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議論文

如何寫議論文呢?議論文寫作對學生來說,是比較難。要寫好議論文,一要有感動人的材料,二要有效利用這些材料。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如何寫議論文的方法,希望大家喜歡。

如何寫議論文

一、—材料,多角度

最近幾年作文範圍越來越廣,材料越來越新鮮,話題也更加的寬泛。在寫作文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對題乾的理解要精準,對作文材料要貼切。那么我們怎樣才能準確解讀材料呢?這就是我所要講解的問題了。

一般來說,一則材料中大都涉及到“不同角色,不同情節,不同評價”,只要大家能從這幾個角度去分析,就能夠最大程度地挖掘材料的內在觀點。

不同角色:所謂的“不同角色”是指找出材料中有哪些不同的角色(應該注意的是要分清“主要角色”“次要角色”“民眾演員”)。因為角色不同,看問題的角度就會不同,評價也會不同,結論自然就不同。

同一角色,不同角度看待:有的材料中只有一個對象,此時就需要根據實際從這個對象出發,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它,以不同的眼光分析它。

例如:20xx年高考全國卷《老鷹與烏鴉》這則材料,實際上就存在對於同一角色——烏鴉,的不同評價。我們據此就可以提出不同的觀點。

評價:(1)這是一隻忘記自己叫什麼的鳥。

(2)它也很可愛啊!

在分析材料時可以遵循如下步驟:

(1)找出事件中所有角色,並分清主角、配角和“民眾演員”;

(2)找出所有角色的所有情節;

(3)從同一角色不同情節、同一角色的相同情節的不同角度分析。(肯定或否定)

一則材料一般都有指向性,儘管我們可以提出不同的觀點,但我們應儘可能的從材料整體考慮,考慮材料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不要為了求新就忽略了出題人的原意。否則很容易被認為是偏離了主題,那就得不償失了。

二、如何使議論文有說服力

要寫好議論文,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如何使用論據證明中心論點。

一篇文章,如果沒有足夠的論據來證明中心論點,就算觀點很鮮明、很新穎,議論十分出色,也不能讓讀者信服。而許多同學在寫議論文時,在文章當中雖然列舉出許多論據來證明中心論點,可是文章還是缺乏足夠的說服力。這個問題是比較普遍的,那么,我們在寫議論文時,在選擇材料作論據時,應該遵循什麼原則呢?

(一)是中心集中性原則。

我們在選擇材料作議論文的論據時,第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所選的論據一定要緊緊地圍繞中心論點,所選的論據的中心必須能為中心論點服務,一句話,就是所選的論據的中心必須包含有這篇議論文的中心論點所包含的內容。

(二)是典型性原則。

在寫議論文時,在選擇論據時,要儘可能選擇那些有代表性的,最有說服力的論據,其它普通的論據儘可能的少用。這個典型性是相對的,比如某個論據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可是因為在同一篇文章里使用的人太多了,它就沒有那個“典型性”了,這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要儘可能避免“撞車”的情況;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有一些生僻的論據。

(三)是充分性原則。

一篇議論文,要有足夠的說明力,沒有足夠的論據是不行的。有些同學文章里只舉了一個論據,而且在敘述論據時敘的又太多了,分析議論的就幾句而已,這樣的議論文是沒有多少說服力的。而有些同學,雖然有了許多論據,但只是“堆放”而已,而沒有進行有效的分析議論,這樣的論據也不能算是充足。

(四)是條理性原則。

論據的“擺放”是有條理,有原則的,並不是先想到哪個就先用哪個。論據的“擺放”就比如搞建築修房子,是要講究一定的條理與方法的,隨便的“擺放”只能降低論據的可信度和說服力,或使得文章結構混亂,因此,論據的“擺放”要遵循一些原則的。

(五)是時代性原則。

所謂的時代性,就是要求在議論文當中,要有一些新鮮的、具有時代色彩的、是新近發生的例子作論據,這樣的論據更有說服力,它不但使文章具有新鮮感,還能體現出一種創新的、個性的色彩,這是考場作文出彩的一個重要方法。

