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品德修養的議論文論據

泉子心中有個大目標

——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一種愛國

有一部電視劇叫《大青椒紅蘋果》,是按真人真事改編的。主人公泉子的生活原型,是北京大鐘寺農貿批發市場的總經理何德泉。何德泉本來是個地道的農民,年輕力壯,曾經像很多菜農一樣,每天蹬著平板三輪車進城賣菜。

後來,他在改革開放中長了見識,增了膽量。看到北京市民吃菜難,他帶著夥伴們在大鐘寺建起了農貿市場,滿足北京市民吃菜的需求。他一心撲在工作上,為建每一個設施,打開每一條銷售渠道,增設每一個服務項目,操心、跑腿、磨嘴,連家也顧不上。他做買賣講求公平,堅決不做坑人騙人的事,所以贏得了客戶信任,生意越做越大,現在市場每天客流十幾萬人,成交額幾億元,許多外國商人也聞訊而來。何德泉從一個農民成了“大老闆”,手裡掌握著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呢!他的心氣更高,說:“我要追求的,是更大的目標。一個 11 億人口的大國首都,難道不應該有個領頭的、能反映國家經濟規模、現代化的農副產品集散地和大市場嗎?我的目標,就是幹這個,值得我乾一輩子。至於個人的進退得失,無足輕重。”

何德泉正一步一個腳印,朝著心中的大目標邁進,為祖國的富強奮鬥一輩子。

人民科學家錢學森

——祖國利益高於自己的物質利益

1947 年,年僅 36 歲的中國科學家錢學森,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聘為終身教授。這不但是一個很高的榮譽,而且它也預示著錢學森的優厚待遇和遠大前程。美國之所以如此器重錢學森,是因為他是美國研究航空科學最高專家馮·卡門的優秀學生,是美國最早研究火箭組織——加州理工學院火箭研究小組的 5 成員之一。他們提出了一項在航空科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航空科學公式——著名的“卡門——錢公式”,至今仍在航空技術研究中廣泛使用。

1949 年,錢學森得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訊息後,欣喜若狂,馬上準備回國,並對中國留學生說:“祖國已經解放了,國家急需建設人才,我們要趕快把學到的知識用到祖國的建設中去。”

錢學森準備返回中國的訊息,引起美國有關方面的極大恐慌。他們認為:錢學森如果把專業技術帶回中國去,中國的科學技術將高速度發展。 錢學森的回國計畫受到嚴重的阻撓,美國官方通知他,不準他離開美國,把他關押在一個海島的拘留所里。在錢學森的同事和同學們的強烈抗議下,美國特務機關被迫釋放了他。可是,對錢學森的迫害並沒有絲毫的停止,他們限制他的行動,監視和檢查他的信件、電話等。

儘管這樣,錢學森仍然沒有屈服。他不斷地提出嚴正要求:堅決離開美國,回中國去!他時刻盼望著能夠儘快地回國,就連租房子也只簽訂短時間的契約。同時家裡還準備了 3 只輕便的小箱子,隨時準備著可以搭飛機回中國。

5 年過去了。美國政府終於被迫同意錢學森返回中國。錢學森激動地說:“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國。現在,我終於回來了!”隨即,他就一頭扎進了軍事科學的研究之中。在緊密關注國外的科學動態的同時,他傾其所學,不斷推出新的科研成果,為祖國的國防事業竭思盡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譽為中國的“飛彈之父”。

偉大的愛國者蕭邦

——讓音樂成為祖國的驕傲

波蘭著名音樂家蕭邦誕生之際,正是俄國極力向外擴張,侵吞波蘭之時。少年時代的蕭邦就有著強烈的愛國情緒,他很小的時候就知道用琴聲來宣洩他的情緒。

1830 年,法國爆發了革命,這極大地推動了歐洲各國的民族主義革命運動,波蘭的愛國力量又重新振奮了起來。華沙動盪不安的局勢,使得蕭邦的家人、老師和朋友都敦促他儘早出國深造,為此,蕭邦一直處於激烈的思想鬥爭中:因為愛國心使他想留下;而事業心又使他想離去。他也預感到:一旦這次離開華沙,他將再也不能回到家鄉了。事實也確實如此。

