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沉默為話題的議論文800字作文

俗話說“沉默是金”,但也有另一種說法:凡事都有利有弊。你是怎么認為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以沉默為話題的議論文,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以沉默為話題的議論文:沉默

俗話說“沉默是金”,但也有另一種說法:凡事都有利有弊。那么,沉默是利大弊小,還是弊大利小呢?若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還得好好分析一下“沉默”這件事了。

不該說的話不能亂說,這是個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何為“不該說的話”呢?所謂“不該說”,一是指事不關己,別人正討論到興頭上時,你在這種情況下冷不丁地冒出一句來,自然不妥;二是指不了解情況,在這時你盲目地說上兩句,恐怕會造成誤會;三是指有關他人利益的事,你的隨口一說就很可能引起軒然大波。不論在上述哪一種場合,你都應該保持沉默,如果不保持沉默的話,在場的其他人常會認為你是一個沒有素質的人。

沉默,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是聆聽。大家都知道,我們都要做善於聆聽的人。在適當的時機保持沉默,不僅可以很快了解別人說話內容的含義,也可以保證自己不會被攻擊或鄙視。就拿我們班的一位班長舉例好了,她一般很少說話,同學之中也少有能和她多說幾句的人,但她在表面上沉默不語,實際上默默地為班級貢獻了許多許多。因此,儘管她不怎么說話,但她一樣得到了同學們的尊重。

但是,沉默也不是每種場合都適用的。

首先,若一直保持沉默,自己就沒有了發言的機會。你可能聽了別人的話以後自己也有想法,但沉默的意識讓你不敢將自己的觀點或疑問表達出來,這樣你一味地聽也只能做旁觀者甚至還聽得雲裡霧裡。

第二,在一個集體裡,除了所做的事以外,我們只能通過所說的話來彼此認識和了解。既然處在一個集體,就應該多和其他人交流,以便互相了解。只有這樣,你才會獲得更多的朋友,甚至是知音。相反,如果一個勁兒保持沉默,其他人也很少會主動開口與你說話,漸漸地,你就只能是集體中一個小角落,甚至被集體排斥。我國小班上的一位女同學就是如此,導致她在班上的存在感很低,我在暑假裡翻畢業照時竟險些沒認出她來。

由此看來,在適當情況下,不應該沉默,而應該選擇參與。同樣以我們班另一位班長為例,他的最大特點就是他很熱情。無論對誰他都能夠輕鬆地進行交談,所以他在班裡的朋友極多。他並不常常沉默,但很“討喜”,也讓老師和同學喜愛。

沉默的利與弊看似是均等的,其實還得看場合和人。有些人就是淡定,有些人就是健談;有時候就不應該多說,有時候就是不能不說。總而言之,不管是沉默還是說話,都要適度。

以沉默為話題的議論文:沉默的守望者

有這樣一個人勝似我的母親,永遠保持著沉默,靜靜地守望著我。

這裡

小時候,家鄉是我的整個世界。我可以無憂無慮地玩耍在田間,讓煩惱隨汗水一同揮灑。我可以自由自在地嬉戲在溪邊,任溪水沖走一身的晦暗。我可以在翠綠蓊鬱的竹林中盪著鞦韆,從那鞦韆底下搖出我心中的歌,盪圓我心中的夢。我可以挎著菜籃,拿著小鋤頭,和同伴一起挖翠綠的野菜,享受自然的寶藏,我可以……家鄉賜予我多姿多彩的童年,在那田間湧現的是我颯爽的身姿,在那溪邊迴蕩的是我清脆的童音,在那竹林……我的家鄉在這裡,對,就在這裡。

那裡

長大了一些,因為讀書需要我不得不告別我那親愛的家鄉。那時候,我總愛站在校園的走廊上,望著遠方,我的目光聚集帶了遠處那座最高的山,不錯的那是家鄉的山。我親愛的家鄉,我不解你為何孤獨地佇立在那,你是否因為經受不住我與你的離別之痛而暗自哭泣?還是你巍峨的身軀已不屬於這些低平的山為伍?時空拆散了我們,而我只能呆呆地注視著在那裡的你。

