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景的三種境界

寫景的三種境界

——眼中景與心中景

江西省樟樹市洋湖鄉晏梁國小楊耀兵

俗話說,“觀景不如聽景”,我們總是帶著極大的興趣去參觀某處風景,比如學了《黃河魂》就想去看一看氣勢磅礴的壺口瀑布,看了《迷人的張家界》就想去看一看金鞭岩是否真如作者所形容的那般鬼斧神工。可是,每當我們身臨其境,總會發現並不像文章介紹的那么美,景物不過如此,這是為什麼呢?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原作者的水平高,寫出了自己心中的景物;第二是你自己沒有全身心地去感受眼前的美景。景物是一樣的,不過,每個人的知識、閱歷、心情不一樣,寫出來的景色也就千差萬別了。總的來說,寫景作文有三種境界,不知你屬於哪一種。

第一種境界——眼中有景,心中無景。

有的同學按順序寫了景物的顏色、變化、聲響、動態與靜態,雖然很具體,但文章卻是那樣呆板、沒有生氣,就像一張拙劣的風景照,其間原因就是他沒有用心去發現,用心去感受,只是把大家都能看到的山山水水平鋪直敘地寫出來了。這種作文屬於最低境界。

第二種境界——眼中有景,心中也有景。

有的同學能採用各種修辭手法描繪景色,能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奇妙,這樣的作文會讓人眼前一亮,心嚮往之。那我們應該採取一些什麼樣的修辭呢?著名作家巴金離開香港時,站在輪船上欣賞這香港的夜景。隨著船的開動,香港漸漸遠去,他的視線也由近而遠,開始了對香港之夜的記敘和描繪:

我站在艙外,身子靠著欄桿,望著漸漸遠去的香港。海是黑的,天也是黑的。天上有些星星,但大半都不明亮,只有對面的香港成了萬顆星點的聚合。

山上有燈,街上有燈,建築物上有燈,每一盞燈就像一棵星星,在我的肉眼裡,它比星星更亮。它們密密麻麻的排列著,像是一座星的山,放射著萬丈光芒的星的山。

這段話首先點明了自己的觀察點——船艙外面,再採用多種修辭手法具體描寫所看到的夜景。

1:對比。先寫海和天都是黑的,再寫天上有些星星,但大半都不明亮,最後用“只有”這個帶有“唯一”意思的詞,將香港“萬顆星點”(燈)與海天進行對比,突出了香港是“萬顆星點的聚會”,而且對比之後發現,“燈”比“星星”更亮。

2:排比。用三個“有燈”的排比句具體寫了山上、街上、建築物上都是燈,突出了香港是燈的世界。

3:比喻。為了把燈寫得生動形象,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每一盞就像一顆星”、“它們密密麻麻的,像一座星的山放射著萬丈光芒的星的山。”

4:擬人。我們先看一段文字:

你瞧,小草搖著頭,吮吸著春雨的滋潤,接受著春風的吹拂,小樹搖晃著腦袋,對著春姑娘傻笑;小花舒展著自己漂亮的小臉蛋兒,吸取甜絲絲的春露;小鳥在柳樹上嘰嘰喳喳叫個不停,唱著悅耳動聽的歌兒;石凳還是那樣沉穩地坐著,像一位威嚴的軍官那樣盡職。

這段文字的成功之處就是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如用“搖著、吮吸、搖晃、舒展、叫、唱、坐”一系列動詞,準確傳神地描繪出春天公園的清晨美景。

不滿足於“具體”的標準,立足於“生動、傳神”是寫景作文第二境界的要求,如果我們將自己用心感受到的景物藉助修辭表現出來,就可以達到這個境界。

第三種境界——眼中無景,心中也無景。

這是寫景作文的最高境界。此時,所有的修辭技巧信手拈來,但不同的是加入了自己的聯想,或者將自己融入山光水色中,自己就是大自然中的一棵樹、一片雲、一縷峰、與大自然同呼吸、共命運。

首先,我們談一談聯想。其實比喻、擬人已屬於初步的聯想,而如果我們能超越對角色的雞蛋麻花——由明媚的春光聯想到嚮往與生機,由中秋明月聯想到遠方親人與自己千里共嬋娟,由瑞雪聯想到來年的豐收,那作文便多了一分情感,更能打動人。

其次,我們談一談與山水相融。《索溪峪的“野”》中,看到野山、野水、野路、野物、遊客也變得野性十足,無拘無束,與索溪峪渾然一體了。這種快慰,當然會打動每一位讀者的心了。

有一位同學描寫故鄉的春天,結尾是這樣寫的:我願化作一縷春風,剪出那細細的柳葉;我願化作一滴雨點,去滋潤那田野的莊稼;我願化作一隻報春的燕子,飛翔在這無限明媚的春光中……這樣融入景物中,可以算是寫景的最高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