離開華沙不久後,蕭邦在報紙上看到了華沙爆發了起義、波蘭人民奮起反抗的訊息,這讓蕭邦興奮不已。蕭邦急切地希望回國與波蘭人民並肩作戰,可是他的父親和朋友勸阻他不要放棄自己的追求,還要求他通過音樂創作和演奏去為祖國爭得榮譽。他的作家朋友維特維茨基在一封信中寫道:“當祖國處於生死存亡之際,沒有任何一個波蘭人能保持平靜。親愛的朋友,你還記得嗎,你遠赴他鄉不是為了消沉,而是為了在藝術中完善自己,成為你的家庭和國家的安慰與驕傲。”蕭邦反覆思考之後還是留了下來。在巴黎濃郁的藝術氣氛中,蕭邦在音樂上大為精進,心胸和頭腦也變得更為開闊,終於成了世界級的音樂大師。

蕭邦逝世後,他的遺體按照他的遺願埋葬在了巴黎拉雪茲墓地,緊挨在他最敬愛的作曲家貝利尼的墓旁。那隻從華沙帶來的銀杯中盛滿的祖國的泥土,撒在了蕭邦的棺木上,而他的心臟則被帶回到他的祖國,埋葬在哺育他成長的祖國大地中,這個舉動非常符合這位鋼琴詩人的願望,因為十九年如一日,他的心一直都在祖國。

徐悲鴻發憤學習

——為了民族的尊嚴

1919 年,徐悲鴻為了學習西方繪畫藝術,到歐洲留學。

那個時候,中國由於積貧積弱,被外國人稱為“東亞病夫”。有一次,一個洋學生對徐悲鴻挑釁說:“中國人愚昧無知,天生就是亡國奴的材料。即使把你們送到天堂里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鴻被激怒了,他迎上前去,大聲說道:“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國,你代表你的祖國。等學習結業時,看到底誰是人才,誰是蠢材!”

他進入巴黎國立高等藝術學校之後刻苦鑽研,孜孜不倦。進校的一年,他的油畫就受到法國藝術家弗拉蒙的好評,並在多次競賽裡面拿到了第一名。 1924 年,他的油畫《遠聞》《悵望》《簫聲》《琴課》等,由於把人物刻畫得出神入化,在展出時震動了整個巴黎美術界。那個看不起中國人的洋學生自慚形穢,再也不敢小視中國人了。

蘇武牧羊

——愛國是應盡的責任

漢朝時候,活躍在北方的匈奴不時地侵犯邊疆,因此朝廷也經常出兵反擊。後來匈奴的單于派使節向漢朝朝貢,希望能藉此拉攏彼此之間的友誼。於是漢武帝決定派蘇武向匈奴回禮,並護送他們的使節回去。不幸的是,他們遇到了匈奴內部的一場叛亂,蘇武無辜地受到了牽連,被扣押在了匈奴。

單于想藉機勸他投降,就派人去遊說,用高官厚祿來收買他,但是蘇武斷然回絕了。單于把他幽禁到了地牢里,想逼他投降。後來,單于把蘇武流放到了荒無人煙的北海,只送給他幾隻公羊,目的是要讓他像無法繁殖的公羊那樣衰老、絕後、自生自滅,要他等到公羊能夠哺乳才可以回來。蘇武拄著漢節,在風雪交加的北海牧羊,他常常撫摸著它,就像是見到漢王一樣。漢節從來沒有離開過他的手,節上的毛早就已經脫落了,完成出使匈奴任務的使命感和忠於漢朝的氣節,始終在支持著他一定要活著回去。

