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成語典故素材大全

小學生學習作文時,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先學會積累素材。大量豐富的優秀素材能夠為學生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關於成語的故事素材有什麼?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國小語文成語典故素材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國小語文成語典故素材一

匹夫之勇,指不用智謀單憑個人的勇力。出處 為《孟子·梁惠王下》。

春秋時,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在吳國囚禁三年,受盡了恥辱:回國後,他決心自勵圖強,立志復國。

十年過去了,越國國富民強,兵馬強壯,將士們又一次向勾踐來請戰:“君王,越國的四方民眾,敬愛您就象敬愛自己的父母一樣。現在,兒子要替父母報仇,臣子要替君主報仇。請您再下命令,與吳國決一死戰。”

勾踐答應了將士們的請戰要求,把軍土們召集在一起,向他們表示決心說:“我聽說古代的賢君不為士兵少而憂愁,只是憂愁士兵們缺乏自強的精神。我不希望你們不用智謀,單憑個人的勇敢,而希望你們步調一致,同進同退。前進的時候要想到會得到獎賞,後退的時候要想到會受到處罰。這樣,就會得到應有的賞賜。進不聽令,退不知恥,會受到應有的懲罰。”

到了出征的時候,越國的人都互相勉勵。大家都說,這樣的國君,誰能不為他效死呢?由於全體將士鬥志十分高漲,終於打敗了吳王夫差,滅掉了吳國。

“匹夫之勇”這個成語典故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人與人之間應團結合作、互助,以己之長護人之短,這樣才能能形成合力。另外,說明了團結就是力量,團隊、集體的智慧、力量大於個人。

國小語文成語典故素材二

緣木求魚[yuán mù qiú yú] :緣木,爬樹。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頭,不可能達到目的。出處《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戰國時期,七雄紛爭,戰亂頻繁。孟子云游列國,推行仁政,最後被齊宣王拜為客卿。

有一回,齊宣王和孟子閒聊。

孟子問道:“大王您讓將士冒死攻打他國,難道打敗了別的國家,您才感到高興嗎?”

齊宣王回答說,他這樣做只是為了滿足自己最大的欲望。

孟子又追問什麼才是齊宣王最大的欲望,是因為不夠吃,不夠穿,還是因為宮中的珍寶太差,音樂不動聽?齊宣王說都不是。

孟子說:“喔,那么我明白了。大王的最大欲望是征服天下,稱雄於諸侯。可是,如果用你這種辦法去滿足你的欲望,就好像緣木求魚,爬到樹上去抓魚一樣肯定會徒勞無功的。”

齊宣王驚問道:“事情真有這么嚴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要嚴重。爬到樹上去捉魚,頂多就是抓不到魚,還不至於有什麼禍害。如果想用武力來滿足自己稱霸天下的欲望,不但達不到目的,反而還會招來禍患。”

說完,孟子又舉例說明弱國不能與強國為敵,小國不能與大國為敵,齊國不能與天下為敵的道理,要宣王實行仁政。宣王最終聽從了孟子的主張。

於是後人從孟子和齊宣王的故事中總結出了緣木求魚這個成語,它不僅警醒了宣王,而且成了後世千百年來大家常常引用的成語。就是到我們今天,也仍然有啟發而“喚醒”的意義。還是以進入市場經濟體制後讀書人是否“下海”的問題為例。所謂“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卻是萬萬不能的。”

緣木求魚就是捉說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頭,不可能達到目的。

國小語文成語典故素材三

“兩面三刀”是個貶義詞,比喻人前一套,人後一套,玩兩面手法。但其實,它原是古代一個建築術語,是瓦工技術水平高低的一個標準。

兩面是指磚的兩個黏合面。當瓦工左手拿起一塊磚時,會讓磚塊在手掌上迅速打轉,目的是確定兩個合適的黏合面。

三刀就是指砌一塊磚時,瓦刀挖上一點泥漿後,分三次抹上磚的黏結面。

技術較差的師傅,不是兩個黏結面選得不好,就是瓦刀上挖的灰泥量有多有少,抹灰泥埂子時,不是三刀定案,而是要四刀甚至五刀才能完成。古代對學徒瓦工的培養,都是從兩面三刀的基本功開始的。

而在如今,“兩面三刀”就是用來形容那些居心不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人。生活中耍兩面三刀的人,居心不良,在背地施展陰謀手段。在背地施展陰謀手段,也許會一時得逞,但終歸要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成語典故:

馬均卿妻子和趙令史同謀,誣告馬均卿的小妾張海棠害死丈夫,並強奪張海棠的兒子。後經包拯查明真相,將兒子判歸海棠,在調查過程中,馬妻竭力為自己辯護,說自己不會玩弄兩面三刀的手法,是一個賢惠的女人。

春秋中期,楚國在南方作大,連年出兵攻打鄭國。此時鄭國已歸附齊國。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齊、魯、宋、陳、鄭、衛、許、曹八國主帥,討伐楚國的附庸國蔡國。蔡國失敗。

桓公又以八國之師攻打楚國。楚被迫於召陵(今河南郾城東)議和。在八國之師行將撤兵回國之時,陳國的大夫轅濤塗對鄭國的大夫申侯說,聯軍回去時要經過我們兩國,吃穿住用都要我們兩國承擔,倘若叫軍隊沿海邊撤,經莒國和徐國回去,這樣一則可以向這些國家炫耀武力,二則可以減輕我們兩國的負擔,你看怎樣?

鄭國大夫申侯說:“好!好!這的確是個好主意,你就對齊王說罷!”於是,轅濤塗就向齊桓公說了走東路可以炫耀武力的建議。

齊桓公採納了這個建議,就要下令走東路撤軍時,申侯跑去見齊桓公說:“聯軍長時間在外飽經雨露風霜作戰,已相當疲累了,若是繞道東行,萬一路上受到什麼阻攔,那就苦了聯軍。轅濤塗這個人自顧自己利益,不顧聯軍利益,請桓公三思。”

齊桓公一聽,以為申侯是為聯軍著想,生氣地說,濤塗這小子險些誤了大事,讓把濤塗抓起來,同時命令鄭文公獎賞申侯,叫把鄭國在北邊的一個戰略要地“虎牢”賞給申侯。鄭文公雖心中不滿,也不得不屈從於齊桓公。

不久,聯軍回到自己國家,轅濤塗也被釋放回國。他咽不下這口氣,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之身,來到申侯的封邑“虎牢”。轅濤塗看過“虎牢”之後說,如果能在這裡修建一座“美城”,就更壯觀了,並答應請諸侯來幫助修建。

申侯是個很貪心的人,真的在這裡修建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宮城。這一下轅濤塗抓住了把柄,向鄭文公說申侯在此圖謀不軌。鄭文公本來就對申侯的為人不滿,聽了濤塗的話如同火上澆油,立即下令將申侯抓起來,把他殺掉!

【成語辨析】:

兩面三刀和“陽奉陰違”都有當面一套;背地一套的意思。但“陽奉陰違”是表面順從、答應;背地違背的意思。指的是表里不一;無害人傷人之心。多指對領導或長輩;而兩面三刀指的是耍兩面手法;陰險;居心不良。在背地施展陰謀手段;有害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