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溝通的議論文論據

中國與世界

——中國的強大需要與世界溝通

溝通是世界倡導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的主鏇律,亞洲的 apec 會議、東亞經合會和歐亞首腦峰會,無不是世界為了溝通和共同發展的產物。中國更是融入到了溝通的世界之中,加入 wto 、 2017 年的奧運會和 2017 年的上海世博會,都是中國與世界溝通的最好註解。

秦朝的滅亡

——治國要注意上下溝通

“六國破滅”,秦王統一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千萬人之上,得天下不易。然而,一統天下的秦始皇,為了基業傳萬世,對百姓實行專制,於是閉目塞聽,我行我素。李斯傳來訊息:那些儒生們總是說三道四,橫加指責,有時還引經據典,以古非今。秦王聽後大怒…… 愚蠢而殘暴地“焚書坑儒”,因為缺少了一座通向老百姓與統治者相互溝通的“橋”,終於激起民變,致使秦王朝“二世而亡”。

張騫出使

——經濟文化的溝通能互惠互利

一位勇敢的外交家張騫兩次出使了“外土”——西域。內地精美的絲綢、鐵器,先進的工業技術傳到了西域。西域的駿馬、蔬果、舞蹈、魔術等傳入內地。此後,一條越峻岭、連沙漠,通向西亞和歐洲的貿易之橋——“絲綢之路”形成。它連通了中土與異國的經濟、文化和友誼。中國的歷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唐的盛世

——溝通創盛世

溝通使唐太宗廣開言路,積極納諫,於是開創了“貞觀之治”。玄宗初年,以太宗為榜樣形成了“開元盛世”。日本使者來華,鑒真東渡傳法,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玄奘西天取經……因為有了溝通,唐朝達到封建社會繁盛的頂峰。

清朝的盛衰

——溝通是治國之道

康熙、乾隆微服私訪、體察民情,施政得法,於是國運昌盛,創造了輝煌的“康乾盛世”。到後來,國門緊鎖,不與世界溝通,終於有一天,國門被破。英、法、俄……能來的都來了,帶著他們的堅船利炮,封閉腐朽的清政府只得簽下屈辱的條約。這是否定溝通、閉關鎖國釀造的苦果。

傳遞家信

——親情的溝通很重要

1903的秋天,美國堪薩斯州的申克寫信給他的姐姐,發起了一封由許多人傳遞閱讀的家信。他們兄弟姐妹十人,申克排行第三,他怕大家散居各地失去聯繫,所以要兄弟姐妹接到信後,每人也各寫一封,然後按照年齡大小,依次傳遞下去。轉了一輪以後,每個都要把舊信拿出來,換上一封新寫的信。申克認為大家應該試試看,看看能維持多久。

七十八年過去了,申克這個家族還有鴻雁往來。最初的十個寫信人已作古,不過他們的子孫後代還在繼續這個傳遞。

起初只要兩個月就能輪轉一周,現在需要兩年。目前有二十八個人寫信,他們分在九個州里,年齡從九十五六歲到十八九歲都有。

“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和平統一需要溝通

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啟程赴大陸訪問,展開歷史性的“和平之旅”——到南京拜謁中山陵,並與中共領導人就緩和台海局勢、解決兩岸交流衍生的實際問題尋求共識。這是 56 年來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領導人的首次接觸,是迄今兩岸關係史上最轟動的事件之一,也是國共兩黨關係史上新的一頁,對兩岸關係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4月29日,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在北京大學發表演講,這已在北大學子中引起強烈反響。

“我覺得台灣大部分人都是願意和平的,就像我們身邊大部分人都是願意和平一樣。連戰此次訪問大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了解台灣人民想法的機會,通過這次訪問,大陸人民能了解台灣人民在想什麼,而不是單向性的交流。”初入大學的郭曉倩認為。

王治郅與隊友缺乏溝通

——溝通是成功的要素之一

自從前往 nba 之後,王治郅在思維方式上似乎就變得越來越功利,往往除了提出對自己有利的要求之外,就不願意有更多一些的交流,於是和外界的隔閡就變得越來越深,無論是處理與國內還是與 nba 隊友的關係都存在著這個問題,最終導致自己陷入目前的困境。既然病根在這裡,那么決定王治郅到底能否繼續留在 nba 的關鍵,其實並不完全在於他的脂肪含量究竟是上升還是下降,溝通和協商能力的提高或許對他更為重要。

