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的苞蘿粿

“手捧苞蘆粿,腳烤白炭火,除了皇帝就是我”。這個小調新鮮有趣吧?沒錯,這是我們家鄉人們讚頌生活美好,大家掛在嘴邊的民間小調。所謂的“苞蘿粿”就是玉米粿,是我的家鄉開化縣華埠鎮的風味小吃。

想知道苞蘿粿的由來嗎?據說,1957年,淳安人民為了配合建造新安江水庫大壩,回響國家號召,整個縣城的人們全部離開自己的家鄉,到外地去重新創建新的家園。我爺爺奶奶的村莊就遷移到了開化縣華埠鎮。剛到鎮上時的生活非常艱苦,大家每天要在外務農長達十幾個小時,中午也沒得回家吃飯。所以大家就在家裡做好了苞蘿粿,帶去充飢。因為苞蘿粿的味道濃郁香純,在那個年代,能吃到苞蘿粿已經是很奢侈了,所以大家都很非常喜歡吃。時間久了,就把製作苞蘿粿的工藝傳授給了當地的農民。

苞蘿粿是把玉米曬乾後,剝下來,用石碾碾成玉米粉,再和糯米粉攪拌在一起,微濕,調成糊塊狀;再把預先調製好的菜當成餡像包包子那樣,包在粉裡面,然後壓扁。接著,將鍋燒熱,在鍋里倒些菜籽油,包好的粿就可以下鍋煎了,將粿的兩面煎的稍微有點焦黃時,這苞蘿粿的香味就撲鼻而來,引得大家直流口水。咬上一口,就會讓你回味無窮,久久不能忘懷。最好吃的要數剛出鍋的時候.軟軟的就摸上腐乳捲起來,四五口就是一個,坐在灶門前一口氣就可以吃下好多個。我最愛吃的是用醃菜和腐乳包在一起吃,因為它既有玉米的香甜,又有醃菜的酸辣,還有腐乳的鮮味,實在是太好吃了。要是先抹上腐乳再烤,腐乳就會滲進粿裡面進去,那香味會讓你垂涎三尺。

在奶奶家,苞蘿粿是我的主食,每次去奶奶都會給我做來吃。也怪,我在城市裡吃慣了,農村的飯菜總讓我難以下咽,唯獨這苞蘿粿讓我大開吃戒,一次能吃三四個。特別是冬天,我們都圍在白炭火爐旁,自己動手一邊做一遍烤,它有另一種味道,那就是外松內軟,咬在嘴裡還“咯吱咯吱”響。味道美極了。

媽媽常笑我說,這么愛吃苞蘿粿,真是正宗的新安江佬。我終於能夠體會享受“手捧苞蘆粿,腳烤白炭火”的人們那種幸福美滿的滋味,真的是除了“皇帝”就是我們最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