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對錯的議論文論據

季羨林聞過必改

——犯錯要承認

1998 年冬季,季羨林在《新民晚報》發表《漫談皇帝》一文說:“生長於高牆宮院之內,養於宮女宦官之手,對外面的社會和老百姓的情況,有的根本不知道,或者知之甚少,因此才能產生陳叔寶 ' 何不食肉糜 ' 的笑話。”

1998 年 11 月 17 日,著名學者鍾叔河在《新民晚報》發表《陳叔寶和司馬衷》一文指出季羨林文章的錯誤:“老百姓斷了糧,卻怪他們為什麼不吃清蒸獅子頭,的確荒唐可笑……但笑語的主角卻是司馬衷而非陳叔寶。這兩個皇帝年代相差多年,中間還隔了東晉、宋、齊、梁、陳。”

鍾叔河還在文章中說:“寫隨筆不必查書,誤記一兩人名是難怪的。我自己在《記成都》文中,即曾把劉長卿的一首詩誤以為是劉禹錫作。寫這則小文,只是對陳叔寶司馬衷的事感興趣,藉此談上幾句,湊湊熱鬧。” 1998 年 12 月 28 日,季羨林接受採訪時說:“我錯了。”

可以說,這件事,鍾叔河認真糾錯而沒有嘲諷,季羨林誠懇認錯而沒有辯解,由此演繹出一段文壇佳話。

王安養鳥

——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要當機立斷

電腦名人王安博士聲稱,影響他一生的最大教訓發生在他 6 歲時。

有一天,王安走在樹下,突然有個鳥巢掉在他的頭上,從裡面滾出來一隻小麻雀。他很喜歡它,於是連同鳥巢一起帶回了家。他走到門口,忽然想起媽媽不允許他在家裡養小動物。他只好輕輕地把小麻雀放到門後,然後急步走進屋內,請求媽媽的允許。

在他的哀求下,媽媽破例答應了他的請求。王安興奮地跑到門後,不料,小麻雀已經不見了,一隻黑貓正意猶未盡地擦拭著嘴巴。

從這件事,王安得到了一個很大的教訓。只要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不可優柔寡斷,必須馬上付諸行動。不能作決定的人,固然沒有做錯事的機會,但也失去了成功的可能。

史蒂芬·葛雷的故事

——錯誤是學習新東西的機會

史蒂芬·葛雷是個曾經有過重要的醫學成就的科學家。有個報社記者採訪他,為什麼他會比一般人更有創造力。是什麼因素讓他超乎凡人?

他回答:這都與他兩歲時他母親給他的經驗有關。

有一次他嘗試著從冰櫃里拿一瓶牛奶,但瓶子很滑,他失手讓瓶子掉在地上,濺得滿地都是——像一片牛奶海洋一樣!

他的母親到廚房來,並沒有對他大呼小叫、教訓他或懲罰他,她說:“哇,你製造的混亂還真棒!我幾乎沒看過這么大的奶水坑。反正損害已經造成了,在我們清理它以前你要不要在牛奶中玩幾分鐘?”

他的確這么做了。幾分鐘後,他的母親說:“你知道,每次當你製造這樣的混亂時,最好你還是得把它清理乾淨,讓物歸原處。所以,你想這么做嗎?我們可以用一塊海綿、一條毛巾或一隻拖把。你喜歡哪一種?”他選了海綿,於是他們一起清理打翻了的牛奶。

他的母親又說:“你知道,我們在如何有效地用兩隻小手拿大牛奶瓶上已經做了個失敗的實驗。讓我們到後院去,把瓶子裝滿水,看看你是否可以拿得動它。”小男孩學到了,如果他用雙手抓住瓶子上端接近瓶嘴的地方,他就可以拿住它不會掉。這堂課真棒!

這個知名的科學家說,那一刻他知道他不需要害怕錯誤。除此以外,他還學到,錯誤只是學習新東西的機會,科學實驗也是如此。即使實驗失敗,我們還是會從中學到有價值的東西。

名醫公開誤診病例

——不掩飾自己的錯誤

近 90 歲的寧波名醫鍾一棠,在剛剛榮獲中華醫學會成就獎並榮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理事的時候做出一個驚人之舉:公開行醫 68 年來的百例誤診病例。業內人士感嘆此舉開創了我國醫學界的先河。

像鍾老名醫那樣,“醫生臨床,成敗得失在所難免,個人榮辱也不足掛齒,重要的是糾誤識真,少走彎路”,此即常人謂失敗乃成功之母;主觀上積極客觀上消極的態度是,將失誤掩蔽得好好的,並像模像樣地總結,逐字逐句地分析,下決心整改,但往往一邊整改,一邊出事故,就如那些再怎么禁也禁不了的常要壓死人的小煤窯。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經驗總是建立在失敗基礎上的,從某種程度上說,沒有失誤,就不會有成功。這個道理雖然簡單,但很少有人會將失誤公開,何況是功成名就的名醫?

