寫“這一次比賽我卻輸了”要生動多了。又如,當炮“吃”掉了對方的一個“象”後,小作者寫道,“我”的“炮”被他的“車”壓得成了“悶炮 ”,“轉眼就去向閻王爺報到了”

這比直接說“我的‘炮’被他的‘車’吃掉了”生動得多。

運用生活中常用的熟語(包括歇後語諺語成語格言等)也能使平淡材料生動。如寫到“……我正得意”之時,小作者筆鋒一轉,引用了對手所說“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你偏行”這一俗語,真是恰到好處,意味深長,讀來也琅琅上口,把人物的形象、個性勾畫得十分逼真,讓讀者如見其人。

寫作文也要進入角色

這裡除了沒有認真觀察和積累素材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同學沒有設身處地地把自己變成作品中的人物。在戲劇表演中叫做進入角色。就是說飾演者要把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變成自己的喜怒哀樂,這樣才能把戲演好。我們寫作文也是如此,要去扮演各種不同人物的角色,才能使文章生動感人。

明朝著名戲劇家湯顯祖,在一天中午時,他的妻子到書房去請他吃飯,到處尋找不到人,後來在一間堆柴的屋裡找到了他,卻見他獨自一個人用衣袖拭著眼淚失聲地哭泣著。原來他正寫《牡丹亭》“憶女”中的一節,他把自己變成了戲劇中的丫環春香,因為抑制不住內心悲痛的感情,以至聲淚俱下。

法國著名作家巴爾扎克創作時也常常進入角色。有一天,巴爾扎克的好朋友來訪,正待敲門,忽聽屋裡大聲嚷道:“混蛋!我要給你好瞧的!”那位好友以為巴爾扎克和誰在吵架,立即推門而入。但屋裡只有巴爾扎克一個人,這位朋友覺得很奇怪。原來巴爾扎克是在對自己作品中的一個人物大喊大叫,憤怒地揭露這個人物的卑鄙行為。

我國近代戲曲理論家吳悔曾說過:“各人有各人之情景,就本人身上,揮發出來,悲歡有主,啼哭有根,張三之冠,李四萬萬戴不上去。”所以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寫什麼人物,就要把自己變成什麼人物,從那個人物的身份、性別、年齡、性格等去體味、去揣摩、去進入角色,切不可用自己的學生腔去套別人。古羅馬詩人賀拉斯說過:“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別人臉上的笑容。同樣,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別人臉上引起哭的反應。”請同學們在寫作文時細心琢磨、推敲,讓人物進入角色。

作文中怎樣展開聯想

一是從“相近”“相關”的方面去聯想。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時間或空間上有相近或相關關係的其他事物的聯想。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由人間獨酌,起舞弄清影寫起,聯想到人的悲歡離合。這些都是由相近、相關的事物而引起的聯想。

二是抓住“相似”的特點展開聯想,是指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性質或或形態上有某種相似的事物的聯想。如郭沫若《天傷的街市》,抓住街燈和明月的相似之處,由街燈聯想到天上的明星,再從明星寫到街燈,通過牛郎織女的幸福生活,寄託了作者反抗傳統觀念、追求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茅盾的《白楊禮讚》,抓住白楊樹幹、枝、葉、皮及頑強生命力這一點,採用象徵手法,由此及彼,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和白楊樹一樣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北方農民。再如,由波浪想到柔軟的絲綢,由大花貓想到老虎,由天上的白雲想到地上的棉花等,這些都是抓住事物的相似之處來展開聯想的。

三是朝著“相對”“相反”的方向去聯想。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發起與它在性質或特點上有相對或相反事物的聯想。如曹植的《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較好運用了相對與相反聯想的手法,設定了豆萁煮豆這一特寫鏡頭,凸現了兄弟相殘的主旨,收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又如許地山的《落花生》:“花生的好處......很多它的果實深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的果實高高掛在枝頭......”在這裡,作者由埋到地下的花生聯想到同它相對的事物——掛在枝頭上的桃子、石榴、蘋果。這些都是由相對或相反的事物,通過對比而產生的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