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的戰略讀後感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博弈論只是套用數學的一個分支, 還 未形成獨立的一門學科。而托馬斯.謝林的出現,特別是其著作 《衝突的戰略》 一書從不同的角度對博弈論理論與實踐進行了全 新闡釋和發展,其中在核裁軍、國家戰略政策層面有廣泛套用。 書中發展出來的最重要的思想即是關於可信承諾在衝突或談判 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這一思想最早起源於 1956 年謝林發表在 《美 國經濟評論》上的一篇論文《論談判》 ,其基本內涵是:在談判 和衝突的場合,如果博弈一方能夠以可信和可觀察的方式限制自 己的某些選擇自由反而會增強其談判地位,而賦予一方更多的相 機決策權則可能傷害該參與人的利益。 謝林在書中也舉例說明可 信承諾在衝突中的作用。

比如,戰爭中持續對抗的雙方,相對弱 小的一方為了向另一方表明自己抗爭到底的決心, 往往會通過將 己方後撤的橋樑炸毀來向對方表明抵抗到底的決心, 通過斷己方 退路的可信承諾方式來威懾並達到遏制對方進攻的目的。 這讓我 們聯想到項羽過江“破釜沉舟”的故事,斷了自己軍隊的退路, 讓兵士們明白只有死戰勝敵才有活路,最終楚軍以少勝多、大獲 全勝。 謝林的《衝突的戰略》一書全文分為四個部分,每個部分自 成一體,而每個部分之間又有相互交叉的內在邏輯關係。

比如, 首先第一部分對戰略理論中的談判、 談判機制以及結構特點進行 了解讀和鋪墊, 之後第二部分通過趨向互動決策理論以及博弈論 在戰略行為中的決策套用來對博弈論進行重新定位, 最後再從博 弈的角度對戰略行為套用的方式和方法進行系統的闡述。 由於謝 林曾供職於政府部門,因此,在此書中涉及到的博弈論具體事例 多為國際衝突、戰爭威脅以及核軍控等問題。 我們發現書中謝林更多的關注是在非合作博弈過程中如何 化解衝突、實現和解、並實現雙贏。由此可見,謝林將傳統博弈 中的“非贏即輸、非輸即贏”的零和博弈狀態在理論和現實套用 上提升了一個層次。比如,謝林在第三章中談到若要將戰爭控制 在有限戰爭狀態,或者有限競爭、司法管轄權問題, “非零和博 弈” 中的默式談判具有的原則為實現共同利益來協調彼此行為的 一些重要作用。

並由此得出結論:1、無論是默式談判結果還是 通過不公平或艱難談判取得的結果, 都需要比其他淘汰結果具有 質的優越性,而不僅僅是程度的問題。2、如果非要在溝通匱乏 的條件下實現結果,談判雙方應該具有足夠的寬容心,允許現實 條件影響談判結果。 謝林為了進一步闡述非合作博弈過程中“非零和博弈”的過 程和價值,對“零和博弈”也有自己的闡述和界定。

傳統博弈理 論通常將“零和博弈”研究證實了的方法和概念套用於“非零和 博弈”中。然而,謝林通過把“零和博弈”看做是一個具有有限 性的場景,而非一個分切點來拓展博弈理論的範疇空間。並且認 為“零和博弈”的理論中:建議與干預、威脅與允諾都無法產生 積極的結果,其中主要的原因在於它們都主張,博弈雙方之間的 關係要么完全友好,要么極端不平衡。這就可能導致不利一方采 取最小最大戰略破壞這種不平衡關係。 這一闡述讓我們清晰認識 到了“零和博弈”在解決衝突過程中的局限性,在全球化發展更 加深入、各方利益相互交叉和融合的當今世界,更加凸顯了“非 零和博弈”的價值和研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