過了十幾年,單于派李陵來勸蘇武投降。李陵是漢朝李廣將軍的孫子,他戰敗投降了匈奴。李陵懇切地勸他說:“在這種沒有人煙的不毛之地,哪裡有信義可言?有誰見得到你的信和義,忠與貞呢?回到漢朝的希望太遙遠、太渺茫了,人生那么短暫,就像朝露一樣,你究竟是何苦呢?”蘇武長嘆了一口氣說道:“做臣子的忠於他的君王,就如同做兒子的孝順他的父母一樣,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兒子為了報答父母,就算是死了都在所不惜,更不要說這樣的一點折磨了。”

數年之後,漢朝跟匈奴開始和親了,蘇武終於能夠回到故鄉。十九年前由一百多人組成的使團,只剩可憐的九個人。蘇武的氣節,不但是在漢朝,在匈奴也贏得了人們廣泛的尊敬。

張伯苓創辦新式學校

——以科學素質強國

南開中學的創辦者張伯苓在 16 歲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駕駛。畢業後,他參加了“甲午海戰”,但軍艦一出海就被日軍擊沉,這對他觸動非常大。 1899 年,英國強租我國的威海軍事港口,占領威海的日軍在英國的壓力下撤出了港口。張伯苓在軍艦上親眼看見,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國旗在第二天就降下來了。他感到中國的強大不是光靠軍事力量的增長就能達到的,關鍵還是要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質。於是他毅然退出海軍,回到天津籌辦學堂。他四處奔走,籌集資金,終於在 1907 年辦起了天津南開學校。他任校長 40 餘年,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的人才。

志存高遠的孫中山

——徹底革命以使民族進步

孫中山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目睹了清朝末年中國農民的悲慘生活以及各種黑暗現象,少年時代的孫中山便開始對腐朽的封建制度感到強烈不滿。對於農民起義領袖洪秀全,他特別崇敬,不僅尊他為“反清第一英雄”,而且還常常自詡為“洪秀全第二”。 1878 年 5 月,年僅 12 歲的孫中山跟隨母親乘船到達美國檀香山,開始接受西方文化知識的薰陶。從此,志向遠大的孫中山不僅開拓了自己的胸懷和眼界,也更豐富了他的民主思想和近代科學知識。 1911 年,他發起和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兩彈元勛鄧稼先

——為國奉獻,死而無憾

1950 年春, 26 歲的鄧稼先在美國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後毅然回國,祖國張開溫暖的雙臂迎接這位“娃娃博士”,鄧稼先沉浸在青春的歡樂和家庭的幸福中。但是,當時的祖國正面臨著核大國的威脅。鄧稼先毅然接受了開拓祖國核事業的重任,離別妻兒,隱姓埋名,走向茫茫的大戈壁中。從此,他從物理學界的講台上“消失”了,包括自己的妻子在內,他的親戚、朋友誰也不知道他在做什麼。

20 多個春秋過去之後,頭髮里夾著大戈壁砂礫的鄧稼先回來了,“兩彈元勛”的美名才開始傳揚,鄧稼先的名字才重新出現在普通人的中間。此時,他的妻子已經年過花甲,他自己也由於試驗中受到核輻射而患上了癌症。他光輝的生命已經燃燒到了盡頭,他默默地為我國的兩彈事業奉獻了一生。臨終以前,他對妻子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死而無憾!”

弦高退秦兵

——一介草民的救國之計

春秋時代,鄭國有一個賣牛的商人,名叫弦高。有一天,他趕著一群牛到秦國去賣,在路上,他看見大隊的秦國兵馬,氣勢洶洶的向鄭國開來。他覺得不妙,暗地裡打聽了一下,才知道秦國要偷偷進攻鄭國。弦高知道以後,大吃一驚。他一面派人回國報信,一面拿了四張牛皮,牽了十二頭肥牛,來見秦國的大將,說:“我國的君王聽到貴國軍隊路過我國的訊息,特地派我來迎接,並送一點點薄禮慰勞軍隊。如果你們要在我國境內暫時停留,我國已經預備了一天的糧食來接待;如果你們不停留,我國即刻派大軍前來護送。”秦國的大將一聽,以為鄭國已經有了準備,就下令退兵回國。弦高只是一個商人,在當時從事著並不受尊重的職業。他能夠在國家危急的時候,慷慨拿出錢和物資,用計退掉秦國的軍隊,這種愛國精神真可以作為我們的榜樣。

