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議論文寫作要點

一篇議論文說理是否有力度,能否吸引讀者的眼球,與它所選的材料有很大的關係。材料選得好,說理就有足夠的依託;材料運用得好,論證就有可靠的保證。那么,作為議論類的文章來說,要用好用足選材,就必須以“高雅、凝練”為原則和出發點,牢牢把握議論類文章的特點,不僅要讓所選之材平近、小巧,還要讓所選之材經典、新穎。當然,這其中脫離不了對材料的巧借。只有這樣,高考考場所產生的議論文就有可能奔向一類作文

一、選取事實論據的原則

論據分為兩大類:理論論據和事實論據。理論論據多是引用經典性的著作和權威性的言論,它們都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真理,它們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能夠增加論點的廣度和深度,使讀者對作者的觀點理解得更深刻。但是,一般的議論文,用得最多的還是事實論據,因為事實勝於雄辯,一般說來,事實論據比理論論據更有說服力。議論文論據的運用要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一)明確的目的性。

論據是論證論點的根據,是作者建立論點的理由,是為論點服務的,因此它必須與論點保持一致,如果不一致,或者偏離了論點,不但沒有說服力,反而會成為文章的累贅。可見,無論是事實論據,還是道理論據,都應該能夠充分證明論點。如果達不到這個目的,你的事實論據再典型,你的理論論據再精闢,也是沒有價值的。

對於內涵豐富的材料,運用時要仔細斟酌。即使是同一個事件,其成因也是多方面的,如果把握不好其中諸多因素的細微差異,就會打“擦邊球”,造成論據與論點的脫節。

(二)事實的確鑿性

事實論據要讓人相信,其材料必須準確真實,切忌張冠李戴甚至胡編亂造。不少同學因為材料記憶不準確,又懶得再去核實,就憑著記憶作文,結果把愛迪生髮明電燈的事安到了愛因斯坦身上,把居里夫人淡泊名利拿給孩子玩的獎章說成是金表;甚至還有同學說唐太宗勤於政事,多次派鄭和下西洋。這些沒有事實根據可言的論據,別人一眼就會看出破綻。自然,文章論證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可見,論據真實可靠,論點才能令人信服;論據靠不往,論點就成了空中樓閣。

(三)選擇的典型性

事實論據包括各方面的事例、史實以及統計數據等,只有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論據才能有說服力。切忌以偏概全,顧此失彼,只選取身邊瑣事作為論據,如論述“近墨者黑”這個觀點時,用“我鄰友某某鋃鐺入獄……”這樣的事例,往往令人難以置信,缺乏說服力,論辯性不強。

看來,論據典型,能收到以少服多的效果。論據不典型,就不能說明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就沒有說服力。生活中的偶然性的個別的事例,是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義的,也就不能做為論據,否則就會導致論點的謬誤。只要平時留心觀察,在我們的身邊,有許許多多的典型的材料可以作為論據。

(四)運用的精練性

論據運用不在多,而在於精,在於能說明問題,寫議論文占用材料要多多益善,而選用材料要沙裡淘金,精益求精。當然有時僅用一個事例來證明論點會顯得單薄,力量不夠,這時就應通過幾個事例來充實內容。

敘述事實論據時,要簡明扼要,要突出重點和精華,要注意取捨。有時只要把能證明觀點的那個部分、側面說明就行了。它應該只是敘述而不是描寫,是擇要交代梗概,捨棄其中的細節,捨棄其他與論點無關的部分,敘述只是為議論而服務的,一定要注意高度概括,只要能證明論點就行,對於初學寫作議論文的同學來說,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五)材料的新穎性

不少學生的議論文寫作離不開一些陳舊的事例,像一寫失敗與成功的關係,似乎就離不開愛迪生髮明燈泡,一寫逆境成才就非寫張海迪不可,這些老掉牙的事例,這些英雄人物固然不錯,但用得太多太俗,就會影響文意的表達,“父親用了兒子用,老師用了學生用”,文章當然也就沒了新鮮感,少了吸引力。

詩文貴在創新,論據的新包含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所引用的材料是新的,如新事例、新人物,新思想、新理論、新觀念等。一般情況下,使用事實論據要有時代特色,要有新鮮感,要在“新”字上下功夫。有時,我們找不到新的材料,當然也可以運用一些舊的材料,但是在運用的過程中要力求捨棄大家都用的角度,讓人感到材料雖然是熟悉的,但你這樣運用這樣處理仍讓人眼睛一亮,怦然心動,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選取事實論據的方法

(一)就地取材 現身說法

你在沙漠中行走,如果見到天邊美麗絕倫的海市的海市蜃樓,而駐足流連,想擁入於懷,倒不如就腳下的沙礫尋找令人眩目的彩石。同樣,在作文選材中,貼近生活,尋找切實可行的材料就是最實惠最捷徑的方法之一。俗語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面對豐富多彩的生活,變化萬千的社會,我們更多的是講究實用、實惠。好高騖遠,只是作為我們的追求而不能作為我們的手段。所以,平近、平易應為我們的選材的首選。

