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的來歷50字

篇一:中元節的來歷50字

道教節日能與傳統民書相應,主要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即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後,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後,已成為民俗節日。

篇二:中元節的來歷50字

在古人的傳統思維中,人死後會變成鬼魂,悠遊於天地之間,間接影響著生者的喜怒禍福。這種思維也催生了各種與鬼相關的節日。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就是中國一個重要的與鬼有關的節日。

在商周時,民間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以剛收成的新谷祭拜祖先,超渡先靈,庇佑生者;即便是無子嗣的孤魂野鬼也能得到祭拜而得以超生。讓它們共享人世間的虔誠,普度陰陽和合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