中國第一個留美學生容閎

——敲開“師夷長技以制夷”之門

容閎是中國最早留美的學生。他出生在澳門,小時候在一所美國教會學校讀書,聰明好學,更得到老師布朗 (samuel robbins brown) 的喜愛。後來布朗就帶他到美國去留學。容閎到了美國以後,起初進入中學讀書。因為成績很好,被送進耶魯大學繼續深造。在美國的先進文化知識感染下,容閎一直在考慮為自己的祖國做點什麼。畢業時,他曾這樣說:“我既然接受了這種現代的教育,也希望其他的中國人能夠得到同樣的機會,出來看一看。大家一起來學習西方科技的長處,使中國能夠達到文明富強的境地。”所以他後來回到祖國,就向清政府建議選派幼童到美國留學。由於他的不懈努力,清政府最後終於採納了他的意見,選派幼童到美國留學。中國最早一代的現代科學各領域的專家,有很多都是這個時候派出的留學生,為我國輸入了新鮮的學術血液。

詹天佑臨危受命

——造出中國自己的工程

1903 年,當時的清政府決定修築一條新鐵路——京張鐵路。京張鐵路八達嶺段,地形複雜,施工難度大。既要翻山越嶺,又要開鑿隧道,難度之大可想而知。訊息傳出,英國、俄國爭著要派出自己的人當總工程師——這樣不但能從工程中大撈油水,更能間接控制中國的鐵路資源。清政府當然不願出讓設計權,而英、俄雙方僵持不下,便聲言:中國如果依靠自己的力量修建鐵路,他們就不過問。在這樣的情況下,詹天佑臨危受命,被推上總工程師的位置。面對外國專家的譏笑,他堅定地說:“一定要築出一條中國人自己的鐵路!”他精心設計,艱苦工作,並創造性的發明了“人”字形鐵路。 1909 年 9 月 24 日,京張鐵路全線通車,國外的專家也不得不佩服中國人了。

孫中山、宋慶齡的小故事

——愛情在愛國中體現

1921 年,孫中山在廣州組建軍政府,就任非常大總統,領導護法運動。但是,革命陣營中出現了叛徒, 1922 年 6 月,軍閥陳炯明發動叛亂。叛軍攻擊總統府,在烈火和槍彈聲中,衛士長為了孫中山夫婦的安全,勸他們及早撤走。宋慶齡認為孫中山身負重任,應該先走。如果兩人同走,引人注目,行動太慢。孫中山不忍心宋慶齡留下,因為隨時都會有危險,何況宋慶齡已經有了身孕。宋慶齡堅決拒絕,說:“中國可以沒有我,但是不能沒有你!”聽到這句話,孫中山感覺沉甸甸的,不能拒絕,於是扮成中醫逃離總統府。孫中山走後一段時間,宋慶齡才扮成女工的樣子逃出。

“必須懸掛中國國旗”

——海外學子捍衛民族尊嚴

吳玉章年輕時東渡日本留學,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有一年元旦,學校慶祝新年,到處掛著各國國旗。吳玉章興沖沖的尋找中國的國旗,卻竟然不見影子。吳玉章憤怒了,在這有關民族尊嚴的重要關頭,他挺身而出,代表留日學生向學校當局嚴正提出:“必須懸掛中國國旗,向中國學生道歉並糾正錯誤,否則,就以罷課和絕食相抗議!”學校當局無可奈何,最終在中國學生的強大壓力下承認了錯誤。