平近了,就容易讓自己接受;自己接受了,就容易生髮好的深的感慨來;有了好的深的感觸,就容易感動、薰陶周圍的人,自然也就容易打動閱卷老師。考場作文尤其在選材時,要避開自己陌生的材料,選取自己熟悉的材料,親耳所聞的也好,親眼所見的也罷;親身經歷的也好,瞭然於心的也罷;總之,必須是自己應有深切感悟的感動自己才能感動他人;深刻自己才能深刻他人;而深刻自己了,也就容易產生不一般的觀點和感慨來。只有這樣,才能得心應手,深化議論的根基。如果不懂裝懂糊弄讀者,沒有積累而“匆匆上馬”,欲“以已昏昏,使人昭昭”,那不僅是費力不討好,而且會使人掉如泥淖之中,甚至如果出現錯誤,則更是畫虎類犬弄巧成拙,在高考的作文當中,這種情況還是占相當一部分比重的。

要平近,就要做到平凡。平凡出真奇,則會更令人銘刻於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史鐵生寫的感人之作《秋天的懷念》,主要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照顧雙腿癱瘓的兒了,鼓勵兒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感人故事,歌頌了偉大而無私母愛。而這故事就是作者的親身經歷。它是平凡的,但平凡的同時,卻透出一股汨汨流淌的親切之情,如泣如訴,動人心弦。而對於議論文,做到了平凡,也就容易具有普遍性,說理就不容易露馬腳,從而增強說服力。要平近,就要做到貼近生活。與生活相近了,就容易受到生活的薰陶;生活之水給予人的是不動聲色的浸潤,容易打動人,更容易深刻人。

(二)大材小用 小材見大

對於一些同學來說,他們認為所謂議論文就是選用一些國家大事、世界焦點熱點,否則是不具備強大的說服力的。如果素材選擇的是一些大話題一些嚴肅的話題,那么議論性的文章確實容易深刻化,能夠產生轟動效應。但,正因為它大,所以也包含很多的角度,如果面面俱到,則容易成為敗筆。如美國打伊拉克一事,是很多角度可以闡述的,如果不加以細小化,那么只會失去大題材的作用。因此,只有從大話題的材料中,找準一個自己最熟悉的突破口,將材料細化,也就是所謂的“大材小用”。

大題材,大話題,確實能吸引人們的眼光,但生活中的一次歷練、一番拼搏、一點收穫、一種體驗甚至不經意的一次攙扶、一次回頭一笑……就是這些點點滴滴,如果經過我們的剪輯加工、精心組合,它們就會變得鮮明而豐厚、靈動而美麗,泛出生命的光彩來,因而顯得異常精緻。對於議論文來說,我們要緊緊抓住身邊這些不經意的小事,用不同尋常的眼光,著力挖掘它們內在的閃光點,點明事情的積極意義,做到小中見大,也不失為一種可喜的處理方法。每年的感動中國人物,其中就有一些是在自己的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的“小人物”,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一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當他們所擁有的確是一顆至高無上的心。挖掘他們的內心世界,不也是力大無窮的“大材料”么?

另外,作文,尤其是議論性的文章,不純粹是枯燥的議論,很多在字裡行間,融會了的作者一顆跳動的心,具有極大的人情味,將讀者和作者很好的結合起來了。其實,高考議論性作文十分注重一字一情,因為這類作文最能打動閱卷老師的心,從而產生共鳴,作文的高分也就接踵而來了。議論性的作文要做到一字一情,就必須在選材上打“小”的主意,作“巧”的文章,要時時關注身邊人身邊事,要牢牢抓住小人小事,要細細顫會小人小事的閃光點,要深深挖掘小人小事的精神實質。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越過高考作文這道坎。

(三)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詩經》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引申的意思是說,學習別人的長處,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詩經》亦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縱然是無瑕美玉,也需要切磋琢磨。作文更是如此,它需要藉助其他材料的閃光點,合理切磋,為我所用。而這切磋的過程就是打磨拋光的過程,就是將作文材料精雕細琢的過程。

對於用別人文章中的材料,我們不能原文搬上考卷,那往往會給人以抄襲之嫌。如果對其中自己熟悉的幾個故事進行精選,然後將其巧妙地組合在一起表達某種新的思想,達到一種“可以攻玉”的境地,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移花接木,巧換粱柱”。在植物栽培中有一種名詞叫“嫁接”,如奈李就是桃樹與李樹的嫁接;“紅富士”就是國光蘋果與元帥蘋果的嫁接。它們通過嫁接,可以產生新品種或改善老品種。這種方法運用到作文上,則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可以使原來蘊涵的思想,得到新的發揮;也可以使淺層的含義得到深刻化。但是,這裡必須要注意到,原材料應當具有可塑性。可以說,在其他的材料里融入新思想,是一種巧妙的借鑑,也是一種創新,而不是抄襲。

