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文字,走進詩意的生活

讀懂了文字的,是因為讀懂了生活。讀不懂生活的,又何談讀懂文字?

這是幾年前,我在一篇文章里讀到的一句話,很是銘心刻骨。今又提筆,想起與文字的結緣和對生活的感悟,不禁思緒如潮,於久久中不能平靜。

我不是作家和詩人,也不是時尚的網路寫手。我有我自己的工作和事業,舞文弄墨,只不過是業餘一種愛好而已,純屬自娛自樂,無它。我能想像,沒有一日三餐的日子,會是一種如何落魄的生活,但不能想像,沒有文字的心情,會是一種怎樣糟糕的孤獨和落寞。在閱讀和寫作之間,就象是左手和右手的搭配,默契而協調,相得益彰。

少年時結下的文學情,高中時圓下的文學夢,令我走向了遙遠而朦朧的神秘,走向了五彩生活中詩意而絢麗的文字風景。多少日夜貪婪地吮吸,多少唐詩宋詞的情思……在歲月彤紅的目光里,留下生動的情節,留下耕耘的影象,更留下不老的記憶。

每一個文字都是一粒飽滿的種子,只要有鳥一般想像的翅膀,靈感就會隨風飄飛而來,銜著它植根在心靈的樂園裡生根、發芽,但不一定要開花、結果。

打開文字,如同打開藏滿心事的抽屜,或酸甜苦辣,或人情冷暖,或大漠狂沙,或長河落日,於無聲處彰顯文字的魅力。靜靜的書海之濱,從此就多了一個“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文學愛好者,在淺吟低唱中默默前行,聽晨鐘暮鼓,看雲捲雲舒。

喜歡在閒暇之餘捧一本好書,游弋在文字的暢想中陶醉,讓眼裡常含激動與感恩的淚光,因為有了文學的點綴,即使枯燥的生活也變得鮮活起來,不再覺得孤單而乏味。讀西遊、品三國、評水滸、閱紅樓,自一接觸這些經典的東西,便如李白醉酒一樣,醉倒在文學的殿堂里,至今不願醒來。當時,條件有限的圖書館內,好幾百冊的中外名著,幾乎被我“蠶食”了一遍。從此,買書、看書的習慣保留到了現在,初衷不改且鍾愛有加。

如水的夜晚,拋開繁雜的瑣事,正是寫作的極好時機。在光明與黑暗之中,沿著文字的腳印,放飛自己的心情並展開想像的翅膀,激揚文字的背後,是一種情感宣洩後的快意,一種將文字排列組合的過程,換來抑揚頓挫的表達,莊重而輕盈。

作為一個喜歡夜晚的人,應該懂得傾心閱讀和寫作的日子不是不多,工作的繁忙和日常應酬,稍有些微的倦怠和一絲的懶惰,平常醞釀好的素材和故事,就會蒙上一層薄薄的灰塵,久而久之,就有可能荒蕪乃至於雜草叢生,本可以一氣呵成的東西,有可能就此變得牽強附會,連自己都不忍卒讀。

真正地走進文字,我從來都在夜晚進行,這是多年來養成的一種習慣,除了工作上的材料。我想,從夜晚到那盞孤獨的燈火究竟有多遠的路程?只要有了文學之燈的指引,無論你是成功還是失敗,仿佛都已經不很重要,因為我不是作家,我記錄的是一點一滴的水,即便難以穿石,也總可以留一個年輪的印記吧。是的,執著於文學的閱讀,雖然有青燈伴古佛的單調,但你會發現文字的精彩和平仄的奧妙,你所看見的正是你所看不見的東西。

其實,詩意的生活不僅僅是文字帶給你的,也是你帶給文字的,具有雙重性。當第一次自己的文字變成鉛字帶給自己的那份驚喜至今無法用文字表達。現在藉助網路的平台,才感受到文字帶給自己的那份愜意,以及文友之間那種因文字而坦誠交流的樂趣。

靜坐在電腦前,傾聽樂曲的同時,特喜歡欣賞不同體裁的文章,其中不乏精妙之作。尤其是幾位文友的寫作風格和對文字的把握,值得我去學習和借鑑。那些詩意盎然的文字,親情細膩的表達,人物刻畫的功底,以及詩歌里所表現的那份靈動和灑脫,常令我欣賞不已、讚嘆不已,他(她)們對文學的那份執著和痴迷,正是許許多多喜歡文字並由此走向詩意生活的一個縮影。

可以肯定地說,到了七老八十的時候,戴一副老花鏡,捧一本唐詩或是宋詞,對著子孫們搖首吟喔的老太婆,那就是我!一個在書海里打撈了一輩子的老婦。

因為撒下去的是網,收穫的卻是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