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門山教學反思4篇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一:

《望天門山》是三年級上冊第21課,25歲的李白第一次離開家鄉,接著又興致勃勃乘舟順江而東,在經過安徽省當塗縣的東西梁山時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

學生沒有親身經歷很難想像詩中描寫的畫面。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在孩子們充分的讀熟古詩之後,我邊講解便用簡筆畫繪製了一幅兩山隔江對峙、孤舟日邊而來的畫面。孩子們對古詩有了理解,當我再次讓他們讀時,呂嘉惠的舉動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一邊讀一邊加上動作,“天門中斷楚江開”右手使勁向下猛劈,好似長江將天門山猛然劈成東西兩半;“碧水東流”右手向前蜿蜒前行,“至此回”手腕迴旋,這一動作仿佛讓我真的感受到了長江之水滾滾東流,到此迴旋的情景。“兩岸青山相對出”將兩隻胳膊高高舉起,掌心相對。

“孤帆一片日邊來”左胳膊伸直,左手握拳好似一輪紅日,右手做小船狀從日邊緩緩向胸前駛來。這一連串的動作既優美又生動。我讓呂嘉惠做老師,我和孩子們一起邊讀邊表演,孩子們不僅理解了古詩,而且很快就能熟讀成誦了。看來,千萬不能小看了這些小傢伙,他們說不定就是我們的老師呢!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二:

《望天門山》是三年級上冊第21課,是唐玄宗開元20xx年,25歲的李白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第一次離開四川前去洞庭湖遊覽,接著又興致勃勃乘舟順江而東,在經過安徽省當塗縣的東西梁山時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此時的李白年輕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豐富的想像力。古詩主要描繪的是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雄奇秀麗景色;在古詩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還要注意課內外結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初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如,課前,讓學生查閱有關李白的資料。課後,收集李白的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局限於一節課、一本書,從而擴大學生信息量的交流。這樣做,可充分發揮語文課本為工具書的作用,不僅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三:

當《望天門山》這首詩講完,心裡備感輕鬆。不光是按規定課時講完,而且在課堂上沒有我反覆冗長的講解,多數是我與孩子們之間的互動交流。認真回顧一下整個教學過程,有這樣一個設計環節牽引著我和孩子們,讓我感覺這首詩教下來很順利。

初備課時,反反覆覆看教材參考,自我感覺這首詩難講。怎樣避免課堂上的一言堂,同時又要帶動大家的興趣呢?於是教學初設計這樣的環節:關於李白的詩我們學了很多了,通過這些詩你覺得李白是個怎樣的人?孩子們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說他是個豪邁的詩人;有的說他是個浪漫的詩人;有的說他是個大氣的詩人;有的說他是個非常有才氣、敢大膽想像的詩人等等。

同時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孩子們還例舉許多的詩來證明。看來孩子們對於李白了解得比較多。下面就請同學們跟隨李白去欣賞一段美景,欣賞結束學生髮出了由衷的讚嘆。接著讓孩子們反覆朗讀《望天門山》這首詩,說說這首詩給你留下什麼樣的感受?

孩子們結合詩人的風格,一下子就說對了這首詩的基調:壯觀。緊接著發問:你是從哪兒知道的?教師對難點適當點撥, 抓重點字理解這首古詩,感悟這首詩的非凡意境。讓學生從“出”字中體會詩人敏銳的觀察力,精煉的語言,更讓學生從側面感受到天門山的形態美。這個“出”字,讓學生真正融進古詩中,融進意境中,感受到詩人激越的創作情緒。在我的引導下,他們既說出了天門山的險,又談到了楚江的洶湧。輕輕鬆鬆學下了這首詩。

反思這節課,我沒有從以往常規的教學步驟教學這首詩,而是從詩人的風格上來作為突破口,即學了詩,又加深了對詩人的進一步的了解。看來學習古詩這種教學方法也是挺好的!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四:

《望天門山》全詩從“望”字著眼,前兩句描寫山川氣勢。第一句先寫山,天門山似乎是由於水流的衝擊而從中間隔斷,江水從斷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寫水,浩浩蕩蕩的長江水被天門山阻擋,激起滔天的波浪,這兩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靜止的,詩人卻用“中斷”“開”這些詞從動態方面把它寫活了;第三、四句是寫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著陽光順流而下,感覺兩岸的青山相對而來。非身臨其境者,不能有這樣的體會,也不可能寫得如此傳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來代表一隻船,這“一片孤帆”把天門山點綴得活潑起來,展現了生動優美的意境,使讀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門山的壯麗風光。

平日教學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詩的教學,不知道老師們有沒有像我這樣的感覺,因為學生對古詩不甚感興趣,每當上古詩時,不是一問一答,就是老師一言堂。但是當《望天門山》這首詩講完後,卻沒有這種感覺,心反而里備感輕鬆。因為這節課我不光是在規定課時內講完,而且在課堂上沒有我反覆冗長的講解,多數是我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認真回顧一下整個教學過程,讓我感覺這首詩教下來很順利。

學習這首詩,先讓孩子們反覆朗讀《望天門山》這首詩,讀後,說說感受,再說說自己學會了哪句詩?怎樣學會的?在學生理解詩句大意後,我對難點再適當點撥,進行品字品詞,強化抓重點字的理解,從字、詞的學習中感悟古詩的意境,感覺學生學習效果不錯。但在作者觀看的位置這個問題,學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過在我的畫圖的幫助下,學生能明白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