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作文範文

篇一:中元節作文

說是“鬼節”,其實就是家鄉的七月半,即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三。因家鄉的俗語“七月半,鬼亂躥。”而得名。聽外婆說,每到這一天晚上,鬼們都會來吃刺梨。倘在寂靜無聲的時候,手拿一面竹篩,一塊明鏡,來到刺梨蓬邊,細聽有“沙沙”作響的聲音,便用竹篩迅速地罩住刺梨蓬,再掏出明鏡一照,便可捉到鬼……我往往被嚇得毛骨悚然,因此也不敢鑑定外婆的話的真偽,只是每年月半過後,刺梨便全是蟲蟲眼眼,大人們都說,那是鬼吃過了的,我便也確信了。可這驚嚇並未減輕我對家鄉“鬼節”的喜愛,它讓我樂趣無窮。

月半這天,依據家鄉的習俗,每家每戶都要插香瓜、插搖錢樹、給先人們燒錢紙(香紙)。所以這天要是誰家小孩摘了誰家的瓜,大人們都不會較勁。一大早,我和小夥伴們就到附近菜地去偷南瓜。大孩子就往個大渾圓的中等瓜摘,小小孩力氣小,就往個小的摘,拿回來後分好類,拳頭大的瓜就把它插在竹桿頂上,然後往瓜上插滿香,又一小撮一小撮小心地把香捆綁好,再一小撮一小撮香點然後解開帶子,一個星星點點的空中火球就做好了,這時大人們就會幫著扛到寨子的大樹腳下參加展覽,比一比誰家的香瓜插得又圓又好。而稍大的瓜,我們就用刀小心翼翼地把瓜帝揭開,把裡面的瓜瓤掏出來,然後就在瓜壁上精心雕刻各種字樣和簡單的圖形,有“七月瓜燈節”、“雙龍戲珠”、“某某瓜燈”……裡面點根蠟燭,遠遠看去就像一個燈籠,用繩子系好瓜燈後就可在小夥伴面前相互炫耀。至於搖錢樹,則是把點然的香一層層掛在竹丫上,香火在夜色中閃閃發光,亦真亦幻,窄一看,還真像一棵聖誕樹。

此外,每家每戶還會從自家門口路兩旁一直把香插到岔路口,把為先人準備好的包(裡面裝有錢紙,用一個像信封一樣的包裝好,封面像寫信封一樣要寫上各先人的名字,據說這樣他們才能收到錢,要不會被孤魂野鬼們搶去)也拿到這裡來燒。而我們這時早也忘卻了那讓人恐怖的鬼,搶著和大人們插香、燒紙,這些火光成了我們夜色中最溫馨的夥伴,我們就在這火光中放縱著自己的快樂。

篇二:中元節作文

“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七月十五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七月十五日下午,大家便開始準備黃昏的大拜拜。祭壇上各種牲禮及水果擺上幾百盤,殺豬幾十條甚或百多條,米谷整卡車,魚山、內山聳立著,極盡鋪張能事,與“做醮”相同。另請和尚或道士登壇作法誦經,引渡孤魂野鬼,回歸天地,有時也上演鍾旭道捉鬼等民間戲曲。

孟蘭盆法會:七月十五日是佛教所謂的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的法會中,和尚誦經,盆羅百味,供養僧眾,功德無量。搶孤[搶孤]在普度的廣場上搭起高丈余的台子,上面放滿各式各樣的供品。普度完畢,主持人一聲令下,大家就蜂擁而上搶奪,因為沒有秩序易造成傷亡,所以清朝下令停辦。民國八十一年宜蘭頭城再度舉辦此活動,仍延襲舊制,架高近四層樓的棚子,上放置十三盞食物和純金牌。參加的隊伍以每五人一組,每隊各據一根柱子,待主辦者一下令,選手便奮不顧身望往上攀爬。由於有遊戲規則所以沒有混亂的場面,是一項值得提倡的民俗體育。搶孤由來:因為七月普度鬼魂群集,為了怕它們流連忘返,所以有人發明此活動。據說當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還要兇猛搶奪祭品的人時,會被嚇得逃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