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雷鋒精神:做志願者就是“學雷鋒”嗎

很自然地,有人將志願者與“學雷鋒”這兩者聯繫在一起,提出志願者是否就是“學雷鋒”的問題。對此,我們的回答則為:是,又不完全是

說做志願者就是“學雷鋒”,是因為,過去幾十年來,在我國的“學雷鋒”活動中,一直倡導“對同志春天般溫暖”的利他主義偉大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的無私奉獻崇高精神,以及身體力行在平凡生活中“做好事”的實踐行動等。這些都與志願精神相一致或者相契合。因此,“中國青年志願者服務日”確定在每年的3月5日,即“學雷鋒日”。

說做志願者不完全是“學雷鋒”,是因為,今天的志願者行動,無論在社會動員、社會責任、機構管理,還是在運營水平、服務規模等方面,都已經遠遠超出了當年學雷鋒活動的範圍和規模。志願者行動發展和成熟以後,將會成為當代整體社會架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公民社會自我組織的方式,以及ngo(非政府組織)的一種重要形態。屆時,其意義將遠遠大於單純的助人為樂的個體行為。

團隊精神精神、愛國熱情和奉獻精神的融合,是志願精神的核心與靈魂。志願精神,是奧林匹克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代全球社會欣賞的重要價值理念。奧運會志願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96年希臘奧運會。20世紀80年代以後,奧運會志願者活動正式納入組委會工作計畫。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首次對奧運會志願者的內涵作出界定:奧運會志願者是在舉辦奧運會過程中,以自己個人的無私的參與,盡其所能,通力合作,完成交給自己的任務,而不接收報酬或其他任何回報的人。從奧運歷史來看,可以總結出志願精神的一些共同特徵。這些或許能夠為xx年上海舉辦世博會提供經驗。

第一,志願者組織和機制,是社會組織架構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志願者行動,不僅直接提供社會服務,也是國家、政府與民眾相互溝通的橋樑。志願者行動,為社會各階層的人們提供廣泛參與社會活動的渠道。通過志願活動,各個階層、各個群體都能為社會做貢獻,很多社會群體也會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幫助與支持,從而彌補政府機制和市場機制在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等方面的不足。因此,推動志願精神的發育發展,有助於一個城市與社會的和諧與發展。

第二,志願者行動必須以奉獻精神等為基礎,同時需要專業的組織管理能力、協調能力、執行能力等。在今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中,有20多萬志願者從四面八方趕赴災區,參加抗震救災。他們懷著無私奉獻的志願精神,以高昂的熱情、嚴肅的責任心和勇於承擔的使命感,幫助災區人民共度艱難,志願精神得到了高度發揚和全面展現。這是北京奧運志願行動的戰地預演,也是奧運精神核心的體現。此外,奧運會籌備期間,有學者提出,xx年北京奧運會,應當做好志願服務群體培養準備工作。從精神培養看,應積極培養志願者的使命意識、奉獻意識、協作意識和服務意識等。從操作層面講,應儘早建立奧運志願者培訓基地、編寫培訓教材,開展志願者語言水平、文化背景、專項知識培訓等。完備的準備工作,為志願者在奧運會期間提供優質服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