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議論文寫作

目前我國語文教育理論界流行的寫作能力觀不能科學的解釋學生議論文寫作的能力觀,不能很好的指導議論文寫作教學。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議論文寫作,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高考作文議論文寫作篇1

驟雨初停,一道七色彩虹凌駕於天邊,我的目光被深深吸引,漸漸地、漸漸地……

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被叫在老師辦公室,一直不停地哭,很久很久。當老師再次回到辦公室時,淚珠不斷。老師很驚訝:這女孩幾乎哭了一個上午。

其實,這女孩只是因為晚到了,她心愛的椅子背一個男孩拿去了,她找到了那個椅子,卻再也拿不回來,連老師也不信她的所言。她崩潰了,無所適從。她只能用她的眼淚來洗刷自己的傷。

那條悠淡的藍紫消失了,還好,赤、橙、黃、綠、青還在。

小女孩長大了一點,她邁入了國小的門口。新的學校讓她感到新鮮,有點嚴格的課堂,她有點不適。

那天,最恐怖的數學老師在上課,剛開始,她很認真,然後,她上完體育課的姐姐來到窗前,她無視了課堂,眼睛轉向了窗外。她被老師無情地叫了起來,批評了,也不能有所埋怨。畢竟,這次真的是她自己的錯。

綠青的寬度在慢慢縮小,很小很小,看不到了,只有赤、橙、黃還懸掛於高空。

那年,這個女孩三年級了,她班裡建起了一個圖書角,每天中午都有集中看書的時間。這天,她拿到了一本神話故事,她很喜歡,卻在接近下課時,被她同桌搶去,因為這本書是她同桌的,他要把書拿回家看,她不願意。兩人起了爭執,她被老師叫過去,只是讓她在那兒幫忙翻作業,她有點莫名。也有點慶幸,但心裡對於那本神話書還是耿耿於懷。

第二天的開始,她收到同桌拿來的那本書,他已經把書看完,而現在,他同桌把書的使用權交給了她。

有一種顏色在不知不覺中消散,天邊的彩虹只剩下難以辨別的紅、橙。

她終於學會騎腳踏車。有一天,她騎車回家,恰巧遇到路上的爸爸,她兩開啟了一場追逐戰,他爸爸在前面飛奔,她也發動自己全力使踏板全速飛轉,家就在前方。然而,家門前的一個轉彎見證了一個毀滅瞬間。車速的過快加上彎道的小角度,她被重重地扔在地上。手心,臉上不堪入目。結痂了,還好,傷口不深,痂脫落以後沒有留下什麼疤痕。

眼見著之前還分得清的赤橙也變窄了。我確信,現在的空中,只剩下哪點頑強的紅色。

時光荏苒,她已經初三,每天不斷的卷子讓她疲憊,頻繁的考試,鮮紅的分數,倒退的名次。前方不知道是哪所學校在等待著她。她已經在懸崖的邊緣,一步之差,就會使她粉身碎骨。她安慰自己,鼓勵自己,給自己自信。終於,她挺過來了,她實現了自己的目標,進入她滿意的學校。

最後的一點紅色也無法逃脫,它也隱沒在了這浩瀚的空中。

虹如此短暫,十年又如何,回過頭來,它與虹又有什麼區別:同樣瞬間的存在。

她即是我,那一個十年已經逝去,那十年的映象也在慢慢消失。下一個十年,她、我一定好好珍惜,一定要好好過。我們十年為期,那時,再見。

高考作文議論文寫作篇2

在綠樹遮映的弘一法師骨塔下,時光的力量已經滲透到旁邊高聳的碑石上,“悲欣交集”四個紅色耀眼的大字在蕭瑟的松聲中屹然不動,年復一年,它又在告訴人們些什麼呢?這樣密而不宣的內心軌跡,我是沒有能力揭示它的任何光片羽,也許你也不能——但我想起來了,那年大師正在書齋中打坐,有一位女子攜友而來——那是大師出道前認識的,也許有十幾年不見面了,當滿山門的弟子都期待一次親情上演時,大師卻執意下令把她趕走,這一舉動曾經引來世人唏噓不已,只有大師自己清楚,只有那“悲欣交集”能告訴我們一些隻言片語。

人生的境界是自己的意識組成,浮華的世界仿佛越來越模糊這一點,太多的外人期望,眾目已待,太多的眾望所歸充實進我們的生命,造成了自己理想世界的空白,這樣的空白太寬太大,如棲鳥飛過汪洋,使人言語起來陷入了猶豫,在夜闌時分清醒地想像,什麼是你孩提時的憧憬和夢想,如今它們在你生命的哪個角落?

