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歷史教學隨筆

歷史教學需要充滿生機和活力。那歷史教學隨筆應該如何寫,實踐起來會讓課堂充滿生機呢?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國中歷史教學隨筆,希望你有所收穫。

國中歷史教學隨筆篇一

從教以來已經十多年,我深切地感受到歷史難教,學生也認識到難學,如何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如何教好歷史課程,一直是我多年認真思考的問題。根據多年的實踐教學,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我的一些淺薄的認識:

一 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歷史教學成功的前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現代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最主動的因素,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中學歷史學科是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也是比較難學的,被看做是“枯燥、沒意思的課”,相當於理科中的物理課,我個人認為這除了教材過於龐雜、概括、枯燥、理論性太強之外,教師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激發和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高中歷史教學成功前提和基礎,它使學生有持久的學習積極性,為良好教學效果的達成提供保證。

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除採用直觀教學手段展示物品、圖片、或者用多媒體播放影視片段、百家講壇、講述歷史典故外,也可以運用詼諧幽默的語言來講述歷史,把死氣沉沉的歷史課變得生動活潑,或者讓學生表演一些歷史情景劇,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體會歷史課無窮的魅力。

二 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和理解歷史知識。

中學歷史教學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歷史觀,而這種歷史觀的形成不是建立在對歷史知識的簡單機械地記億的基礎上,而應該是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分析和理解,進而學會用歷史的視角來認識和理解社會現實的問題,學會用歷史思維,理解能力也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礎能力之一,理解不了也就難以套用。教師在教學中注重講清基本的歷史概念,同時注意各學科知識間的滲透,引導學生把前後知識聯繫起來分析思考,以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其養成創造性思維的習慣。

首先,教師要講清基本的歷史概念。如在講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憲制;民主革命、民族革命、資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革命;論述、敘述、評述、分析;改革、變革、沿革等基本概念時,就必須將其內涵講清 。平時也應該讓學生區分歷史概念的內涵 ,如試題里要求回答某一歷史事件的後果,這就要指導學生分析後果與結果、成果的不同。並且在具體問題的指導下,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提高學生理解歷史概念的能力。

其次,引導學生將各學科知識互相滲透,以促進歷史課的學習。地理上的山川地形知識,英語上的詞語知識,語文課文中的有關的知識等都會促進歷史學習。反過來,歷史學科也促進其他學科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把其他學科知識恰當靈活地運用到歷史學習中來。 前後知識的聯繫、貫通。如,引導學生把1820xx年拿破崙遠征俄羅斯的失敗與希特勒攻打蘇聯失敗聯繫起來,從巨觀上了解各地歷史的聯繫。 還要引導學生突破思維定勢,以了解真實情況。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一次影響比較大的革命而非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

三 課堂創新探索是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

一堂歷史課的成敗,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是否實現,評價標準是看學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課堂的教學內容,這種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動和深刻。所以掌握好紮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只是教育實踐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種教育手段和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的靈活運用。教無定法,教可擇法,教亦可創法。要提高歷史教學水平必須認真研究歷史知識的基本特點,發掘歷史學科本身的優勢,揚棄傳統教學模式,立足於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形勢,選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方法,大膽進行探索和創新,以適應學生能力培養的需要。

四 結合學生的實際,將知識重新整合。

在教學中,教師往往做到一切從學生的學情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將課本知識重新組織,整合,使學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學就是適應於自己又適合學生的教學,它既有利於學生素質提高,又有利於學生分數提高的教學。

五 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一些時政熱點進行教學,培養學生思維。

教師在教學中如能適時地引入一些“熱點”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古今對照’、“中外比較”,將會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促使他們開動腦筋,學會從更深更廣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例如在講完美國的“西進運動”後,我簡單地介紹了我國正在進行的“西部大開發”。然後請學生比較一下:“它們兩者之間有什麼不同?”,學生能夠親身體會到“西部大開發”的滾滾浪潮,所以對於這個問題他們非常感興趣。學生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分別從時間、遷移的人員、規模、目的、方式、影響等多方面去進行比較。甚至有的學生還提到了環保的問題。最終他們得出一個結論:美國的“西進運動”是印第安人的一部血淚史,而中國的“西部大開發”將是中國西部人民的一首“幸福歌”,是中華民族再次騰飛的新起點。我因勢利導,啟發他們去思考:我們能為“西部大開發”做些什麼?我們該怎樣去書寫這段歷史?短短的幾分鐘,學生的思維從十九世紀上半期的美國跨入了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從學習歷史知識轉到了思考自己將來如何書寫歷史。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需要我們孜孜不倦地追求與探索。

國中歷史教學隨筆篇二

中考不斷改革,教材時常更新,教學無所適從。但我們認為無論中考如何改革,基礎知識、基本概念以及基本能力的考查依然是重頭戲;不管教材怎樣編寫,歷史知識結構和編寫體例始終未變。翻開近幾年的中考試卷和教材,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這樣說是不是不需要研究教材和中考?答案是否定的。只要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善於把握一些教學原則和基本尺度,靈活地加以運用,我們就會做到遊刃有餘,以“不變應萬變”,輕鬆駕馭教材,沉著備戰高考。根據歷史教材的特點,結合多年的教學體會,我們覺得在平時的歷史課堂教學中要做到“四注意”,筆者將其概括為“點、線、面、體”。

注意一:要點到位。歷史知識紛繁複雜,面面俱到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吃透教材,科學地篩選歷史知識,將那些重大的歷史事件,重要的主幹知識傳授給學生,尤其基本概念、基礎知識要說清講透,落實到位,不留疑點。下面以初二《中國近現代史》(上冊)為例作進一步的說明。就本冊而言,一些重要的知識點有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甲午中日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共召開的會議以及北伐戰爭、國民大革命等。翻開20xx年全國中考卷,這些主幹知識躍然紙上,始終常考不衰。沒有儲備足夠的基礎和主幹知識,能力培養便如空中樓閣,斷了線的風箏,決勝高考更是無從談起。這一點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能不引起足夠重視。

