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的兒子和菲爾普斯心情日記

第一次見識同事的兒子是在冰場,那年他九歲。當時我正陪我兒子滑冰,請的教練,已學了三天,剛到能立穩滑幾步的程度。同事的兒子和我兒子一般大,人家是第一次來,但穿上冰刀下了冰場經過頭幾分鐘的小心試探後,居然就能無師自通、慢慢地繞場滑了起來,令我瞠目,從此就對這孩子有了興趣。這孩子酷愛足球,對世界球星如數家珍,"珍"到能知道其中的哪位剛換了女朋友、女朋友叫什麼名字多大歲數;也愛籃球,跟人打、自己玩兒都行,能用一個手指將球頂著溜溜轉上很久;跑得快,在我視野里的他同歲的孩子,沒有能跑過他的……他使我確信,這世上確有某種叫“天賦”或“基因”的東西存在。它與生俱來,與生命共存,頑強甚至頑固。說它“頑固”非空穴來風,同事對兒子的這類基因不是無視而是反感,她帶他學鋼琴、小提琴、繪畫這些她認為高雅的東西,當然更重要的,要好好讀書。不用說,同事的高雅計畫在基因的頑固面前一一告吹,她只能認;但,不好好讀書是不行的,會沒有前途的。可這孩子就是不能好好讀書,坐不住,老師說他有多動症,同事便多次帶孩子去醫院看病,一心巴望孩子的病能好起來。

被稱為“基因中加入了屬於海洋的關鍵片斷”、閉著眼睛(因泳鏡進水)也能打破世界紀錄的美國游泳神童菲爾普斯,小時亦被診斷為多動症。為治病母親聽從在服藥的同時讓菲游泳,第一次游泳菲就表現得非常興奮高呼“我是奧運冠軍”,令母親欣慰,認為也許游泳真能治好菲的病。但她很快失望,游泳對菲的多動症毫無效果,菲仍無法完整地聽完一節課,被同學稱為“一隻多動的猴子”。後來一位叫鮑曼的教練注意到了菲,菲的泳姿雖不標準,但他的身體與水的吻合相當完美,他決定當菲的教練。之後不久,鮑曼發現這個11歲男孩兒狀態很不穩定,有時可以不知疲倦地游幾個小時,有時游幾百米就筋疲力盡,家訪中得知,凡他狀態不好時,必是他學校考試成績不好、受到母親的斥責時。母親對鮑曼說她不打算讓菲游泳了,因為毫無意義;鮑曼說服她保證讓菲做到學習游泳兩不誤,菲這時也說:“我不要再吃那些藥了,我能控制自己,如果您繼續讓我游泳,我保證學習成績好起來。”如此,才有了今天的菲,一個在水立方收穫八金的令世界嘆為觀止的“外星人”。菲的母親之前曾自責說:我差點毀了兒子的前程。

同事的兒子去年高考,即使在高考最緊張時仍無法放棄大人們稱之為“玩兒”的、他所酷愛的體育運動。高考自然是沒有考好,分數剛夠三流專科。分數出來後他曾不想上學,想去當個體育教員之類,卻因沒有專業文憑處處碰壁。最終他只能學了一個他毫無興趣的專業,繼續在基因與現實中掙扎。

在這裡,我絕不是想說同事毀掉了一個可能的奧運冠軍———順便說一句,我認為用只盯著金牌的功利態度對待奧運,有悖奧運初衷———我想說的是,人與人是如此不同,萬不能用同一尺度刻塑。同事的態度折射出了一個普遍現實———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孩子們的體育愛好,在沒有明確功利目的時很難得到大人們的重視和認同,如果不說是歧視的話。但願有一天,孩子的不同天性,自然包括對體育的熱愛,能夠受到我國大人們的尊重,那么到那時,我們的奧運冠軍就不會僅出自職業運動員,也會從各個大學裡冒出來,會遍地開花,會使體育的本意得到最充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