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自傳讀後感

通過這些資料了解到的都是別人眼中的周恩來,單位人從平凡到偉大的心路歷程是怎樣的,別人是無法評述的,只有他自己才有資格述說。

我們非常幸運,周恩來在年輕時有寫日記的習慣,加上他的一些書信,能使我們現在的人有機會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從另一個角度去了解周恩來。我之前也會寫些日記或者稱之為感想的東西,但卻沒有養成習慣。如果沒有當時的一些文字,再回首以前的自己,印象是模糊的。這對自己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大損失,所以記下自己成長的感悟是非常有益的。如果將來能被後人閱讀,這當然再好不過,即使不能,當自己年邁之時,看看這些自己當年寫下的東西,我想也會使自己這一生少了一件憾事吧!

周恩來在19歲留學日本時,也是充滿了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未來,不知自己應該向何處努力。迷茫是青年人普遍存在的特徵。即使如此,我們也不能心安理得地虛度自己的青春歲月。我們應該積極地去尋找人生的方向,儘早確立自己的人生信仰,是自己儘快地跳出迷茫的沼澤。但凡有偉大成就的人,都是在青年時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信仰,並用一生去實踐這一信仰的人。周恩來在從日本留學回國之後的幾年時間裡找到了自己的信仰------用共產主義來拯救苦難的中國。他用自己的一生去實踐了他的信仰,終成一代偉人。

我現在正處在這一生人生階段,和青年的周恩來一樣正在苦苦地尋找自己的人生信仰。希望我也能像周恩來一樣儘快地找到自己的信仰。

在江蘇省淮安市的周恩來故居內,懸掛著一幅題詞,上面寫著四個大字:”全黨楷模”.這是當年的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耀邦,1984年10月29日到此瞻仰時寫的.詩人臧克家寫過一首詩”你會覺得心的太陽到處向你照耀,當你以自己的心溫暖別人.”他認為周恩來就是這樣一個人,周恩來”為革命,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很少想到自己,處處關心別人,體貼入微,感人動人.”這樣的認識和感受,並不只是個別人的,也不只限於中國人.美國記者白修德1939年在抗日戰爭中的重慶與周恩來相識,兩人最後一次見面是1972年,在30多年他同周恩來的交往中,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在我心目中,他是一個完人.”

周恩來是一代楷模,首先在於他全心全意地,無私地為國家為人民奉獻了自己的一生,正如有的人說:”周總理的英名同我們民族的命運緊緊相系,他的一生為著民族的興旺,鞠躬盡瘁,英勇鬥爭,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每一個勝利,都侵透著他的血和勞苦,在建設和發展戰無不克的人民解放軍隊,在創建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在鞏固和發展戰無不勝的人民軍隊,在創建社會主義戰線等方面,建立了不朽的功績.在國際事務中,總理以博大的胸懷加強我國人民同世界人民的團結,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團結起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他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這樣一位無私無畏的革命家,一位偉大的創業者,將永遠為人民崇敬.”周恩來誕生於中國瀕危,民族掙扎於滅亡線上的憂患中,成長於救國救民的鬥爭中。

周恩來的一生,在新中國建立前可以說是為立國而奮鬥,無論是建黨時期和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以及解放戰爭時期,他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新中國成立以後,他一全部心力為建國而奮鬥.17年後,”文化大革命”開始,國家進入大動亂的年代,他竭盡全部心力進行保國,使我國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而終於沒有崩潰,政治上歷經艱險而終於轉危為安,保過期間也偶建國,建國時期也有保國.終於周恩來把貧窮破舊的\中國已經變成初步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