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記走訪記錄範文精選

篇一

今天上午我和駐村幹部一起來到了州交通運輸局“三萬”活動及精準扶貧駐點村建始縣三里鄉香樹灣村4組,與黨員及民眾代表進行座談。在座談會上,黨員代表、民眾代表交流討論的氣氛至始至終輕鬆、熱烈,他們暢所欲言,不僅道出了心聲,而且提出了許多很好的意見建議。基層的意見實實在在。有的反映村組溝渠堵塞了、魚塘關不住水了,有的提出小組道路不好、雨天出行困難,有的認為村支兩委幹部履職不到位,談出了基層黨員、民眾的所思所想所盼。在該村住宿的日子以來,與村民們交往談心,了解到許多在單位所得不道到東西,深深地感動不開展“三萬”活動怎么會有這樣的收穫。黨員幹部只有放下架子,抹下面子,與村民朋友面對面、手拉手、心連心的交朋友,才能密切幹群關係。

走訪至老黨員向承鼎家中,全家4口人,小兒子智力殘疾,祖孫三代同堂,居住在一棟較舊的平房內,由於地基深陷,房屋已成危房,但無錢修繕。家中只有1畝薄田,僅能作為飼料地。家庭主要經濟來源為兒子外出做工的收入,自己也在外做臨時工掙點小錢補貼一下家用。老人今年已經70歲,患有慢性支氣管炎,時常要打針吃藥,因為沒住院,藥費不能報銷,加重了家庭經濟負擔。儘管生活艱辛,老人還是比較樂觀豁達,他要求兒子不管生活多艱難,一定要走正路,也儘量不要給政府和集體找麻煩。問到老人的願望時,老人說,孫子就要成家了,但是房子成問題,要是有錢能把房子翻修下就好了。

通過走訪調查,我們了解到,香樹灣村無產業發展,主要經濟來源為村民外出務工收入。一是農民自身投入不夠。隨著黨和國家政策越來越好,惠農補貼越來越多,部分農民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積極性不高,等、靠、要思想嚴重,自力更生、自主創業的傳統逐步缺失,自我創新能力和開拓精神缺乏,嚴重阻礙了農村建設發展。二是因學因病返貧,貧困程度加深。部分農戶因子女入學、遭受自然災害、家庭成員生病入院、致殘等情況,原本脆弱的家庭無力承擔高昂的學費、醫療費而返貧,貧困程度進一步加深。三是增收渠道單一,產業效益低下。農業生產受地形及水源影響,主要發展玉米、紅薯、土豆等幾種傳統農作物種植和雞、鴨、豬、羊等庭院式小規模禽畜養殖,基本上是自給自足型,且經營方式粗放,生產投入不足,形不成規模和經濟效益。

此次走訪活動,加深了我們對基層民眾的了解,感受到了民眾的疾苦冷暖,是我們“三萬”活動為民眾辦好實事的基礎和前提。下基層是幹部與民眾之間的“連心橋”,不僅僅是有著基層情況和民眾意願,同時也是基層幹部對民眾感情的真實記錄。不僅要嘴上說著老百姓,更要心裡想著老百姓。要做百姓的貼心人,要帶著感情下基層,帶著感情去傾聽百姓呼聲、了解百姓的困難,真正做到想民眾之想、急民眾所急、解民眾所難。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入開展好“三萬活動”,多為民眾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讓“三萬活動”更加深入人心。

篇二

11月10日,又一次冒著冬日的暖陽,冰冷的北風,和單位同事去我們扶貧點村鎮安家村川子嶺自然村扶貧。今天主要是根據縣上安排大走訪,並每人要寫一篇走訪日誌。也好,靜下心來寫一下。

說實在話,川子嶺是我心中村鎮自然條件最差的一個村,幾年來,每年都會有幾次到這個村走訪,審核低保,危房改造,防災、殘疾人,元旦春節慰問,還有兩戶優撫對象等,每次到那些民眾家裡走訪,都會感受到有些戶確實很艱難。