魯迅棄醫從文

——個人的理想常常與時代相關聯

青年時期的魯迅懷著救國救民的理想,尋找中國的出路。起初他由“東亞病夫”的蔑稱而認為,中國落後是由於人民體弱多病,日本富強是由於醫學發達,人民體質強健,於是他東渡去日本的仙台醫專學習醫學。有一次,學校放映關於日俄戰爭的紀錄片,畫面上出現很多中國人圍觀一個被說成是俄國偵探的中國人。這箇中國人即將被砍頭,但是其餘的中國人只是麻木的看著。這些人體格都很強壯,但是精神上的麻木更為可怕!魯迅深受震動,他認識到醫學並不是中國疾病的根本,思想愚昧麻木的老中國子民,體格再強壯,又有什麼用呢?只能被示眾或者當看客。“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於是,魯迅棄醫從文,終於成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和鼓手。

陳天華謳歌中華

——用精神力量鼓舞國民

為了拯救祖國,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愛國志士們開始了推翻清朝的革命。這些志士中,有個叫陳天華的,是位傑出的革命宣傳家。

陳天華是個感情激烈的人,他在日本留學的時候,聽說俄國企圖侵占我國東北,就咬破手指,寫了幾十幅血書寄回國內,號召開展反侵略鬥爭。他想到祖國的大好河山被侵略者踐踏,文明古國一天天衰落,而有些中國人喪失了信心,就奮筆寫了《警世鐘》、《猛回頭》兩本小冊子,用長長的詩句,歌頌我們的山河、人民和歷史。

他寫道:“我中華,原是個,有名大國;不比那,彈丸地,僻處偏方。論方里,四千萬,五洲無比;論人口,四萬萬,世界誰當?論物產,真是個,取之不盡;論才智,也不讓,東西兩洋。”他又非常憤恨地寫了外國侵略者占我國土殺我人民的罪行。最後他呼喚人們趕快覺醒:“睡猛獅,夢中醒,向天一吼;百獸驚,龍蛇走,魑魅逃藏;改條約,復政權,完全獨立;雪仇恥,驅外族,復我冠裳;到那時,齊叫道,中華萬歲;才是我,大國民,氣吐眉揚。”

陳天華寫的小冊子,對宣傳革命起了巨大的作用,許多人就是讀了他的書,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自己後來為了喚醒民眾,不惜投海自盡,用生命報效祖國。

朱自清不領美國麵粉

——盡匹夫之力維護國家尊嚴

朱自清是清華大學教授,著名的文學家。

抗日戰爭結束後,美國政府一方面支持蔣介石發動內戰,一方面又利用簽訂條約的辦法在中國獲取了許多特權,還加緊武裝戰敗國日本,對中國重新造成威脅。當時社會上物價飛漲,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飢餓和死亡線上掙扎。人民對美國和國民黨政府十分不滿,反抗的呼聲越來越高。美國為了支持蔣介石,就運來一些麵粉,說要“救濟”中國人,好讓中國人“感謝”美國,不反對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國的用心,認為美國的救濟是對中國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學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莊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堅決拒絕美國的“援助”,不領美國的麵粉。當時,朱自清正患嚴重的胃病,身體非常瘦弱,體重還不到 40 公斤,經常嘔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領救濟粉意味著每月生活費要減少 600 萬法幣,生活更加困難。可是為了維護中國的尊嚴,他堅決拒絕那些別有用心的“賞賜”。他在日記中寫道:“堅信我的簽名之舉是正確的。因為反對美國武裝日本的政策,要採取直接的行動,就不應逃避自己的責任。”

兩個月後,朱自清因貧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寧肯挨餓而死,也不肯領帶侮辱性的“救濟”,表現了一個中國人應有的尊嚴。

“我離不開我的祖國”

——對祖國的愛是無條件的

我國有個大翻譯家叫傅雷,才華超群,把許多外國名著譯成了中文。他為人正直,非常關心國家的命運。可是在 1957 年,他被錯誤地劃成了“右派”;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迫害,含冤離世了。他的兒子傅聰是個鋼琴家,後來到了國外。這也成了傅家的一條“罪狀”。

