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走向生本讀後感

教育面對的是人,人是地球上物質發展和有機進化最重大的成果。人的出現標誌著物質運動的社會形式的產生。只有人才具有認識自己、認識和改造周圍世界的能力。因此,人才是教育過程中的主人和主力。教育是改造人的活動,教育的對象是人,在改造人的過程中,對人的尊重是理所應當的。教育又區別於其它職業,它改造的不是人的外部形象,而是內在潛質。

生本教育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它是“因材施教”的再次延展,把尊重個性,講求方法放在了更重要的地位。這是教育工作者對教育本意的再次探究和思考。

……

我對“生本教育”聽來已久,但真正的體味和領悟“生本教育”的精華所在並得到受益的還是在近期悉心拜讀了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郭思樂教授的教育專著《教育走向生本》之後。郭教授及其課題組成員經過近十年的實驗而總結出來的“一切為了兒童,高度重視兒童,全面依靠兒童”的教育理論,令我耳目一新,其觀點新穎,見解獨到,內涵豐富,立足學生,放眼發展,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和實用價值,是新課改背景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理論基礎和思想源泉,是一本對各個學段、各種教育方式都具有適應性的“有突破性的教育專著。”

“生本教育”從根本上鮮明地解剖了當前我們所從事的教學模式,大膽提出了解放老師、解放學生、解放教育的思想,倡導旨在張揚學生天性,依靠學生內部自然發展學生的學習的新型的教育教學新模式,讓學生寓學于樂,寓學於自然天性的釋放,以實現“人的完滿發展”。下面就我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一些想法談談幾點體會:

一、“生本教育” 是否適應高中生物教學

“生本教育”是郭思樂教授通過對傳統教育模式的深刻思考和研究實驗總結出來的,與“師本教育”相對的一種教育方法,是對“師本教育”全方位、多方面的改革,強調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而作為基礎教育課程重要組成部分的高中生物學科來說,理所當然的也同樣適應於“生本教育”。生物科學作為自然科學中發展最為迅速的學科之一,“是涉及農、林、牧、副、漁、醫藥衛生、環境保護及其他有關套用科學的基礎”,對社會、經濟、和人類生活有著巨大影響,新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的課程理念就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個性發展,同時倡導探究性學習。提出了教師的教學過程中要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並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要通過合理有效的教學模式,積極開展符合教學內容學習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找到適於自身特點、富有個性發展前景、利於全面發展的學習途徑,通過積極、主動的個體學習和合作學習,實現知識、技能、情感與價值觀的內化與構建。而高中生物學科知識體系靈活性和前瞻性則更需要注重“生本”,所以,高中生物的教學更應該走在“生本教育”的前列。

二、關於教師角色的轉變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於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的引導。”我覺得其中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就是“兒童的天性”。是學生內部自然的外在表現。蘇霍姆林斯基的話深刻地揭示了“生本教育”的根本所在,那就是:學生的天性要依靠教師的成功發掘、積極引導,通過“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張揚其天性,完美其人生。這就要求教師要積極轉變角色,變“傳授者”為“引導者”,把教師的所有活動變成學生“天性學習”的輔導力量,不做“執鞭”的“耕民”,成為真正的“生命的牧者”。教師要痛下決心,從根本上走出舊的教學模式,用“生本”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教學過程為學生打造天性張揚的平台,既革新更要革心,做課程改革的建設者、發掘者、操作者。不要“換湯不換藥”,“穿新鞋走老路”。只有從根本上轉變了角色,才能實現教師的解放,學生的解放,教育的解放,才能體驗到“陣痛後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