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研修日誌範文三篇

篇一

通過這次研修學習,我對閱讀的教學和評價有了新的認識,新的感悟,現對所學內容談談自己的看法:閱讀要鼓勵個性化,學生對閱讀是一種非常活躍的思維活動,所以,我們特別要重視對這些思維活動個性化的感受和理解,閱讀一定要鼓勵學生開展個性化的閱讀和理解。我們要提倡學生新鮮的閱讀感受,以及對作品的個性理解。

閱讀教學中的個性理解是有前提的,它是基於對作品的理解,然後才有個性的感受和理解。課程標準對學生的文學閱讀的評價建議里有這樣一段話:“文學作品閱讀的評價著重考查學生感受形象、體驗情感、品味語言的水平。”就是鼓勵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強調個性化的感受和理解。

敘事性閱讀的學習重在感受和體驗,當教學過程變成知識結構的過程的時候,就往往排除了每一個學生的情感。只有概括只有抽象思維而沒有情感沒有形象思維,這樣的教育離開兒童的精神世界,離開兒童的精神發育,是乾癟的東西。其次要“領悟”。這個“領悟”大致相當於我們常說的理解、領會,但不排除有一定的本質性感悟的成分在內,理性成分居多,它與國中生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心理特點是相適應的。最後要“品味”。品味語言,從某種角度說是以上“體驗”和“領悟”的出發點,也是最終歸宿。因為文學作品的閱讀必然是從觸摸語言開始的,從語言出發,再回到語言,這種語言活動與學生的心理活動是同步的,始終與體驗、領悟相伴隨,兩者很難說孰先孰後。

學習詩歌重點在把握詩意、想像情境、體會情感,詩歌的閱讀重點是把握詩意、想像情境、體會情感。我們這裡講的詩歌基本上是抒情詩,而不是敘述詩和哲理詩。在第三學段的目標裡面對詩歌教學要求指出,閱讀詩歌要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我把這段目標提煉出來,概括為把握詩意、想像情境、體會情感。詩歌的語言是形象的語言,又是情感的語言,體會情感是詩歌教學的重點。詩歌的思維離不開形象思維,有人把形象思維叫做有情思維,就是有情感的思維。

所以閱讀要求學生有自己的情感投入,要受到感染。

篇二

結合《新課標》中關於閱讀教學的建議:“閱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關於國小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我校的想法和做法是:

1、引導學生有創意、多角度的體驗性朗讀,樹立體驗性閱讀教學觀。《新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語文閱讀教學要根植於情感,朗讀是加深學生情感體驗的方法。像《豐碑》、《桂林山水》、《四個太陽》這樣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無一不是通過學生的朗讀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體驗的範例。《新課標》中指出:“國小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在閱讀中陶冶孩子們的情感。”國小語文教材在編排上,給孩子們閱讀的情感開闢了一個廣闊的園地——在內容的選擇上,多是韻文,讀起來朗朗上口,圖文並茂,吸引了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在意境上,飽含著豐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這些都必須經過學生反覆朗讀、吟誦、想像才能理解和感受。為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為孩子們的情感發展創設情景,尊重並鼓勵他們獨特的閱讀感受,挖掘情感因素,升華情感體驗,引導他們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

朗讀是一種極具個性,融理解和表達於一體的綜合性活動。不同的人對同一篇文章的體會即使一樣,表達出來也肯定有所差異。因此在朗讀指導中,應充分尊重學生,應該允許並鼓勵學生通過各自獨特的視角法去體會、去解讀課文。惟妙惟肖地再現其情其境,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感活脫脫地表達出來。這時,學生才是一個真正的閱讀主體,他們在閱讀中才能真正體驗到自己的精神勞動所帶來的快樂,他們才可能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思想。多角度、有創意地進行體驗性朗讀,不僅有利於語感形成,而且能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陶冶學生的情操。

2、引導學生充分想像,豐富體驗,樹立拓展性閱讀教學觀。《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為了在閱讀教學實踐中落實這些基本理念,《新課標》在課程目標中提出了要擴大閱讀面的要求,在“大語文”教育觀下,閱讀教學要立足於課本但決不能禁錮於課本。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樹立拓展性閱讀教學觀,加速學生的拓展閱讀,能迅速有效地擴大學生的閱讀量,使學生的人文底蘊加寬加厚。