哪裡

再長大了一些,我們漸行漸遠,這一次當我站在校園的走廊上努力尋找你的身影,一切都變了,你已不再蒼翠,這座山是你嗎?不是,它裸露的外表告訴我那不是蔥鬱的你,那座山是你嗎?不是,它狹隘的胸膛告訴我那不是寬宏的你。最遠處的山是你嗎?不是,它陰晦的氣息告訴我那不是生機勃勃的你,這條小河不是你,這方田地也不是你,那片竹林不是你;一陣狂風不是你,一絲細雨也不是你,一縷陽光更不是你。我熱切地呼喊著你的名字,然而你還是遲遲沒有出現,你到底在哪裡?

這裡

我並不是單相思,因為你似乎已經感受到我對你尋找的熱切心情。於是你刮來了那陣風,喔,它是多么熟悉呀,接著下雨了。難道這幾天連續的雨是你用來澆滅我內心的急燥與不安的嗎?你的目標似乎達成了,我的內心被徹底洗禮了,我才明白原來家鄉並不只是一個特定的方向,生活告訴我家鄉正在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默默地守護著我。當我在外歷經世俗的風吹雨打時,永遠有一個堅強的後盾在支持著我。即使她現在不在我的眼前,她在這裡,在我心中!

以沉默為話題的議論文:爺爺的沉默

我的爺爺,出生於北京一個落拓的清末貴族家庭,按照當時的說法稱為“遺少”。除了幼時穿過打補丁的滿式旗裝外,他接下來的生活從未脫離過貧寒和清苦。他沒有讀過多少書,可是他的毛筆字寫得比我好看,他古詩背得比我多。我對爺爺的身世充滿好奇,他就好像一部神秘的歷史。在我面前,爺爺是一座愚公也無能為力的高山。但是每當我嘗試去閱讀他的時候,他便不再多言。

在爺爺心裡,是什麼使他沉默?

有時我覺得爺爺像一隻斷了線的風箏:他的姓是滿族的漢譯,他的民族卻是法律認可的漢族,他沒有一件祖宗的遺物,他不會說一句家族的語言,除了身體,他與那段歷史沒有任何關係。他空蕩蕩一個人在世間無所牽連。

可是在他70多歲的時候,爺爺依然獨自去追尋他的根。祖墳上挺立著的是北京飛機場,幼年住的房子被現代化的住宅小區代替。爺爺站在過去時空的某個點上,望著陌生的一切。

他回來的時候什麼也沒有說。接著,他每天坐在柔軟的藤椅上望著徐徐退去的夕陽,這把滄桑的土黃色的藤椅和爺爺一樣被餘暉溫潤撫慰著。他只是坐在藤椅上,沉浸在另一個世界中。

爺爺最喜愛的作家是老舍。聽奶奶說,爺爺小時候窮得沒有食物以致吞下大量鴉片,幸虧被人家發現留下一命。未滿14歲便給人做了童傭,戰爭時當過衛生兵,在小報館裡當過印刷工,當然也做過祥子一樣的車夫。爺爺年輕時體弱多病又因為無法隱瞞的"旗人"身份常常失去工作。為了謀生,他後來南遷上海,在一家日本人開的工廠里做工,又領導工人絕食罷工,大多數工人熬不住幾天便偷偷充飢,惟獨我的爺爺最後被送進了醫院。

這是我所了解的爺爺,簡陋,艱難,酸楚。有時我覺得他不願重提舊事。但是至今每一次談及老舍,他便一下子收起所有的笑容,閃著淚花若有所思。爺爺的一生就好像同一個人在“茶館”里進進出出,他看著老舍為他寫下的人生,感覺一種血脈相承的親切。可是就是這樣一位在爺爺心目中愛戴又欽佩的作家最終是多么悲慘地結束了一生。在那荒誕的歲月里,隨著最後一場《四世同堂》的演出謝幕,《茶館》的宣傳海報被撕破,老舍先生魂歸太平湖,爺爺從此不再忍心閱讀老舍的書。他把那些書擱在書架的最高處,撣去薄薄的灰塵。如果翻開它們,他心裡會有怎樣一種難言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