同樣存在著人的空間裡,我們不免發現古人的自我認識相當清醒。太多的文人騷客,仿佛除了寫作與習畫,其他的事顧及很少。李賀說:“我生二十不得志,一心愁謝如枯蘭。”才二十歲的人,心旌已經襤褸,像他這樣的年齡,正是旁人急於升官進仕,正是他人期望宦達的年代,而他卻不顧暇這些,當後人抽絲剝繭地打開他固守的精神世界的產物發現,悽美與驚艷——這樣令人驚訝的精神果實,惟獨沒有蒙翳。

跟隨他人的期望可以聲名顯赫,可以去爭取物質世界的充裕,這事實上已成為一種傾向,像古人那樣自娛自樂在這個精神世界日漸泯滅的社會中早已銷聲匿跡。但只是在無功利的同時,內心澄澈如水,如入無礙之境,司馬遷在他人眼裡完全是個廢人,蘇格拉底日日拖著肥大的身軀踽踽而行,貝多芬在他人看來是個聾子,但他們都超乎他人的期望成為偉人。我們不禁要反省他們對於人生的自我認識,凡是精神偉大的人都擁有一顆自我認識的心,強烈的精神意識能幫助他們摒除外界走向的干擾,在他們心中自己選擇的走向是通向精神殿堂的捷徑,不論世殊事異,他們在自己選擇的路上奮鬥拼搏,從未放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他們在他人期望的悖論中走向輝煌。

有人用一生的光陰,尋求他人期望的成功人生,商業家勞心勞神,政治家殫精竭慮,只有有心人才會追源溯流,從自己認定的精神家園中打撈成功的魚群,最終他會像漁家拉動海帶一樣,將自己成功的人生越拉越綿長,最終拉動整個大海。

閱卷老師點評:該文分別選取了兩組人物,他們面對別人過高或過低的期望,通過自我認識,有的堅守自我,有的“走向輝煌”,充分地證明了“自我認識”在人生命運中的重要性,主旨突出。全文綜合運用了記敘,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生動豐富。

高考作文議論文寫作篇3

借用本雅明提出的“小徑分岔的花園之概念,我想,讀書的過程好比在此花園中不斷探索,不斷發現,不斷自我陶醉。閱讀,是一個順藤摸瓜、遇見關聯內容的過程。唐諾先生指出,一個讀者的“下一本書”,往往是由正在讀的“這一本書”中的內容引申開去的。譬如,讀到書中提到的作家、作品,自然會有想去找來一讀的心愿,從而不斷地疊代,書就閱讀越多了。

如此讀書,書單中的待讀書目自然是按指數級增長了。而閱讀量則是按算術級增長,如此,我們似乎會離目標閱讀數量漸行漸遠,雖然指數級增長時,不少書目是重複的——譬如,可能沿著一本書的線索追到十本好書,而這十本好書中有三本提到了同一另一本好書,——這就是“小徑分岔”的意蘊所在了。對於那些心儀作品中多次提到的書籍,我們自然會更有願望加以閱讀了。

如是,在不斷地擴張閱讀量的過程中,我們不知不覺地坐擁了一座書城。

君不見,多少作家、文化學人的家中,書籍汗牛充棟。這別樣的幸福,或許只有書林中人更能體會罷。

按此讀書法讀書,有個好處——知識結構會更加縝密。

譬如,針對一個問題,選擇一本書閱讀;閱讀中難免碰到新的問題,從而尋得相關的書籍加以揣摩。如此以來,這樣的閱讀成為了一個“問題導向”的過程。君不見,中國的教育,至少是基礎教育,很少是“問題導向”的。舉個例子,美國的小學生,會有“作報告”的任務——針對某一話題,組成小組,自行尋找資料,最終以課堂演講報告的方式匯報、交流學習心得。而反觀中國的中國小教育,多數情況是教師苦口婆心地傳授知識,學生被動地、甚至昏昏欲睡地接受知識。這種模式固然有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但問題是,如此沒有“問題意識”的教學模式,如何才能回答楊振寧之問呢。

當然,休閒化的閱讀或許更加隨意,不用採用如此強烈的“問題導向閱讀模式”。但從本質上而言,問題導向閱讀模式正是“小徑分岔的花園”的一個分類。

在轉角遇見自己喜歡的書,雪夜捧讀,發現一個構造精妙的複雜世界,如同走入中國園林,該是多么浪漫的事情啊。

在黑夜中,挑燈書房,被書籍環繞的讀書人,足以抵抗整個世界的喧囂。行走在心靈的小徑上,風雨只能砥礪我的前行。

長夜漫漫,征途天涯,用一本書,對抗世間的一切喧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