哥白尼“日心說”

——要堅持真理不動搖

16 世紀,波蘭科學家哥白尼衝破地球中心論的傳統觀念,提出了太陽中心說,使人類在認識宇宙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由於他的新學說沉重打擊了宗教神學,因此受到教會勢力的反對,宣布他的學說為“邪說”,他的書是“禁書”,他本人則是“瘋子”。在如此重壓之下,哥白尼還是堅持真理,畢生不悔。

他的《天體運行》一書,以他給教皇的一封信開頭,他在信中說:“假使有一知半解的人,並無數學知識,而根據《聖經》這一段或那一段妄肆批評或者駁斥我的著作,我不但不預備答覆他們,而且還要輕視這樣的無知的見解。”表達了哥白尼對真理的堅持和向宗教挑戰的決心。

李政道誤讀古詩

——大人物也會犯錯

1996 年,著名畫家吳冠中為中國國際學術會議作了一幅題為“簡單與複雜”的畫,上有題詞雲“流光,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李政道在致吳冠中的信中稱讚該畫“不但有深刻的藝術造詣,而且具有尖銳的科學含義”。李政道還認為題詞是一首現代詩人寫的現代詩。後來朱鎔基總理接見李政道時,李政道談起此事,朱總理認為題詞不是現代詩。事後,朱鎔基告訴李政道,這詩的作者是宋代的蔣捷。 1998 年 2 月 9 日,李政道給朱總理寫了一封信,並送上《關於控制中國酸雨的緊急呼籲》,封面上又用了吳冠中的那幅畫。信中說:“原題經您指正後,才知道是宋代蔣捷的名詞(《再過吳江》)……現或可略改幾個字(《雨下祖國》):‘硫雨,硫雨容易使人傷,酸了櫻桃,黑了芭蕉。'”這封信就收在了《李政道文錄》里。李政道作為諾貝爾獎得主,誤把古詩當成現代詩,不應該吧?但偏偏成就了一段佳話。

馬寅初的人口論

——時間會證明正確的結論

馬寅初雖然專長是經濟學,但是他對人口問題一直都很關注。在經過廣泛的調查和深入研究之後,在 1957 年,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人口多是我們的致命傷”,並且建議政府一定要“控制人口”,“實行計畫生育”,中國的人口與經濟發展是密切相關的。從當時的實際情況看,這一觀點是十分正確的。但是,馬寅初卻因此遭到了無情的批判。但是他一直都堅持自己是正確的,總是氣宇軒昂地回答:堅決不做檢查。為此,他不得不在快 80 歲的年紀,離開了北大校長的位置和喧鬧的政壇。

中國後來的歷史證明了馬寅初的正確,他是如此準確地看到了問題的根本癥結所在。後來,馬老在百歲高齡重新出山,贏得世人的大聲驚嘆、大把熱淚。馬老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繫於心間,為了這種愛他堅持自己的觀點而不妥協。他這種維護學術尊嚴的風骨永遠受後人敬仰。

總理道歉

——要勇於承認錯誤

有一次,澳大利亞總理霍克在一家商場和一位 74 歲的平民貝爾對話。話題是關於官員薪酬和養老金問題。當貝爾要求他解釋政界人物薪酬和養老金之間的差距問題時,霍克由於激動而失言,竟稱貝爾是“愚蠢的老傢伙”。事後,冷靜下來的霍克總理意識到自己的過錯,他在報紙上公開發表聲明向貝爾致歉:“我誠懇地為我的發言道歉,我當時對他否認已對老人減稅,以及指責我和政界其他人物通過給自己加薪而自肥後,感到非常苦惱。不過,這樣並不能成為我使用那種措辭的理由,而我希望貝爾會接納我道歉的心意。”