川子嶺村以前大部分人居住在李家溝,由於受地形所致,殘疾人較多,耕地多,隨著社會發展,水電不通,交通難,娶媳婦難也開始出現,留守的都是那些年齡大的,常年以農為生的老人和殘疾人,文化程度不高,年輕人走向大城市,隨著中央提出新農村建設,逐步搬移到現在新村,(現在新村距原居住地李家溝還有五、六里溝坡路),搬到新村民眾生活、生產都有很大改善,到今年開春李家溝換住著7戶民眾,隨著今年一次3.2級地震,原有挖掘的土窯洞基本倒塌,隨之這些村民也搬離故土,川子嶺村現有村民447人,115戶。20xx年確定精準扶貧戶27戶,89人。現有27戶扶貧戶現居住生活在附近14個村。

篇三

今天,又一次冒著冬日的暖陽,冰冷的北風,和單位同事去我們扶貧點太村鎮安家村川子嶺自然村扶貧。今天主要是根據縣上安排大走訪,並每人要寫1000字走訪日誌。也好靜下心來寫一些。

說實在話,川子嶺是我心中太村鎮自然條件最差的一個村,幾年來,每年都會有幾次到這個村走訪,審核低保,危房改造,防災、殘疾人,元旦春節慰問,還有兩戶優撫對象等,每次到那些民眾家裡走訪,都會感受到有些戶確實很艱難。

川子嶺村以前大部分人居住在李家溝,由於受地形所致,殘疾人較多,耕地多,隨著社會發展,水電不通,交通難,娶媳婦難也開始出現,留守的都是那些年齡大的,常年以農為生的老人和殘疾人,文化程度不高,年輕人走向大城市,隨著中央提出新農村建設,逐步搬移到現在新村,(現在新村距原居住地李家溝還有五、六里溝坡路),搬到新村民眾生活、生產都有很大改善,到今年開春李家溝換住著7戶民眾,隨著今年一次3.2級地震,原有挖掘的土窯洞基本倒塌,隨之這些村民也搬離故土(詳見本人部落格即將消失的旬邑太村李家溝9月6日),現有村民447人,115戶。村小但有六七個姓氏,20xx年底全村確定精準扶貧戶27戶,89人。川子嶺村現有27戶扶貧戶現居住生活在附近14個村。明年夏天就有七戶貧困戶喜搬新居,住進206國道旁太村鎮國隆家園小區。希望他們生活越來越好。

篇四

11月7日,天氣晴朗,陽光明媚。省糧食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馬三九帶領局相關處室人員,來到了蒙城縣小辛集鄉橋南村調研扶貧、看望慰問困難民眾。

自5月份以來,省糧食局作為橋南村的幫扶單位,為紮實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堅決打好扶貧脫貧攻堅戰,確保村出列、戶脫貧艱巨任務,90多名黨員幹部與橋南村貧困戶一一結成幫扶隊子,先後分批到橋南村,開展精準扶貧幫扶工作。至11月初已有16批次幫扶人員先後深入橋南村各貧困戶家中,了解家庭狀況、貧困原因、制訂幫扶措施。省糧食局黨組書記、局長牛向陽分別於6月6日、9月29日親自率隊深入貧困戶家中,了解情況,走訪慰問,與橋南村幹部民眾座談共商扶貧大計。省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許維彬、省局副局長楊增權也分別於8月30日、10月18日率隊到橋南村調研慰問,送政策,送關懷,送溫暖。蒙城縣委常委、副縣長羅立高也多次到橋南村開展扶貧幫扶指導工作。正是由於省局領導的高度重視、持續關注以及局機關和直屬單位幹部職工的積極參與,在小辛集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省糧食局駐橋南村扶貧工作隊才有信心、有決心、有能力、高質量全面完成精準扶貧幫扶任務。