在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活動中,一方面學生受文本的客觀制約,另一方面學生又不應該是簡單的接受文本內容,而是自覺地參與對文本內容的補充完善和發展思維,特別是對文本內容中由於省略號或空白等造成的更會做出種種補充和拓展。因此,教師要善於抓住教材關鍵處的拓展空間,在已知內容的基礎上,對課文做合理的續想,從而開拓學生思維,產生更有新意、更獨特的語言,使學生充分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3、增強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樹立創造性閱讀教學觀。《新課標》中明確提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作為新課程所積極倡導的三種學習方式之一,合作學習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一言堂”、學生以“個體學習”為主的模式。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有利於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有利於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展,同時,對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品質,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有利於學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長。

在一節二年級的語文課上,教師向學生提出小組合作學習要求:你最喜歡春、

夏、秋、冬哪個季節的太陽?為什麼?先找到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多讀幾遍,想一想你為什麼喜歡它?然後把你的想法和小組內的同學互相說一說。對於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對於合作學習,孩子們還不具備完全自己組織合作學習的能力,因此,當學生將比較感興趣的自然段讀了幾遍之後,示意學生暫時停下來,對學生說:“剛才我看到這個小組的四位同學,他們自己讀了幾遍後,能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小組內的同學聽,並且另外幾名同學還對他作了評價。老師覺得這種學習方法不錯,其他小組的同學,你們也可以像他們這樣做。”此環節,教師巧妙的將合作學習的方法及注意事項教給了學生。這樣,避免了合作學習的“走過場”,使每個學生在交流之前和交流之後,都實現了“現在的我”與“剛才的我”的超越。為增強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我們應該注意:一是明確合作學習的目的與任務;二是教師要把握好合適的時間和適當的時機;三是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適時點撥非常重要。

現代閱讀教學應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每個人都必須經過自己創造、理解、構建、體驗,才能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師要善於挖掘教材中有利於學生體驗、感悟的內容,創設有利於學生主動體驗的環境,能夠參與對話,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探究過程的體驗。教學中,我們要珍惜學生的獨特體驗,尊重他們的多元理解,將學生引向自然、引向社會、引向生活,讓學生站在語文學習的最前沿,讓學生真正愛上語文。

篇三

通過這次研修學習,我對文學作品閱讀的教學和評價有了新的認識,新的感悟,現對所學內容談談自己的看法:文學閱讀的評價在表述上則具體得多,不僅在總體上提出了評價的重點“文學作品閱讀的評價,著重考查學生感受形象、體驗情感、品味語言的水平,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還在修訂時把各個學段評價的側重點作了明確的表述:第一學段側重考查學生能通過朗讀和想像等手段,大體感受作品的情境、節奏和韻味;第二學段側重考查在閱讀全文基礎上對重要段落和語句的細緻閱讀,具體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語言;第三、第四學段,可通過考查學生對形象、情感、語言的領悟程度,以及自己的體驗,來評價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水平。可以看出,第一學段的評價要求是“大體感受”,評價的依憑是與兒童心智水平相適合的朗讀和想像;第二學段進了一步,評價的要求是“具體感受”,評價的依憑是重點細讀;第三、四學段是通過學生自己的“領悟”和“體驗”來考查,對閱讀中思維水平的要求更高了。不管是哪個學段,文學閱讀的評價重點都落在形象(包括情境)、情感、語言(包括節奏、韻味)幾個要素上面。

1.文學閱讀要鼓勵個性化

學生對文學作品閱讀是一種非常活躍的思維活動,所以,我們特別要重視對這些思維活動個性化的感受和理解,文學閱讀一定要鼓勵學生開展個性化的閱讀和理解。美國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者海明威說,文學作品是什麼,文學作品就是一座大冰山,能夠直接感知的形象語言只是冰山一角,是露出水面的部分,文學作品很多豐富的意蘊隱藏在水面之下。所以,我們要提倡學生新鮮的閱讀感受,以及對作品的個性理解。