失誤與發明

——失誤也可以帶來成功

1896 年的一天,瑞士化學家熊旁做試驗時,不小心把盛滿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液瓶碰倒了。溶液流在桌上,一時未找到抹布,他趕緊出去拿來了妻子的一條棉布圍裙來抹桌子。圍裙浸了溶液,濕淋淋的,熊旁怕妻子看見後責怪,就到廚房去把圍裙烘乾。沒料到靠近火爐時,只聽到“噗”的一聲,圍裙被燒得乾乾淨淨,沒有一點菸,沒有一點灰,他大吃一驚。事後,他仔細回憶了經過,頓時高興萬分。他意識到自己已經合成了可以用來做炸藥的新的化合物。為此,他多次重複實驗,肯定了結果無誤,遂將其命名為“火棉”,後人稱之為硝化纖維素。就這樣,一條圍裙引出了世界上第一種無煙炸藥的問世。

1838 年,法國物理學家達蓋爾正在研究令影像保留在膠片上的方法,但研究多時,仍不得要領。有一天,他突然發現有一個影像留在了膠片上。於是,他將附近的化學物品逐一挪開,看看究竟是什麼東西造成了這個現象,最後他發現,原來是他不小心打破了一支溫度計,遺下的水銀讓影像留在了膠片上,攝影技術從此誕生了。

周處的故事

——改錯不嫌遲

周處年輕時“好馳騁田獵,不修細行,縱情肆欲”。鄉里人把他與山中的白額虎,義興河中的蛟稱為“三害”,有人勸周處去殺虎斬蛟,周處立即殺了老虎,然後跳進河裡斬蛟。過了三天三夜,鄉親們都以為周處死了而為之慶賀。周處斬殺了蛟回鄉,才知道自己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於是決心改過,又擔心年歲已大,惡習難改。大文學家陸雲告訴他:“朝聞道,夕死可矣。”周處從此改過。《晉書》中記載了他在晉朝任御史中丞,朝廷派他到邊境作戰後又英勇殉國的事跡。

畫蛇添足

——過猶不及,要適可而止

楚國大將昭陽率楚軍攻打魏國,擊殺魏將,大破其軍,占領了八座城池,又移師攻打齊國。陳軫充任齊王使者去見昭陽,再拜之後祝賀楚軍的勝利,然後站起來問昭陽:“按照楚國的制度,滅敵殺將能封什麼官爵祿位?”昭陽答道:“官至上柱國,爵為上執。”陳軫接著又問:“比這更尊貴的還有什麼?”昭陽說:“那只有令尹了。”陳軫就說:“楚王不可能設兩個令尹!聽我打個比方。楚國有個貴族祭過祖先,把一壺酒賜給門客。門客相顧商議: ' 這酒,幾個人不夠喝,一個人享用卻有餘,讓我們各在地上畫一條蛇,先畫成的請飲此酒。 ' 有個門客率先完成,取過酒杯準備先喝,就左手持杯,右手又在地上畫了起來,並說: ' 我還可以為蛇添上足呢。 ' 蛇足尚未畫完,另一門客的蛇也畫好了,於是奪過他手中的酒杯,說 ' 蛇本無腳,你怎能給它硬添上腳呢? ' 便喝了那酒。而畫蛇腳的最終沒有喝到酒。如今將軍輔佐楚王攻打魏國,破軍殺將,奪其八城,兵鋒不減之際,又移師向齊,齊人震恐,憑這些,將軍足以立身揚名了,而在官位上是不可能再有什麼加封的。如果戰無不勝卻不懂得適可而止,只會招致殺身之禍,該得的官爵將不為將軍所有,正如畫蛇添足一樣!”昭陽認為他的話有道理,就撤兵回國了。

日本小職員錯出一個諾貝爾獎

——將錯就錯的意外成功

2017 年,日本一位既不是科學界泰斗,也非學術界精英的小職員榮獲了 2017 年諾貝爾化學獎,訊息傳開,世人矚目——小職員居然也能獲得如此殊榮?

不錯,他叫田中,是日本一家生命科學研究所的員工。他是那樣的普通,獲獎前,他曾因面試未通過而被索尼公司拒之門外,後經老師的極力推薦才有機會走進現在的這家單位,甚至這家公司的許多人都不知道有田中這個人。當田中接到獲獎通知時,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還以為是誰在跟他開玩笑呢。面對眾多記者的追問,田中笑著說:“說來慚愧,一次失敗讓我創造了這個讓世界震驚的發明……”

事實的確如此。當時,田中的工作是利用各種材料檢測蛋白質的質量。有一次,他不小心把丙三醇倒入鈷中,他沒有立即推翻重來,而是將錯就錯對其進行觀察,於是意外地發現了可以異常吸收雷射的物質,正是這次失敗,為其以後震驚世界的發明“對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奠定了成功的基礎有關對錯的議論文論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