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聖杜甫有靈宅

嚇田寨西邊二三里有一個大村莊叫杜樓,奇怪的是杜樓村姓杜的並不多,據說杜樓村的命名和“詩聖” 杜甫有關係,因為杜樓村北邊的邙山上就有杜甫的墳墓。

詩人生前窮愁寂寞,按歷史上的說法,杜甫是客死在湖北洞庭湖的一條破船上,而我卻認為,杜甫是死在洛陽的,這是因為,杜甫是洛陽鞏縣人,回歸故里,葉落歸根是詩人的願望,“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卻從巴峽向巫峽,便向襄陽到洛陽”詩人拖著病體,忍著饑寒,靠著一股對故鄉的深情和摯愛,終於到了洛陽,實現了他魂歸故里的願望,洛陽離鞏縣不到一百里,現在坐火車一個多小時,就是古代走也就是一兩天的路程,即使詩人在洛陽去世,靈柩也能運到鞏縣,為什麼埋到既不是洛陽也不是鞏縣的北邙山上呢?

民間的傳說是:詩人走到邙山腳下就倒斃在半道上了,是被好心人葬於此地的,當時是兵荒馬亂,詩人又是窮困潦倒,這種說法是可信的。

可是我又覺得這個結局對詩人太殘酷,我想給詩人一個更好的解釋,我覺得這個地方是詩人為自己選的一塊風水寶地。

“生在蘇杭,葬在北邙”這是民間流傳的一句格言,古代的洛陽人是很講究喪葬地的,一塊好的風水寶地,不但是死者的榮耀,也是後代子孫的福祉,人們常常把有成就,享富貴的人們歸之於祖宗的陰宅的風水好,現在不是有“洛陽牡丹甲天下”的說法嗎,而在古代卻有“天下風水屬洛陽,洛陽風水在北邙的”的說法,王公貴族生前享盡榮華富貴,死後還要在北邙山上修一座墓園,這也就是北邙山古墓多的原因。

古代洛陽人講風水,其實也就是依山順水,講究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而許多人心目中最好的陰宅是“頭枕邙山,腳踏洛河”,其實也就是河和山的距離要最近,北邙山出了洛陽向南傾斜延伸,南洛河則向北蜿蜒流淌,到了洛陽城東四十里的地方河和山的距離最近,僅僅相距二三里,而其他地方都在五六里以上,而且這兒是山勢平闊,河流舒緩,土地肥沃,植物繁茂,是達官貴人,文人才子趨之若鶩的風水寶地,詩人雖然窮困潦倒,但他畢竟是詩名滿天下的“詩聖”,唐代崇尚詩歌,詩人的地位是很高的,人們按照詩人的遺願,為詩人選一塊風水寶地,以表達對詩人的崇敬之情,我想是既合情又合理,為了讓後人永遠記住詩人的名字,人們就將附近的村莊稱作杜樓,我想人們當時肯定還為詩人修了一個墓園,墓園有一個高高大大的門樓。

七十年代初,我正上中學,曾經和老師到北邙山上參觀水利工程,參觀完後,老師說:“再帶你們去看一個地方,我們來到一個荒蕪的墳墓前,老師說:“這就是“詩聖”杜甫的墓”當時正是文化荒漠的時期,許多重要的文物古蹟都被破壞了,更不用說杜甫墓了,一座孤零零的墳墓,沒有任何標誌,儘管如此,我還是油然而生敬意,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向詩人三鞠躬,表達對詩人的敬仰之情,而我想做詩人的夢想也就是在這兒萌生的。

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我沒有再看到過杜甫墓,但我卻讀了杜甫很多的詩,聽說家鄉人對杜甫墓進行了很好的保護,而且有很多人去瞻仰。其實墓不是最重要的,詩聖作為世界級的文化名人,已經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有詩為證:世間蒼茫看勁松/ 千磨萬礪才從容

古來賢聖皆寂寞/勿論生前身後名

春來山花最爛漫/秋去仍留香幾重

冬至瑞雪簌簌下/芳草萋萋伴詩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