喜歡的請訂閱一下,你的支持是我們繼續努力的最大動力。

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記憶力差,是因為沒有掌握對學習方法。我在朋友圈每天會分享一些關於教育、學習方法、記憶訓練的文章,如果你們有任何問題,歡迎向我諮詢。

議論文範文篇1: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一個我們熟悉而又陌生的詞語。因為它的意義,少有人知曉。

古今中外,有許多大詩人,他的幸福也許是與家人團聚:李白在窗前高呼:“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在月下讚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也許只是盼望國家能強盛:陸放翁在屋中高嘆:“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或許是被人理解——一個微不足道的願望。

對於求學在外的海外華僑,幸福就是能早日回家、看到父母健康的身影、看見兒時朋友的微笑……

當今的“40”、“50”後的老年人,幸福只是看到兒女回家的身影;或許是在家中頤養晚年;或許是在地球村中飛來飛去……

而對於現在的“00”後,缺少的不正是當年的苦難,而是童年時的幸福。因此,我們的幸福是少作業、多假期。就說臨近期末的“悲劇”吧,個別老師會進行“期末特訓”計畫:一個勁的往下發作業,不僅如此,那嚴格的質量要求令我們“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有些差生連課間都在品味“試卷香”。有時,數學老師上來就笑,然後拿出了一沓白白的試卷;英語老師對我們笑,然後緩緩報出“聽寫”兩字。真是讓人“防不勝防”!

老師在施加“鴨梨”,我們將“鴨梨”轉為“凍梨”,但一切都被課代表搞渾了。不僅狐假虎威,壓迫我們這些平民,還處處布置“黨羽”,看到有“平民”去打小報告,等到那人回來,就會“痛不欲生”。因而,我們要求撤換那些“不合格班幹部產品”,還強烈要求減壓!

每天都要很早起床的我們都叫苦不堪:早上匆匆起來,發現快要遲到了,就趕忙奔向學校,早飯就自然成了“浮雲”,加之早上課程的體力消耗很大,肚子就不由自主地唱起了“空城計”。為了忍耐飢餓,我們就學北極熊“冬眠”,可是老師是不允許冬眠的。我們就只有“忍飢挨餓’。等到午餐時間就暴飲暴食,因而有同學換上了“早餐綜合症”。為了調節肚子的適應能力,通校生回家就會“休養生息”——吃零食。所謂“零食”,指朱古力啊、甜味餅乾啊、碳酸飲料……甚至有躺在床上在嗑瓜子的……

議論文範文篇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中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於別人身上。這句話說得短小而經典,因此被許多人引為座右銘掛在身上。

沒錯,這句話說得很對,但是我想了想,難道只有是己所不欲,才能勿施於人嗎?那么己所欲,是不是就可以施於人?

每個人都有這么一個習慣,就是總喜歡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介紹給另一個人。我有一個同學,他很喜歡周杰倫,於是他把周杰倫的海報貼滿了整個宿舍,又不厭其煩的給我們講述他的經歷,終於找來了同學對他的反感。可他最後還很委屈的說:這么厲害的人,難道你們不敬佩他嗎?誠然,JAY的名氣很大,但也不是全天下的人都喜歡他一個,畢竟還有喜歡劉德華,喜歡李宇春的。那位同學很喜歡周杰倫,是沒錯。但如果把這種喜歡橫加與別人身上,就是他的不對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相信只要大家克制一點都能做到。 但己所欲,勿施於人,這點要做好就相對困難了。因為己所欲是指自己喜歡的東西,依照每個人的心理特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一定是好東西,既然是好東西,那把它拿來分給大家難道有什麼錯嗎?其實錯就錯在這,因為我們喜歡的東西不一定每個人都喜歡。有人是金錢為至高無上,又認識金錢為糞土垃圾,道理便是這樣。有時我也會不知不覺地做出一些這樣的事情,比如我迷戀創網,便把同學們都推薦到創網上去,結果他們都認為那只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的網站,絲毫不感興趣。剛開始我也費解,這么好的網站為什麼他們全都置若罔聞?不過現在我明白了,每個人的興趣不同,一個文學愛好者當然喜歡像創網這樣能發表文章的網站,反之如果對一個討厭寫作的人來說又怎會喜歡上這裡?可見一個人的愛好不同,個性不同,他所形成的世界觀也就不同。所以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東西,也沒有絕對差的東西,關鍵是我們自己對它的看法。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有人愛江山,有人愛美女,有人愛財富,有人愛自由。如果把比爾?蓋茨的金錢送給犬儒學派的第歐根尼?拉爾修,我相信他一定會嗤之以鼻。正如我們無法接受自己討厭的東西一樣,也許別人也無法接受我們的好意呢!己所欲,亦勿施於人!