注意二:主線抓牢。歷史教材跨度大,內容多,範圍廣。要想在較短的時間裡記住、掌握並非易事。但是認真研究教材我們會發現,每本教材甚至每段歷史都圍繞某一條或幾條主要線索展開。只要我們抓住主要線索,“順藤摸瓜”,就會做到綱舉目張,主次分明,輕鬆掌握。例如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堅持反帝反封建鬥爭,並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歷史;同時更是一部中國人民前赴後繼拯救中華民族的探索史。這三條線索貫穿每一章內容,貫穿整箇中國近代史的始終。再如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並逐步形成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和向帝國主義過渡的歷史等等。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理清教材脈絡,抓住知識主線,引導學生在主線上“添枝加葉”,將相關知識點和歷史事件對號入座,這樣我們就會把教材中一個個零碎的知識串起來,讓“死”的知識變得生動起來、鮮活起來,從而起到“抓一點帶全身”的效果。這是學好歷史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注意三:全面理解。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情。如何準確完整地認識某一特定歷史事件?這就要求我們在分析思考時學會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力求客觀全面地認識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俗話說萬事必有因。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從產生、發展到衰亡的過程。歷史事件也不例外。因此在學習中要儘可能的弄清每一個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例如鴉片戰爭,我們應從其發生的原因、戰爭的經過、造成的影響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這樣才能形成對該事件比較全面的理解和認識。再比如某個事件的原因又可以分為主觀原因、客觀原因;內因、外因;直接原因、間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等等,其影響又可以理解為直接、間接;近期、遠期;國內、國際;積極、消極等等。還有如分析鴉片戰爭後的中國可從政治、經濟、思想、外交等方面思考等等。總之,用“全面”的理念不僅能有助於我們學好歷史,同時可以提高我們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注意四:整體把握。歷史知識縱橫交錯。聯繫比較的方法是學習歷史時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歷史的魅力就在於她的真實。怎樣才能真實地認識她?我覺得對她不僅要側視,還要環視,更要仰望、俯瞰,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觀其全貌,探其內心,讓其以一個活生生的立體展現在我們面前。因為世界是一個整體,人類的進程史同樣不可斷然分割,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我們都應考慮。如鴉片戰爭前夕國內情況如何,國際情況又怎樣;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其它國家情況又如何;同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相比較又有哪些異同;同是農民運動,太平天國運動與義和團運動又有哪些異同等等。總之,通過這樣的縱向聯繫,橫向比較,立足中國,放眼世界,那么沉睡的歷史便會“立體”起來,“鮮活”起來。整體把握,立體呈現,這同樣是高中歷史教學中應該重視且必須做到的。

以上四個“注意”是我們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總結的一點體會和感觸,它們也並非特立獨行,截然分開,而是相輔相成,融為一體。我們認為如果教師能夠在教學中靈活運用,融會貫通,同時有目的有計畫地引導學生掌握這樣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我想我們的歷史教學一定會充滿生機和活力。有人說:“理想的琴鍵只有扣動奮鬥的琴弦才能奏出人生美妙動聽的樂章”。那么,我認為若能巧妙合理地運用“四注意”進行務實的歷史教學也同樣會譜寫出精彩的詩篇!

國中歷史教學隨筆篇三

新課程改革進行地如火如荼,教學模式也隨之一改再改,日見豐富。新課程、新標準、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隨著形勢的發展,普通國中歷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如何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在課堂中給學生以充分發揮餘地,從而得到鍛鍊,已是一個關鍵性問題,也是每個新老教師苦苦思索、探索、甚至頭疼的事情。通過歷史教學,讓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下面我對國中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對於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很多學生認為歷史課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學習興趣。因此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例如講到“炮烙之刑”時,我說:“商紂王創製的‘炮烙之刑’是一種酷刑,他先叫人將銅柱子放在熊熊燃燒的炭火上,等銅柱燒得通紅通紅時,就把‘犯人’的身體貼在銅柱上,‘犯人’剛貼在銅柱上,只聽到‘哧’的一聲,‘犯人’的身體立即冒起縷縷青煙,犯人幾乎都是被活活的燙死了。這樣,學生仿佛“親眼看到了”和“親耳聽到了”,產生一種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加深了對商紂王殘暴統治的認識。

國中學生年齡偏小,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個小故事,調節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講“明朝君權的加強”時給學生講述“露馬腳”故事的由來,這樣既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如在學習“中外的交往與衝突”講到戚繼光抗倭時,給學生講述體育課的口號“稍息、立正”的由來及光頭餅的由來等等,使學生聽了以後非常感興趣,由此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更濃了。

其次,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教學中,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鑒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在上導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設計了“科舉制的創立”這個內容,先由教師接任了一個自己一點也不了解的新班,要選幾位品德好、關心集體、辦事能力強的班幹部,用什麼辦法選舉呢?而引出話題,再結合本課的相關內容,讓學生想像如果自己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該如何選撥官吏呢?短時間內便創造出了一個濃厚的學習氣氛,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使學生真正做了課堂的主人,享受到了歷史課堂的快樂。

除此之外我還採用我們所熟知的“溫故知新”教學法,讓學生首先溫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通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持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宏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持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通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只有把握住新課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學生敞開學史之門,指明知史之路,讓每位學生暢所欲言,施展才能。才能增強歷史學科的魅力,不斷地向課堂注入“活水”,真正“點燃學生思辯的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