馬局長一行來到貧困戶黃思震家中,送上米、面、油等慰問品,與黃思震親切交談,了解到其家中共三口人,本人及妻子楊新美,現年都已68歲,年齡大,勞動能力弱。兒子黃跟建,現年47歲,語言二級殘疾,表達能力差,在外打個零工,也需要有人監管,還沒有娶媳婦。主要的致貧原困就是因殘,家中沒有主要勞動力。得知他家已按政策定期領取了養老金,享受了農村低保、光伏扶貧、集體分紅、專項資金、種養殖補貼、免繳新農合費用等政策,目前已不愁吃、不愁穿,收入穩定,準備今年脫貧。之後,專程繞到屋後,實地查看了黃思震養殖的波爾山羊。馬局長對黃思震說,首先要保重身體健康,好身體是脫貧致富的本錢,莊稼好好種著,羊也繼續養著,現在國家政策好,惠民措施多,加上自己勤勞肯乾,收入會越來越好,生活水平也會不斷提高,兒子就不怕娶不到媳婦了。

來到楊根華家時,楊根華與其妻子段秀蘭正在家南面的自家地里種植金銀花。金銀花是鄉里剛推行的林業扶貧政策,可連續收穫多年,而且一年比一年收穫量多,市場需求大,價格波動小。在楊根華的家中,馬局長了解到該戶四口人,因學致貧。楊根華與其妻子段秀蘭都是1970年人,現年47歲,生活艱辛,兩人看上去略為滄桑。兒子楊為為,現年23歲,正在滁州學院讀書。女兒楊若楠,現年11歲,在蒙城上國小。由於家庭底子薄,經濟拮据,為保證孩子讀好書上好學,楊根華與其妻子在農閒時節,邊照顧孩子,邊在在蒙城縣城務工。得知,他家今年享受了光伏扶貧、種養補貼、集體分紅等,加上務工收入,一年下來,經濟穩定,孩子上學有保障,準備申請脫貧。馬局長說,在苦在累也不能苦了孩子上學,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孩子上好了學,以後人生之路會越走越寬,生活會越來越好。

離開楊跟華家,馬局長一再囑託我們駐村工作隊,一定要沉下心來,深入走訪民眾,不但要走訪貧困戶,也要走訪一般農戶。切實了解橋南村民眾的生活現狀,堅持實事求是,做到真貧不落一人。根據貧困戶致貧原因和現狀,分類施策,制定個性化幫扶方案,集中力量給予扶持,讓幫扶對象儘早脫貧致富,走上幸福之路。

送走馬局長一行,我繼續在村整理村級扶貧檔案資料。晚6點,村扶貧主任鄔平軍接小辛集鄉扶貧辦王晶晶主任電話通知,要求橋南村選派三名人員與其他村選派的人員一道,趕往楚村鎮協助檢查整改扶貧檔案資料。根據安排,我和鄔平軍及楊永志立即帶上筆記本電腦,乘坐北張寨行政村扶貧專乾的車子趕往楚村鎮政府。晚7點20分,蒙城縣扶貧辦領導在楚村鎮會議室召開各鄉鎮選派人員會議,集中安排有關工作。小辛集鄉選派的人員被安排到趙店村協助工作。會後,我們即前往趙店村,晚9點半到達趙店村,剛要開展工作,又接到上級電話,要求我們選派人員改到薛集村協助工作。迅即,我們起程趕往薛集村,冬天的夜晚,天涼嗖嗖的,到薛集村時,已是晚上10點了。在現場指揮人員統一安排下,我們負責檢查整改精準識別、精準脫貧、大排查及“兩冊一審”檔案資料。現場抽調的每一位人員克服寒冷、疲乏、睏倦等困難,一絲不苟、認認真真翻閱每一張,查看每一行資料,唯恐漏下一個關鍵文字。對於發現的問題,即可開展整改,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有的同志實在太困了,就趴在辦公桌上小憩片該,醒來繼續接著乾。這樣,一直忙碌到晚上12點半,才被要求回家休息。回到自己住處時,已是零晨1點半了。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我卻連一點困意也沒有,便提筆記事,以錄心語。

