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最新的描寫中元節作文:敬祖盡孝

置要留給祖先,同時要擺放碗、筷、湯匙等餐具,表示與先人一道過中元節。漳平民間傳說,中元節祖先回家來看子孫,因此要把米缸裝滿,擺設的供品要十分豐盛,好讓先人們感到放心與滿意。 龍巖地區的上杭、長汀、連城等地還有“燒寄包”的習俗,即以金銀色紙折成金錠、銀錠狀,然後和紙制的冥衣一道裝入紙袋之中。紙袋用封條封好,封條上寫明祖先名諱,再焚化,最後把這些灰燼用紙包好,投入江河或溪流之中。據傳這樣先人便能收到,以供在冥間使用。

中元節族祭的規模一般較大,特別是大姓望族,祭祖更是隆重。其開支多是公共族產的收入。各家輪流主事,主事者不但要備好豐富的祭品,而且還要準備參加族祭者的午餐。

過去,福州過中元節還有一種舊俗,即在此期間如果流行傳染病,會被認為鬼怪作祟,於是便要“游塔骨”。“塔骨”是以竹編製成人的形狀(比人還大),披上某種神的衣服、戴上帽子,古里古怪,然後人套其中扛著走。入夜,“塔骨”前呼後擁,巡遊街坊抓鬼怪,連續七天。最後制一紙船,把捉到的作祟鬼怪關入紙船中,跑步吶喊著把紙船放到江中,讓其順流飄去,稱為“出海”。

中元節的種種迷信活動與陋習,古時已有人下令廢止。據明代弘治年間編纂的《興化府志》(卷15)載,“太守王公弼,以其無益,嘗出條約禁之”。1949年之後,中元節的各種陋習曾一度被廢除。現在,城鄉的大多數人家已經不再把中元視為節日。但是,近年來有些陋習在一些地方又有恢復之勢。在閩南一帶,中元節被稱為鬼節,農曆七月初一鬼門關要“開門”,七月三十要“關門”,而在這一個月的時間內,大家都要輪流做普渡,敬祭亡魂,互相宴請,據說是請的人越多越好。泉州民間鬼魂崇拜的習俗中,比較典型的當為敬祭亡魂的“渡”,它是揉合農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節和佛教盂蘭盆會而形成的民俗節日。在泉州有句俗語是“七月半祭祖”,這其實是人們對逝去先輩們的一種祭奠和表達哀思。每到中元節這一天,也有的在農曆七月選一天,人們以雞鴨魚肉、糖餅水果,甚至全豬(閩南語俗稱神豬)等供品祭祀先人,在門前路邊燒紙錢放爆竹普渡孤魂。宋代以來,普渡是在七月十五日這天舉行的,其祈求的內容甚多:或祈死者無厄幽沉滯之悲;或求生者獲五福康寧之祉;或蘄雨澤以抗旱;或冀赦過以除愆等等。到清道光(1821-1850年)間,普渡祭祀儀式有所變化七月初一起,各社副曾道設瞧,作盂蘭會,俗名普渡,以祭無主鬼。至新中國成立前,泉州沿海地區的普渡仍十分盛行,人們把七月的普渡稱正普,從七月初一起,各鋪境鄉村輪流普渡,在晉江,“初一起,青陽內頭李,初二杏唐王……”逐日按序至七月三十日。而泉州城內有38個鋪,因此各鋪輪流舉行普渡的時間只好有所伸延,自農曆六月二十九日至八月初二日。如適逢閏月,又得復始重普。泉州規模最大的普渡,首推石獅的“龜湖大普”,即把龜湖的13個村落分屬12個生肖(其中後安和侖後合屬猴),12年各輪流普渡一次,互相宴請,民間有“聞名龜湖大普渡”之俗諺。泉州古代普渡的祭祀活動,都有地方官員出面主持,他們往往利用普渡日同時祭”無主鬼“和城惶神,讓合境無主鬼魂享受祭品而不為祟作亂人間,並利用城惶神威,倡善懲惡,令百姓安分守己,使官吏不敢欺上枉下。清代道光以後,泉州普渡被視為封建迷信陋俗,這與普渡信俗在傳承的過程中,出現奢侈攀比和結怨械鬥等弊端有關,超出了民間信仰的範疇。像石獅“龜湖大普”之日,家家戶戶大操大辦,均以客多為榮以客少為恥,以故陌生人也被強拉入席助聲勢,如此鋪張浪費致使許多村民傾家蕩產。泉州地方封建勢力抬頭控制了祀神鬼的活動,往往為私人恩怨蓄意挑起爭端。有的好事者為向仇家示 威,於普渡日抬出鋪主公和境主公巡境遊行,常常因巡境越界而導致流血械鬥。清代泉州出名的“東西佛”械鬥延續300多年,為禍之烈歷史未有。新中國成立後,普渡因被明令禁止而大為收斂,但80年代以來,民間又在鬼月私下拜敬無祀鬼魂。現在每年普渡月,政府會勸導民眾不作普渡,反對搞封建迷信和大肆操辦,禁止喝酒鬧事和酒後駕車。20xx年,晉江市曾下發檔案,倡導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神事不辦為主要內容的移風易俗活動,明確要求民眾不擺宴席,不做普渡、“佛生日”。不過似乎宣傳效果不大,只是普渡沒有以前熱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