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民情日記村乾

精準扶貧民情日記村乾【篇一】

從去年駐村工作至今,忘掉了許許多多,但始終都忘不掉是通往石溪村完小上學路上的那一張張笑臉;盼望把房子修得漂漂亮亮,摩托可以騎到家裡的親人們那一雙雙焦急的眼神。

今天,對市委政法委駐石龍、石溪兩個村的工作隊來說,注定是一個無法忘卻的日子。下午,市政法委領導到綏江開展再“回頭看”工作。兩點半,座談會準時召開。圍繞精準扶貧,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給石龍、石溪的駐村工作提了一大堆好點子。

我的筆在不停地記。我想,正是有市委政法委這個大後方的強大支持和幫助,我們駐村隊員才做到了竭盡所能,安心工作。忘記了兩百多公里外的孩子獨自一人搭公交上學的辛酸,忘記了母親在鳳霞十字路口跌倒受傷無人送醫,坐在家裡埋怨兒子不在身邊的痛楚,忘記了妻子周末微信里的牢騷……但我們沒有忘記石溪還有121戶建檔立卡戶的建房任務;不會忘記八隊柿子灣三百多米的連線公路;不敢忘記整村還有821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三個村民小組飲用水不足,需要鋪設4千米引水管道的艱巨任務……有你們的支持與厚愛,我們駐村工作的幾名隊員一定不辜負大家的期望,一定會把精準扶貧工作幹得更好,乾出特色,想方設法幫助石溪村八百多人脫貧致富!那時,我們就會永遠忘記你——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民情日記村乾【篇二】

今年3月初,我被選派到東城開發區梘槽村任“第一書記”,協助村委會抓好精準扶貧。梘槽村位於東城開發區東部,轄區面積4.7平方公里,全村現有耕地356畝,林地3800畝,全村總人口963人。梘槽村精準扶貧工作經過20xx年“五定五看”大核查及20xx年數據大清洗後,共鎖定貧困戶45戶98人,建檔立卡土坯房戶有10戶,其中3戶經機場項目建設拆遷,給予貨幣補償,剩餘3戶願意易地脫貧搬遷,村民主要來源是蔬菜種植及外出務工收入。

轉眼間,兩個月已經過去,從剛駐村時對未知工作的滿腔熱情變成現在對工作的冷靜思考,從滿腦子的致富之路到認清農村農民的客觀現實,我發現扶貧任務的艱巨、精準扶貧的重要性。精準扶貧,不單單指的是扶貧對象的精準、包聯幹部的精準,更體現在幫扶措施、扶貧項目資金使用的精準無誤上。只有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精準扶貧,在年度脫貧的基礎上找到管長遠的脫貧措施,才能確保脫貧人口不反貧,最終實現穩定脫貧。

在這兩個多月相對寧靜的時間裡,我脫離了原來的工作崗位,一心一意抓扶貧,幾乎走遍了全村貧困戶,掌握了第一手扶貧資料。通過各方面的走訪調查,我了解到,由於機場、高鐵、天然氣等項目建設,梘槽村土地被分得七零八落,產業發展嚴重受限,且農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民眾長遠發展意識淡薄。村內勞動力較少,人口老齡化明顯,村集體無任何固定的經濟收入來源,屬標準的空殼村。為此,我多次組織召開村兩委班子會,黨員民眾代表大會,討論研究扶貧措施。扶貧要扶到點上,脫貧不僅是村容村貌上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喚起百姓的致富動力,讓百姓獲得發展技能。扶貧要因情施策、因人制宜,在入戶走訪中,很多幹部百姓都認為政策方向是對的也是好的,可沒有好成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扶到根上點上。同時,我了解到,對貧困戶不能一概、一味地採取資金補助,應該視情況做出不同選擇,缺資金的幫籌錢、沒技能的幫培訓,真正把各級組織的幫扶政策用好用足;對村集體的幫扶不能僅停留在“輸血”上,要把更多的精力用在“造血”上,逐步壯大村辦企業、合作社等,有步驟地引導貧困戶通過合資入股等方式獲得收益,使村集體和百姓攜手走上幸福康莊大道。