通過這次調度,我深刻體會到扶貧基礎工作應貴在平時,貴在紮實,貴在完善,否則,臨查而亂,遇查而急。與其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同時也深深認識到基層扶貧幹部任勞任怨、兢兢業業、踏踏實實的工作作風,哪裡需要哪裡去,不講條件,不計報酬,心懷民眾,兼濟扶貧。有這么一支素質高、業務強的扶貧幹部隊伍,何愁脫貧攻堅打不贏,何愁小康路上掉了隊。

篇五

5月2日,也就是“五一”假期過後上班的第一天,早上5點,我與扶貧工作隊許海標隊長就從合肥駕車出發趕往蒙城縣橋南村委會,7點50分到達村部,這時扶貧工作隊曹博翔副隊長也已從蚌埠趕到。中午,我、許海標、曹博翔與第六批蒙城縣農委選派駐村幹部韓亮、村委會主任楊力和村扶貧專乾鄔平軍針對橋南村扶貧工作交流了意見,討論扶貧工作事項,決定對全村貧困戶開展走訪活動,做到一戶一戶走訪,一家一家核實,爭取做到整村全覆蓋、無盲區。下午2點,我們一行就迅即開展走訪,了解情況。

我們按照走訪要求,到下午5點半,走訪了鄔莊、張海莊兩個自然村的黃思振、楊文杰、楊再堂、張明樂、孟凡民等五戶貧困戶。每到一戶,我們都仔細詢問,了解貧困原因、生活狀況,核實幫扶政策落實情況,宣傳國家扶貧政策,鼓勵他們堅定生活信心,開展生產脫貧,早日發家致富。第一次走訪,我對一些貧困家庭的生活現狀,十分憂慮,深感不安。有的家庭無主要勞動力,確確實實單靠自己的力量難以短期內脫貧。比如鄔莊黃思振家,全家三口人,老兩口都已高齡,兒子47歲了,是個啞吧,還有點痴呆。房子是去年通過政府危房改造翻蓋的,屋內擺設陳陋,只是一些家用品。我們到他家時,他老伴正在餵雞。他老伴說,由於兩人年齡大了,還要照看兒子,也不能到外面務工,主要靠種田收入,現在在家養殖一些雞、鴨等。

再比如張孟莊孟凡民家,兒子去世,兒媳離家出走,現一家四口,老兩口60多歲了,和兩個孫女一起生活,住的房子經縣住建委鑑定是危房,正在改造。兩個孫女都是學齡兒童,聽她老伴講,孫女很乖,大孫女12歲,小孫女9歲了,平時沒吃過零食,有零食也是別人送的。講著講著老人家眼圈紅了,我們在場人員心情也很沉重,感到象一份沉甸甸的石頭壓在心頭。還有一些貧困戶是因病致貧或家庭勞動力不足致貧。還有的貧困戶是因個人懶惰、得過且過致貧,專等著政府幫扶,對此,我們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通過走訪,我不但對走訪戶的致貧原因及生活狀況有了初步了解,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思考著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扶貧才能讓困難民眾從根本上脫貧?我個人認為,扶貧重點不是“給予”,而是“扶心”。只有把他們的內心喚醒了,才能激起他們生活的勇氣,才能堅定他們生活的信心,才能讓他們過上好日子,致富不返貧。但是當下,有些貧困戶把扶貧當成了“香勃勃”,想法設法向政府伸手要錢要物。這也是當前扶貧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作為扶貧專乾,我覺得在認真落實幫扶政策,讓貧困戶真真切切感受到黨和政府溫暖的同時,也要幫扶他們的內心,讓他們內心強大起來,讓他們對生活更有信心,越過越好越幸福。常言說,人患疾病了,可以醫治,也可以治好,但是“人心病”了卻難以治癒!現在有些貧困戶並不是身體不行了,而是人心不行了或者說是心殘了,他們把扶貧當成了揀便宜!給這樣的人太多的幫助,不但不會讓他脫貧,相反還會讓他以後會更貧。

習總書記強調“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扶貧開發成敗繫於精準,要找準‘窮根’、明確靶向,量身定做、對症下藥,真正扶到點上、扶到根上”等等。關鍵是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找準路子,不但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也要在扶持“人心”上下功夫,真正實現貧困戶生活上、人心上雙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