孔子與農民

——溝通要注意方法

孔子在帶領學生周遊列國的途中,有一次,一匹駕車的馬脫韁跑開,吃了一位農民的莊稼,這位農民就把馬扣住不給。

弟子中子貢能說會道,自告奮勇去交涉,結果子貢講了半天道理,說了不少的好話,農民就是不還馬,子貢只好灰溜溜地回來了。

孔子見狀,笑著說:“拿人家聽不懂的道理去遊說,就好比用高級祭品去貢奉野獸,用美妙的音樂去取悅飛鳥,怎么行得通呢 ? ”於是讓馬夫前去討馬。

馬夫走到農民跟前,笑嘻嘻地說:“老兄,你不是在東海種地,我也不是在西海旅行,我們既然碰到一起了,我的馬吃你兩口莊稼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農民聽馬夫這樣說,再看看與自己相同打扮的馬夫,覺得很親切,就十分痛快地把馬還給了他。

屠格涅夫和托爾斯泰

——隔閡可以通過溝通消除

屠格涅夫和托爾斯泰由於文學見解和政治見解的分歧,曾多次發生過爭吵。後來屠格涅夫經常住在法國,兩人各奔東西,從不往來。事隔 16 年之後,托爾斯泰主動給僑居在法國的屠格涅夫寫信,希望彼此能消除這種隔閡。托爾斯泰寫道:“我一想到你,很自然地聯想到你的一切好的東西,因為對我來說,你對我的好處實在太多了。我記得,多虧你幫助我在文壇上出名,也記得,你曾經喜歡過我和我寫的東西。”托爾斯泰還說:“假如我有什麼不對的地方,請你原諒。”

這封信使屠格涅夫特別感動,也特別高興。一回到俄國,他就去拜訪托爾斯泰。從此兩人怨恨冰釋,又和好如初了。

準備,溝通中的重要一環

——溝通需要充分準備

美國著名記者戴維 1960 年時還是學院《西部報》初出茅廬的生手。一天,他突然接到一個任務:要他去採訪總統夫人。開始他有點緊張,他急匆匆直奔圖書館,認真查閱有關資料把將要提的問題依次排列,做到了成竹在胸。最後,由於他的充分準備,所提問題“別具一格”,加上總統夫人友好的配合,這篇採訪報導終於獲得了全國學生新聞報導獎。

周厲王“防民譏”

——堵民之口甚於堵川

周厲王暴虐,國人公開指責他。厲王大怒,找到衛國的衛巫,讓他們監視背後指責他的人,只要衛巫一報告,厲王就立即殺了指責他的人。都城再沒有人敢發表意見,在路上相遇,只是用眼色示意。厲王非常高興,召公認為這樣做是堵住百姓的嘴,它比堵塞河道還要危險。河道堵塞了,一旦決口泛濫,死傷的人一定很多;對待老百姓也是如此。因此,治理河道的人總是疏通河道,讓水流暢通;治理人民的人總是開導人民,讓人民講話。人民能夠自由講話,政治的成敗就能夠顯示出來,就可以實行善政,防止弊政,這樣一來才能使衣食財物大大增多。人民在心裡考慮好了,然後從嘴裡講出來,最後付諸行動。他警告厲王:“如果把人民的嘴堵上,就不會有幾個人擁護你了。”厲王不聽,於是沒有人敢發表意見。過了 3 年,大家一起反叛,把周厲王的統治推翻了。

子產不毀鄉校

——民眾輿論小看不得

春秋末年,鄭國的子產執政 21 年,始終以國家利益為重,思慮深遠,功績卓著,是先秦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當時,鄭國人習慣於在鄉校聚會,聚會時常常議論執政者的得失。大夫然明對此心懷憂慮,沒有多想一想,就主張解散鄉校。子產深知人是有思想的,十分重視民眾的輿論,說道:“為什麼要把它們都解散呢 ? 那些人早晚歇工時到鄉校聚會,藉此機會談論朝政的得失。他們認為好的,我就執行它;他們認為不好的,我就改掉它。他們是我的老師啊 ! 我聽說誠心和善意可以化解怨恨,沒聽說過濫用權勢可以杜絕怨恨。這好比防止洪水,應該疏導,不能堵塞。聽取大家的議論批評,可以作為治療我國家治理上弊病的藥石,怎么能把鄉校解散呢 ? ”然明聽了這番話後,為他“防民之口”猶如“防川”的深刻思想所折服,說道:“我今方知您真是鄭國不可缺少的政治家,而我實在是一個不中用的蠢材關於溝通的議論文論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