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存的矛盾之籠—夏目漱石《心》讀後感

永存的矛盾之籠—夏目漱石《心》讀後感

稀里糊塗的看完了這本書,只能說我的閱讀能力實在有點差,也或許是文學名著的語言本來就比較屈折婉轉、含混不清。

正如題目那樣,文章大部分是由內心獨白組成的,大概的內容是三部分。第一部分說講“我”與先生的相遇,這段讀起來如同旅遊,漫步在文字之中,仿佛身臨其境;第二部分說“我”因為父親病重回到家中的所見,著重於家庭;第三部分全篇是先生臨死前送來的一封長信,把自己內心中的痛苦煎熬和盤托出,著重於先生的“心”。文章的翻譯雅致精到,讀來沒有西方文學的晦澀難懂,讀著讀著漸漸代入到角色之中,一邊游賞一邊忘卻。

無疑在前兩部分的交代之後,先生和他的長信成了“心”的重點。與“我”這個大學生的相處之中建立了友伴式的信任,把我成為了“心”的傾訴對象。

先生昔日求學期間借宿於一對母女家中,男人是一位軍官卻早早亡故留下了孤女寡母。慢慢在交往中先生對女兒產生了好感,夫人性格開明直率,也不很反對。

後來先生的好友k因為與家中的矛盾被迫離家,內心陷入封閉生活陷入困頓。先生出於一片好心將k接入了自己租住的家中,並且希望夫人和女兒多多和k交流從而幫他走出難關,在女性柔情的溫暖之下,k慢慢從陰影中走了出來,回歸於自己倔強耿直的本性。

然而偶然的機會中,敏感的先生髮現k和女兒的關係開始親近起來,先生心中的懷疑和嫉妒潛滋暗長,醋意濃濃。他慢慢試探著k對於女兒的感情究竟是怎樣的,難以想像這平靜生活之下心底的波瀾竟是如此。終於一天,k向先生坦白了自己對於女兒的愛意,而可憐的k卻並不知曉先生也對女兒也有著深深的愛。

為了自己心愛的女兒不被失去,先生找尋著一切報復k的機會。趁著一次k不在家中,先生搶先一步,向夫人表達了讓女兒嫁給我的熱切心情,夫人慨然應允。得手的先生愧對k,不敢將這些告訴自己的兄弟,一再拖延。然而一切最終還是無法隱瞞,在一個無盡的失落之夜k割斷頸動脈自殺了。

之後先生成功娶到了夫人的女兒,可是心中對於好友卻留下了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結婚之後他一直活在這座沉重的大山之下無法喘息,妻子只能很無奈的默默接受先生的冷淡。先生想起明治天皇的去世和乃木大將自殺的故事,發現苟活下去已經失去意義,經過這么多年心死而身存的生活,自己應該到了結束生命的時刻了。於是十多天時間給“我”寫完這封自傳式的長信之後,為了不給心愛的妻子的心中留下任何鮮血的陰影和污點,逃出家中去向一個不知名的地方自殺了。

“心”究竟是什麼,小說給我們的感覺是:一個讓自己永存與矛盾之中的牢籠,難以開解。當我們直面這幾個人物之後發現,真實的人心真的非常脆弱,但你又不得不相信因為事實確是這樣。家庭困難父親病重,叔父背叛本家驅逐,孤女寡母孤寂淒涼,三個本不相干的命運軌跡因此而交織一起,因為愛情的涌動而走向高潮,又隨著長信的結束而曲終人散,日本民族的“心”在其中表現的淋漓盡致,這種難以言說的意識層面,只能是親自一次次讀過之後才能慢慢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