這些用腳步丈量出來的實情,讓我對精準扶貧有了更深的認識,讓我對梘槽村和村民未來的發展路線有了比較清晰的思路,也鞭策我更加努力做好“四員”:一是要當好學員。雖然出生在農村,小時候長在農村,對農村、農民充滿深厚感情,但缺乏農村工作經驗。駐村後,要虛心向實踐經驗豐富的村幹部和民眾學習,把辦公室設在田間地頭,邊學邊乾,不斷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二是要當好聯絡員。我既是區委、區政府選派的“第一書記”,也是區信訪局扶貧工作隊的隊長,今後要發揮好梘槽村與信訪局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樑作用,藉助職能部門的力量和資源,做好扶村幫戶工作;三是要當好服務員。梘槽村要脫貧,百姓要致富,關鍵是要有項目和資金。聽村主任鄧文濤介紹,這方面村里已經有了一些打算。今後要協助村里,積極做好對上項目和政策的爭取工作、對外項目和資金的引進工作,利用自己機關工作的優勢,多做具體的跑腿服務的工作;四是要當好宣傳員。我將以此次精準扶貧為契機,廣泛宣傳各種惠農及扶貧政策,為地方發展助力。

辦法總比困難多,貧窮不會生根。我堅信,有區信訪局、東城開發區全體包聯幹部和駐村幹部的支持參與下,有村組幹部的配合,再多的苦、再多的難我都能克服,我有信心和全村人民一起努力,如期實現45戶98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脫貧目標。但願離開梘槽村時,我可以驕傲地說:梘槽村今天的成績里,也有我的一份汗水!

精準扶貧民情日記村乾【篇三】

精準扶貧,幹部先行。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參入到精準扶貧行業中也是理所當然。按照鎮裡的部署和下川村委會的安排,我的扶貧聯繫戶是下川村5組的兩戶村民。一戶戶主叫韓久朝,一戶戶主叫胡承香。

2月24日早上,我和單位同事一道走進了下川五組。這個組地處馬安川下方,離政府機關不是很遠。雖然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但也有一些貧困戶。在路途村民的熱情指引下,我找到了韓久朝的住居地。他家在韓家大院裡,幾間陳舊的泥巴瓦房夾在其它住戶房子中。當我走進韓家大院院落,找到他的住所時,主人沒有在家,一把大鐵鎖緊緊鎖住兩扇破舊的大木門。我向周圍鄰居打聽,方才知道一大早就背著幾十斤花生到集鎮油坊榨油去了。於是我調轉頭就返回到集鎮,找到那個油坊。在油坊里認識了他。韓久朝是一位個頭不高的中年漢子,今年56歲。雖然年歲不算大,由於常年勞作,幾年前就患上了腰椎骨增生的毛病,一般的活乾的就很吃力。因為他有病不能外出打工,他的妻子熊承平只好走上了常年外出打工之路。韓久朝家有耕地4畝多,其中一半就租給了別人搞產業。自己忍受著病痛,辛勤耕作著這兩畝來地,還餵養著一頭生豬。如果不是患了腰間盤疾病,按說這家還不算特別困難。一個20多歲的兒子畢業不久也到深圳打工去了。韓久朝告訴喔我,妻子和兒子都在打工,雖然收入不多,有共產黨的好政策幫扶,全家有信心早日脫貧的。

我的另一戶扶貧戶戶主叫胡承香,今年也是56歲。來到她家,她在她的現任丈夫的幫助下,從病床上挪到手推輪椅上,推進堂屋。她告訴說:5年前,身患乳腺癌,手術後復發,現在的身體非常差。因為自己生活達到了無法自理的地步,是他的現任丈夫崔自喜守在家裡伺候她。一個20多歲的兒子早年放棄了讀書,走上了打工的行業,在家鄉幫別人安裝水電等掙些小錢養家餬口。原來,這家是個組合家庭。10多年前,前任丈夫離異,在她最困難的時候,家住馬安鎮姬家坪村6組的單身漢崔自喜就走進她家們,為她拉扯孩子。至今,崔自喜的戶口也沒轉到下川村。談到家裡脫貧的打算時,胡承香感到很為難,丈夫要照顧她的生活起居,只有兒子一人打工,收入微薄。她想貸點款在集鎮上開一個電焊等修理鋪子。希望能夠得到幫助。走的時候,我誠心的對她說:你反映的問題,我會向村里提出,我們共同努力,爭取把問題解決!

告別兩戶幫扶對象,走在返回的路上,我在深思農村貧困戶之所以貧困,有的是因病致貧,有的是因老致貧,由於勞動能力下降,導致收入下降,生活境況窘迫;還有個別農民由於智力障礙或者沒有文化知識而導致貧困等等。如何有效解決這些現狀,確實是個值得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