閱讀教學中的個性理解是有前提的,它是基於對作品的理解,然後才有個性的感受和理解。課程標準對學生的文學閱讀的評價建議里有這樣一段話:“文學作品閱讀的評價著重考查學生感受形象、體驗情感、品味語言的水平。”就是鼓勵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強調個性化的感受和理解。

2.敘事性作品的學習重在感受和體驗

首先要“體驗”。課標對體驗是十分重視的,這一關鍵字前後出現過多次。之所以重視體驗,較多是從文學作品的生動情境和感性形象出發的,關注的是學生的情感投入與閱讀者的情感活動聯繫緊密,反對完全抽象地對待文學作品。體驗要求親身經歷,當然在閱讀中只能是我們常說的“身臨其境”、“設身處地”,強調感性是閱讀的基礎。過去的語文課程只關注概括而不重體驗,體驗就是把心放進去,把情感放進去。當教學過程變成知識結構的過程的時候,就往往排除了每一個學生的情感。只有概括只有抽象思維而沒有情感沒有形象思維,這樣的教育離開兒童的精神世界,離開兒童的精神發育,是乾癟的東西。

其次要“領悟”。如果說,國小階段的文學作品閱讀主要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多還在文本的感性層面,到國中階段提出“領悟”,就有從感性出發上升到理性把握的意思,著重在對作品內涵的把握,從生動的形象或情境中,獲得理性的啟示,受到真善美的陶冶;當然,領悟的程度可以有深淺之分,對國中生來說,這種領悟還是初步的。這個“領悟”大致相當於我們常說的理解、領會,但不排除有一定的本質性感悟的成分在內,理性成分居多,它與國中生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心理特點是相適應的。

最後要“品味”。品味語言,從某種角度說是以上“體驗”和“領悟”的出發點,也是最終歸宿。因為文學作品的閱讀必然是從觸摸語言開始的,從語言出發,再回到語言,這種語言活動與學生的心理活動是同步的,始終與體驗、領悟相伴隨,兩者很難說孰先孰後。文學作品的語言是現代漢語的精粹,是最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也有人稱其為“情感語言”。具體說來,它最感性、最鮮活、個性光彩,與作家活潑的生命氣息相關;因而,對文學語言的品味可以說是語言學習的捷徑,對領悟漢語言的特點和規律,培養學生的靈性和悟性,其作用可能很難替代。

3.學習詩歌重點在把握詩意、想像情境、體會情感

詩歌的閱讀重點是把握詩意、想像情境、體會情感。我們這裡講的詩歌基本上是抒情詩,而不是敘述詩和哲理詩。在第三學段的目標裡面對詩歌教學要求指出,閱讀詩歌要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我把這段目標提煉出來,概括為把握詩意、想像情境、體會情感。詩歌的語言是形象的語言,又是情感的語言,體會情感是詩歌教學的重點。詩歌的思維離不開形象思維,有人把形象思維叫做有情思維,就是有情感的思維。所以閱讀詩歌要求學生有自己的情感投入,要受到感染。

第一,誦讀。誦讀是詩歌教學的基本策略。這是由詩歌的基本特點決定的,因為詩歌的語言是凝練含蓄的,具有很強的音樂性和抒情性,讀起來節奏明快,朗朗上口。所以,詩歌教學唯有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才能讓學生目視其文、口發其聲、耳聞其音、心通其情,充分感受作品的韻律之美,增強語感,促進思維。這是其一。其二,詩無達詁。有很多詩歌的意蘊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詩歌教學重要的不是老師的講解如何精闢,教學技巧如何精湛,而是要捨得花時間讓學生一遍一遍地誦讀,在誦讀中明曉詩意,在誦讀中復現畫面,

在誦讀中體悟感情,讓詩情畫意通過聲情並茂的誦讀流淌出來,流淌到學生的心靈深處,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

第二,想像。詩歌教學需要想像的介入,要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進入詩的“境”,還原詩歌描繪的形象畫面。這樣,詩歌中的文字才會活起來,學生的眼前才會浮現出空靈高遠的意境;詩歌中的情感才會流溢出來,學生的心靈才會與詩人的心靈相通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