議論文範文篇3:興趣是否是最好的老師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早在許久以前就成了人們口中的“真理”,許多成功人士以這句話為題論述自己的成功經歷,似乎“興趣”就是他們成功之路的起點,就是他們成功最好的老師,這好像很正確;但也有人不這樣認為,那興趣究竟是否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呢?

“興趣是否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本身有兩個論點,一是“是否”,二是“最好的”。大概你們第一想到的是“是否”,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和“興趣不是最好的老師”;而說興趣是否是“最好的”老師,這就未免極端了:億萬個人,億萬條成功之路,實在是松齡鶴壽——各有千秋,又怎么能保證在每條成功之路上起關鍵作用的就是各自的興趣呢?

而在這裡,我們就討論“是否”二字相信大部分人都會認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也有人曾對此提出過質疑。如潘小嫻就寫過以“興趣不是最好的老師“為題的論文。據文中所述,潘小嫻在大學初期興趣廣泛,每天都參加各類校園活動,她也相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長此以往,她漸漸發現,雖然自己會的東西很多,但卻沒有一技之長,直到她們中文系的新任副主任讓她們每人背誦一百首古代文學作品,當她努力完成了任務時,她明白了興趣並不是最好的老師,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技之長,並為此堅持不懈,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僅限於啟蒙階段引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罷了。

她說的也有道理,但只說明了問題的一部分。為什麼呢?我認為,對於一些興趣廣泛的人來說,興趣並不是最好的老師,因為興趣過多,還想要魚和熊掌兼得,這便要出問題了,單純依賴自己的興趣任意而為,只能帶來浮光掠影的收穫。一個人的事業不能像穿的衣服一樣各式各樣,要想成功就必定要確立一個明確的目標,並為此堅持不懈的奮鬥,不能什麼工作都想嘗試一番,如果三心二意、任意妄為,又怎能成就一番事業呢?

然而,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古今中外,有些人就是因為發展自己的一種興趣而取得成功的。比如說牛頓,牛頓在一棵蘋果樹底下乘涼時,突然被一個從樹上掉落下來的蘋果砸到了頭,他便產生疑惑:“為什麼蘋果往下掉而不往上飛呢?”就這樣一個小小的問題機牛頓本身對此的興趣使他發現了一個偉大的定律——萬有引力。再比如說我國古代科學家張衡,張衡從小就對夜空中的星星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是著這個興趣及他的不斷努力使他畫出了我國第一張星空圖,首創天文儀器“渾天儀”,為我國的天文學研究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結合上述,“興趣是否是最好的老師”這個問題應該有了答案:興趣可以說是最好的老師,又可以不是最好的老師。我的意見是更傾向於興趣不是最好的老師,而這要結合自身情況判定。“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是孩子們啟蒙階段應該知道的,這有利於他們以後更好的學習,但不能硬加,興趣過於廣泛未必是好事,過猶不及!既然因興趣廣泛而應接不暇,不如通過改變興趣來使“興趣不是最好的老師”變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專一的興趣真正地成為你成功之路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