要做到巧借,還可以巧妙地變換角度。將寫作中心對象“他”與“我”對換其客觀存在的位置,改變原主人公“他”的身份、地位,並將“我”與“他”的身份、地位互換,讓“我”經歷“他”經歷的事,以“我”的親歷親感來演繹故事,來表現“他”的思想情感。這,我們常說“移形換位,避俗出新”。做到這點,就可以避免題材和立意的雷同,而不給人以厭倦之感,是選材新鮮的需要,是主題新穎的需要,是作文高分的需要。

對於議論性作文,同一種素材,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或者說進行新含義的挖掘,達到人說不不言,說人之未說,達到借別人的殼,用自己的魂的境地。

(四)去粗取精 以一當十

真正的優秀作文,不是在文章堆砌材料,而是根據立意對所用的材料精挑細選,其材料是相當精當的。因為經典的材料更有代表性,更有說服力,更有表現力,更有感染力,更有震撼力,能以一當十,以少勝多。

當然,引經據典,用說服力強的名人軼事,肯定能夠說人於天下。如引用名言佳句論證觀點,就能增強論證的科學性、準確度、可信度和說服力。在講誠信時,可以引“失信不立”(《左傳》)、“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得黃金百千,不如得季布一諾”(《史記》)、“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就沒有生命了”(大仲馬)等名人名言佳句,這些論據,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質,所以有很強的說服力,用時也給作文“立意”提供了思想觀點,增強了文章的厚重感。

是不是非得要反映重大歷史意義、有深遠影響、有頭有臉的事情或人物,才能夠算經典的材料呢?不盡然。只要你有慧眼識珠的見識,選材就會在你的眼底典型起來。只要你,永恆地追求真善美,選擇的材料給讀者以真善美的薰陶,讀了使人忘俗,讓人有嚼頭,使人情感得到陶冶,給人一種美不勝收的感覺,你的文章就是格調高雅的文章,你的選材同樣是經典的材料。對於記敘類的文章來說,材料能夠反映細膩的真情實感,能夠凸現深刻的主題思想,使文章成為高雅之文,該材料就是經典的;而對於說理性的文章來說,材料能夠使文章理正辭嚴,意高文美,就是經典的。魯迅先生的《未有天才之前》寫道:

天才並不是自生自長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產生,長育出來的,所以沒有這種民眾,就沒有天才。有一回拿破崙過Alps山,說:“我比Alps山還要高!”這何等英偉,然而不要忘記他後面跟著許多兵;倘沒有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敵人捉住或者趕回,他的舉動,言語,都離了英雄的界線,要歸入瘋子一類了。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產生之前,應該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譬如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崙非有好兵不可一樣。

80年前,中國就在渴望出現一批天才,希望他們能給國家給民眾帶來美好的未來。可到了今天,我們還在不斷地呼籲天才的出現。那么,用什麼來證明觀點呢?魯迅選舉了兩個事例:一個是拿破崙說,他比Alps山還要高;另一個是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如果說拿破崙的事例算是經典之事,那另一個則是通俗之事。前一個靠提取精華,而後一個則是一看就知道。但將兩個放在一起來比較,則有力證明了“天才須要生長的土壤”這個論點。所以,魯迅說:天才的匱乏是因為土壤不合適。天才成長的土壤,就是我們大眾。大家盼望天才的出現,先需要自己把土壤做好。“天才大半是天賦的;獨有這培養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還切近;否則,縱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為沒有泥土,不能發達,要像一碟子綠豆芽。”我們做不了天才,我們就踏踏實實做土壤吧。從身邊做起,不要怨天尤人。能幹什麼就乾點什麼。有了我們這樣的民眾,天才會產生的。

(五)關注時事 唯新是用

文貴有新。文章的創新是作文永遠追求的目標:“文章最忌隨人後”,蘇東坡如是說;“文章最忌百家衣”,陸游也道出文章應該創新的衷言。所謂創新,就是有鮮明的獨特個性,在要求的範圍內,充分發揮自己的獨到見解、認識,運用富有特色的表達形式,不落俗套,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要創新,一是在內容上有開拓,突破舊的,超越傳統的;二是在形式上與眾不同。

有道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文確實需要材料來構建,文章的好壞與材料質量的高低有著密切的關係。從近幾年的高考滿分作文來看,他們大都能根據表達主題的需要,精心選取一些新穎典型、積極向上、具有時代氣息和真情實感的材料,體現了他們在選材方面的獨具匠心和豐富的生活積累。材料新,能夠吸引讀者的眼球,讀到別具一格的內容;材料新,更能得出新的觀點、新的聯想。言別人之未言,說別人之未說,其實就是對選材新穎的具體要求。無論是新鮮材料,還是“舊瓶裝新酒”。總之,只要是能產生新的面貌,具備內容的現實感,增強文章的衝擊力,而不是“似曾相識燕歸來”,就應該大膽地拿來,唯新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