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幫困日記三篇

篇一

單位換了,聯繫村也換了,對原聯繫村那些樸實的村民和幹部仍舊有些不捨。

根據結對幫扶貧困戶的工作要求,首要的任務是到戶走訪了解情況,雖說我沒有充足的把握幫助聯繫戶解決多少實際問題,但是至少可以把當前的扶貧政策給聯繫戶做個宣傳,可以把聯繫戶致貧的實際情況向上反映,以供黨和政府正確決策。其實,對我本人來說,這也是一次洗禮靈魂的機會,因為可以從這些更需要幫助的人身上找到滿足感和優越感,當我們在抱怨各種津貼補貼減少的時候,還有人連工資都沒得拿;當我們抱怨工作壓力大的時候,還有人連工作都找不到;當我們在抱怨減肥不見效時,還有人在擔心生活無著落……幸福不幸福,快樂不快樂,完全取決於心態,把名利得失看淡一些,把生活要求放低一些,幸福指數就會上升一些。

在格線員的帶路指引下,我順利地來到了聯繫戶家,戶主對我們的到來好像有所準備,既客氣又輕鬆。戶主雖然年過6旬,但是思維敏捷、樂於交流,還懂得玩微信。在交談中得知,戶主一家5口人,除了老伴,還有女兒女婿及正在上國中的外孫女,由於戶主老伴和女兒有輕度弱智,勞動能力和生活能力十分有限,全家雖然有2.7畝自留地和自己開荒的7畝林果地,但由於缺乏勞力和疏於管理,幾乎沒有產生什麼經濟效益,全家主要收入來源是翁婿二人斷斷續續的打工收入,每年也就3萬元左右,加上全家的低保金(400元/月)、計畫生育金(80元/月)、養老保險金(80元/月),家庭年人均純收入僅僅7000多元,生活確實捉襟見肘。好在通過搬遷解決了住房問題。

通過對聯系戶的走訪調查,我得出的結論和村里給出的信息是一致的——因病致貧,這種情況在農村相當普遍,我們單位聯繫的12個農戶,有11戶是因病致貧,還有一戶是因殘致貧,說到底,也是因病致貧。在現今的農村,村民種田不僅不需要繳費納稅,而且還可以享受各種各樣的惠農政策,只要有腦力勞力,只要踏實肯乾,日子總會越來越好,可以說,村民致貧的根源幾乎都是因為病痛。因此,完善和落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制度和大病救助制度,顯得尤為重要而緊迫。

於我而言,幫扶聯繫戶任重而道遠。初來咋到,情況不明,我還不能擬出系統而有效的幫扶措施,當前,我除了幫助聯繫戶不折不扣地落實扶貧政策外,還打算就近幫助找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以便戶主在打工增加收入的同時照看家人,如果經濟形勢向好,還可以幫助戶主把7畝林果地以流轉、租賃或入股的方式增加收入。

我深信,只要政策到位,只要協力並進,我的聯繫戶完全可以在不久的將來走出困境!到那時,天會更藍,水會更清,百姓臉上的笑容會更燦爛!

篇二

經了解,一家三口人,母親劉明英84歲,體弱多病,佝僂著腰;大兒子李香全46歲,小兒子李香定44歲,兩兄弟均未婚,弟弟李香定重度殘疾,生活不能自理。在與我們交談中,我們問大兒子李香全,怎么不出去打工掙錢娶媳婦,他說道,本來是可以出去打工掙錢的,但是家庭這種情況根本就不可能,一般出去走個親戚都得半天之內回家,不敢走遠,母親和弟弟在家都得我照顧,更別說出遠門掙錢了,我們三個人都是苦命人,只能在一起相依為命,他淳樸的話不帶一點雜質,讓我們感受到了一位兄長對母親最真誠的孝,對弟弟最真誠的愛。

我和他講,這次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相當好,會幫助你們改善環境,脫貧致富,他卻說我們沒給國家做什麼貢獻,並且政府把我們納入了低保,已經對我們相當照顧,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再給政府增加負擔,他說的很真誠,很自然,我聽了心裡覺得很酸楚。我見過不少生活富裕卻將政府說的一無是處的老百姓,也見過不少身體健康有勞動力不勞動,有生產資料不耕種,卻把上訪當做自己事業的老百姓。但今天的這一幕,讓我們都看到了人世間的真善美,也讓我的心在這大山深處多了一份牽掛,更感到此次國家精準扶貧項目的意義重大。

篇三

連日的陰雨天氣終於放晴,大家一路風塵僕僕無暇顧及沿途那些春雨剛剛洗禮過的美景,不覺間一個彎道過後風景秀麗的孤山坪村便呈現在眼前,在村委辦公室與村委會成員座談後,大家便開始逐一入戶走訪各自包扶的村民,印象中的村子並不富裕,引著同事們走在村子裡,腦海中浮現出電視劇里“小兵張嘎”給八路軍戰士們帶路的情形,又想想單位三年前包扶的黃崗村的巨大變化,心底泛起一種莫名的驕傲感。

老遠就看見天鵝嬸正和幾位鄰居嬸、嫂在路邊聊天,她家也是王檢的包扶聯繫對象,走近後我洋溢著難以言表的自豪感介紹到:“天鵝嬸,這是我們檢察院的王檢,村里研究確定你家作為王檢的扶貧對象”。話音剛落,天鵝嬸起初盈盈的笑臉立馬沉了下來,王檢看了我一眼皺了皺眉,緊接著說:“你家是我負責的聯繫戶,今天來主要還是想聽取你對我們檢察工作的意見及建議,致富路上如果有什麼困難我們也會儘量協助解決。”聽到這話天鵝嬸的臉色這才又活泛起來,經過座談我才了解這幾年靠著她和丈夫的勤勞,家裡情況已經改善了許多,只是今年其丈夫氣管炎嚴重了就沒有外出務工,目前栽植天藍星收益還可以……出了天鵝嬸的大門,王檢才悄悄告訴我,和民眾打交道一定要會用民眾語言,民眾即使很困難也都注重些面子,如果摸不清民眾心理,同樣出於善意,但“扶貧”與“聯繫”一詞只差,民眾對我們的態度就會有天壤之別,尊重是溝通的前提,如果不懂得使用民眾語言和民眾溝通,我們的工作效果就會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