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作文人性的光芒

端午節那天,和幾個孩子討論了端午節的話題。其中,談到屈原在楚國所受的遭遇,他們紛紛譴責奸臣當道,小人橫行,另有一個孩子說,也怪楚懷王自己昏庸無道,他不聽忠臣屈原的,卻偏聽小人的,所以他客死秦國真是罪有應得。

對於歷史,我們無法還原真相,但我們能做到的就只有以史為鏡,這使我想起歷史上著名的佳話,那就是唐太宗善於納諫的故事:

唐太宗對親近的臣子們說:“以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自己的衣服、帽子;以過去的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國家的興衰規律;以別人為鏡子,可以明了自己的得失是非。我常保存這三面鏡子,用來防備自己的過失。”

“三鏡自照”的唐太宗成就了著名的貞觀之治,那么,說這話是否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呢?!

其實,作為一個人,我們可以不是帝王,但做人之理,古今一也。我們不一定做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哪怕在極平凡的生活中,也需要智慧的錘鍊,否則各種上當受騙的事情會時有發生。

而說到學習,就是要正確認知,在全面而科學認知的基礎上融匯自己對事物的看法,產生新的能力。說到底,就是讓學習為人生服務,為社會服務,讓知識轉化為真正的生產力。小而言之,做人是為榮耀父母、完善己身;大而言之,做人是為昌盛文明、報效祖國。

也只有這樣學習,我們無論在認識自然、社會與人生包括認識自己的時候,才能不致產生片面的認識、錯誤的認識。因為我們能夠正確觀察事物,有合適的立足點與著眼點;我們能夠把自己放到一個適當的位置,我們能夠綜合周圍的一切關係來洞悉人性、洞悉事物的發展規律。

所以,當一個孩子就屈原的投江,看到悲劇性的一面,萌生惋惜屈原的才華時,我沒有簡單的予以正面回答,而是和他們一起學習《盲人摸象》這篇短文。我們在分析盲人致命的誤區之時,大家看到了,觀察事物不全面導致的荒謬後果。

其實,一個簡單的事件背後,有著深廣而複雜的社會內容,我們考量歷史,我們追思古人,須知每一個相同的悲劇,無時無刻不在同一大地、同一文化淵源的血脈中,默默流淌、源遠流長。這也許就是歷史與哲理故事真正的啟示。因為我們即使不是盲人,但我們有致命的盲點與誤區,由這個意義上說來,我們一定要攬鏡自照。

推而言之,我們都是屈原,有深刻的愛國愛家的樸素情懷,也可能或已經背負悲劇的色彩——屢遭饞佞、生不逢時。我們又都是楚懷王,都有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昏庸乏匱。那么,作為小人的令尹子蘭與鄭秀的影子,是否在我們身上完全滅絕了呢?!其實,小人除了本質本性的惡,大概還是淵源於精神靈魂的不光明,被黑暗蒙蔽,否則,即使小人也是樂意成為一個堂堂君子的。因為“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說的又何嘗不是小人在現世就遭到報應——很難捱的淒楚呢?!

所以,學習就是這樣一個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過程。“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大概說的就是學習的妙境。

那么,作文者無非就是透過書本與人生,折射出自己的禪悟,讓一份練達在虛實相生中,完成文字負載心靈通達的大道。反之,脫離心智成熟的假大空,抑或移花接木甚至無病呻吟,又有何意義呢?!須知文字是心靈的折射,它注定要有血色的陽剛;文字是人生的縮影,它注定要恢宏人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