受到父兄問題的影響,傅雷的小兒子傅敏,一直承受很大的思想壓力,在北京七中當英語教員。“文革”結束後, 1979 年,傅敏自費到英國探親、留學。有人就議論說:“他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又有親戚在國外,這些年在國內不舒暢,這次出國,肯定會在國外找個工作,不回來了。”

可是一年多以後,傅敏不但回來了,而且繼續在北京七中當英語教員。他帶回的東西很多,可沒有什麼高級消費品,而是書籍和資料,作為教學時的參考。有人問他的想法,他說:“我從沒有不回來的念頭。我父親是愛國者,對我有很大影響。國外條件雖然好,但終究不是自己的祖國,在那裡像個浮萍。我一想到我們的國家和我的學生就急著想回來。這裡有些條件雖然不如國外,可有我的事業。我離不開我的學生,他們需要我。”

少數民族愛國英雄

——捍衛祖國的尊嚴和主權

美國殖民者早就想侵占我國的台灣。清朝的時候,他們多次派人偷偷上島偵察。

1867 年,一艘美國戰船擅自在台灣靠岸,登入以後向當地高山族人民挑釁。高山族民眾在首領卓其篤的領導下,打退了敵人。美國人不得不要求談判,卓其篤對他們說:“你們想和平,我們可以談判;如果你們想打仗,我們奉陪到底!”他要求美國人的船隻今後靠岸前,必須先掛起紅旗,等岸上有紅旗回答,得到允許後,才得上岸,不得違犯。美國人見他態度堅決,只好答應。

清朝末年的時候,在中越邊境的扣林山下,居住著苗族民眾。他們的首領項從周年輕有為,武藝高強,有一顆愛國的心。 1884 年中法戰爭中,他率苗族民眾配合作戰,殲滅了許多侵略軍和僕從軍。後來中法簽訂了停戰協定。可法國人不甘心,想擴大地盤,就趁天黑派人把界碑挖出來,向中國境內移動了很遠。項從周發現後,立刻帶人把界碑搬回原處。雙方來回反覆了十幾次,項從周忍無可忍,和法國官員當面爭論起來。他把一隻雞一條狗的頭砍下來,扔到界碑前,厲聲警告法國侵略者:“誰再敢把界碑移過來,就讓他和這雞狗一樣下場!”法國官員嚇壞了,連連發誓,說再不敢移動界碑了。

卓其篤和項從周是我國少數民族的英雄,他們都捍衛了祖國的尊嚴和主權。

土爾扈特人重返祖國

——祖國永遠是人民的歸宿

土爾扈特是蒙古族的一個部落,原來居住在大沙漠以西地區,後來因為受別的部落排擠,為求生存,就離開家鄉,流落到歐洲伏爾加河流域,以放牧為生。可是過了很多年,俄國控制了伏爾加地區,就把土爾扈特人看成是它的臣民,千方百計剝削他們,向他們徵稅,還要求他們改信俄國宗教,甚至讓土爾扈特人到前線為他們打仗。

土爾扈特人不斷反抗,同時更加懷念故鄉。當他們聽說清朝政府對蒙古族採取優待政策、現在國內安定的時候,十分高興,就忙派人回國,向康熙皇帝進貢問好,表示自己仍然是中國皇帝的臣民。又過了多少年,土爾扈特人再也無法忍受俄國政府的壓迫,在首領渥巴錫的率領下,決定返回祖國。

1770 年的冬天,渥巴錫率領十幾萬土爾扈特人啟程,義無反顧地向東方進發,向著祖國的方向前進了。俄國政府派軍隊追趕阻截,土爾扈特人一邊作戰一邊趕路,儘管有許多人戰死、餓死和病死,可他們沒有屈服,回國的決心更堅定了。第二年,只剩下幾萬人的土爾扈特人終於進入新疆境內,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國。這動人的愛國壯舉使清朝乾隆皇帝十分感動。他嘉獎了渥巴錫和他的部下,並下令將他們妥善安置有關品德修養的議論文論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