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性格、命運 ( 轉 )

寫下“習慣、性格、命運”這個題目之時,我腦海里隨即跳出來的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大師威廉、詹姆士的一段話:“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這也是我近來正在思考的班主任工作的視角問題:著眼於學生的命運未來的發展,著力於學生的性格養成,著手於習慣培養的行動,人行動開始,從習慣培養開始做我們的班主任工作。

視角一:習慣是無比神奇的新大陸

“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

從生命的廢墟重新崛起且以研究“成功要素”著名的周士淵,他對“習慣”的研究有非常獨到的感悟和發現,在他看來,解決德育、素質、法治等社會問題的突破口就在習慣上。他在許多次的演講中都以“清華雷鋒30個春秋沐浴,未名湖五個冬夏恩澤,商海大潮十載沉浮,九死一生,歷盡磨難,半個世紀漫漫人生”的生命力量闡釋一個真實的道理,在人生的各個方面養成各種習慣,人自然就會堅持;一個人堅持去做,他的各方面自然會不斷進步;他不斷進步日積月累,他自然會變得強有力,他的人生也自然會展現一個激動不已的神奇新大陸。聯繫我們的學校教育,我很真切地感受到了這一點。我經常反問自己,在做班主任工作的時候,自己是否自覺地從命運的角度來思考日常工作中強調的“習慣”培養問題。習慣培養,我是重視的,問題也是看到的,但始終示無法提高到自覺的層面。雖然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也明白性格決定命運的道理,卻很少自覺地思考並努力在教育實踐中有計畫地長期堅持好的習慣的培養,也就是欠缺巨觀的視角:從學生未來發展的角度考慮。

檢查反思未能很好地發現“習慣”這個無比神奇的新大陸,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未深入理解“習慣”,理解“習慣”對我們國家國民素質重要價值的認識。什麼是“習慣”?《新華詞典》是這樣解釋的:“長時期養成的不易改變的動作生活方式、社會風尚等。”而我們日常的理解呢?我們的理解還要狹窄,我們更多地停留在動作習慣上。不是嗎?我們的教育在不隨地吐痰、不亂扔紙屑上不是花了很多時間嗎?深一步講,我們檢討一下我們開展的五項六項競賽,不是還停留在自修課不講話、集會做操快靜齊等問題上嗎?這些應該是幼兒班和國小解決的問題,到了國中高中我們還在花很多的時間精力。我們的“習慣”教育是否該從生活方式、社會風尚等方面認真思考思考呢?聯想到日本國民參加幾萬人的活動,運動場地幾乎看不到廢棄物,對照一下我們,我們是否該重新認識“習慣”以及“習慣”的作用了呢?

比較西方對習慣的理解,我們在學生的習慣培養上就該有一個新的視角,新的思考,新的思路。《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這本書的主題說的就是“習慣”兩字。而它所說的習慣,不僅僅是動作性的、生活方式性的、社會風尚性的,而是更廣義的,是精神層面上的。在這本書中所述的人生成功的九大習慣上,作者把“我要用全身心的愛來迎接今天”放在首位。並要求每天朗讀三遍其中以愛為中心的、長達千字的精美散文,一連五個星期。當每天重複這些話的時候,愛就慢慢地滲透到了心靈,於是,一種好習慣便誕生了。習慣成為自然,既是一種好習慣,也是一個意願。一個意願的習慣,怎么不會化為行動呢?作者堅信,人生以愛打底,怎么不會助人走向成功呢?另一本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談到的“積極主動、明確目標、掌握重點、利人利己、設身處地、集思廣集、綜合平衡”等七大習慣,也幾乎涵蓋了人生成功的幾個最重要的原則。這樣的習慣,我們把它納入了我們的“習慣”視野了嗎?沒有!這樣的人生成功的習慣定位,這樣的習而慣之,我們的整個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我們要解決的許多道德問題,不是變得相對容易些了嗎?雖然培養習慣要花許多時間,但與其把精力花在動作性習慣上,還不如讓那些小習慣在大習慣的確立中自然消失來得更好些!

我們每接一個新班,碰到的都是來自不同家庭不同學校,已經接受過一定教育的學生,在當前信息渠道暢通無阻的時代,面對受多元化價值觀影響的學生,如果我們沒有巨觀的學生未來發展的視角,還是把工作重點定位在低層次的習慣上,工作成效肯定不大,這樣的班主任工作,讓人有一種“吃力不討好”的感覺。有一份很傷心的調查結果,印證了我的感覺:90%的老師是愛學生的,而學生卻只有10%感受到老師付出的愛!我們不能怪學生,我們應該換一個視角反思反思我們自己,我們是否把愛強加在對他小習慣的指責上,而讓學生感覺到我們在約束他?或者我們把高層次的習慣看作是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有了逆反心理?近幾年,我的班主任工作有時還受學生歡迎,主要的也就是我借用了一些成功學上所倡導的理念、所用的方法,著手於高層次的習慣培養。但是我還只是從門邊窺探這個“習慣”的神奇新大陸。如果我們對習慣有清醒的認識,對形成習慣的行動有明確的把握,又能把握學生性格,那么,“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就會成為必然。

不令而行,應是教育的高境界,當教師的養成自己的,習慣也應當是題中之義。我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與我一起,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整個民族的素質的提高,對習慣作深入的探索研究。

視角二:性格磨礪生命的輝煌

“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

什麼是性格呢?性格指的是一個人經常性的行為特徵,以及因適應環境而產生的慣性的行為傾向,如英勇、剛強、懦弱、粗暴等”。我們播種什麼樣的習慣培養什麼樣的性格,就像俗話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心理學相信,人的性格形成,平均來看,遺傳占40%,成長環境占60%。

“性格即命運”,“性格決定命運”,讓我對班主任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就像前面所說,讓我從命運的角度切入認識習慣一樣,班主任工作重在引導,而非改造。在日常的學習生活過程中,班主任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創造一種氛圍,一種積極、健康、向上的氛圍,一種民主、公平、寬鬆的氛圍,一種能不斷得到鼓勵、讚賞和愛的氛圍。給班級一個相對明確的共同的目標,引導整個班級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性格本身沒有好壞之分,也沒有誰對誰錯,就像一句名言佳句所說的那樣,樂觀與悲觀對這個世界都有貢獻,前者發明了飛機,後者發明了降落傘。班主任要做的工作是,在創造整個班級氛圍的前提下,了解學生遺傳的40%以及在他的生活環境中所受到的積極消極的影響,要因人而異進行引導。絕對地改變性格是做不到的,但可以通過改變學生成長的內外環境讓學生改變自己。近年來的一些小嘗試讓我在班級管理中有了更多的寬容,有了更多的人文情懷。在關心學生學習的時候,“性格即命運”讓我更多地從他們的習慣入手,在尊重的前提下,提醒再提醒,讓他們自覺地改進;處理學生間的衝突的時候,“性格即命運”讓我能認真地關注學生性格的差異。因為好多衝突是性格不同思維模式不同引發的。了解了性格差異,解決問題就有了更寬闊的思路。平時跟學生講話也充分照顧他們的性格特點,或委婉,或平和,或嚴厲,或冷靜;平時的作業更多的是挖掘閃光點,或書面表揚,或集體點評表揚,或學習小組推薦表演等等。整個的教育教學活動,更自覺地體現著平等民主,凸現學生的主體意識,成績分析更多的引導學生通過書面、對話溝通等形式,讓學生自己走進自己的心靈深處,,讓他們學會自我分析,自我調適,學會自我成功。

性格影響性格是最有效的,因此,我們當教師的,當班主任的對自己的性格更要倍加關注。我們關注並完善自己的性格,就是為教育積累無形資本。

視角三:命運奠基於習慣與性格

“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命運決定於習慣與性格,形成了良好的習慣,為人處世,就會增大自己的自由度。一個人的發展是受多種因素制約的,但習慣是極其重要的基礎。竺可楨從小做事認真,注意留心觀察世間事物的變化,而且從小養成了記日記的好習慣,這種良好的習慣為他後來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魯迅先生有“隨便翻翻”的讀書習慣;華羅庚教授有刻苦自學的習慣等等,都成為他們走上成功之路的基石。諾貝爾獎得主巴黎聚會,白髮蒼蒼的學者在“你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里學到了你認為最主要的東西”時候的回答讓人銘記,他們認為終生所學到的最主要的東西是家長和老師在幼稚園給他們培養的良好習慣。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巨大的力量,尤其是精神層面的習慣,它們可以主宰人生。英國教育家洛克所說:“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兒童的良好習慣,往往自己的幸福都歸於自己的習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教育的任務就是培養性格,而性格是由天賦的傾向性及從生活中獲得的信念與習慣形成的。”“習慣、性格、命運”的思考,讓我對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有了全新的視角。現在我開展班主任教育工作,更多地綜合巨觀命運未來發展觀和微觀的習慣行動觀。根據學生的行為層次,根據學生的性格傾向性,從精神的層面著眼著力著手,對於那些被動的內力不足,動員各種力量,注入外力;對於那些自發性的,需要外力也需要內力的,採用內外力齊心協力推動;對於那些自覺的,不特別需要外力的,不斷地給予精神鼓勵;對於那些自動性的既不需要外力也不需要內力的,給予精神層面的高層次的引導,提升其境界。從習慣性格命運角度,給學生分類,提出一些針對性的措施,工作會有豁達開朗的感覺,原來困惑的很多問題迎刃而解。

決定人生成敗的是學識和人格,而人格一部分是先天的氣質,另一部分則是後天的教育、環境逐步形成的習慣,不同的習慣,形成不同的性格,自然造成不同的命運。願我們的教育能做到“順之情,以致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