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傳讀後感1000字_讀李鴻章傳有感1000字範文

李鴻章是個複雜的人物,在讀完《李鴻章傳》之後你會對他又怎樣的評價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李鴻章傳讀後感1000字,供大家參考。

李鴻章傳讀後感1000字篇1

李鴻章在近代史上是一個爭議很大的人物,所謂今中國俗論家,往往以平發平捻為李鴻章功,以數次議和為李鴻章罪。李鴻章早年師從曾國藩,平太平天國中,始嶄露其軍事天賦,及至平捻軍,已經接替了曾國藩的地位,實為漢臣第一代表。而後致力于洋務,盡力數十載,建立了近代的工業和軍事體系,而甲午一戰,其苦心經營海路諸軍毀於一旦,即是宣告了洋務的失敗,從此而來的是中國地位的徹底淪落。之後李鴻章以年過七旬之身體,奔走於各列強之間,盡力維持,而為世人所詬病最多的,也是在這最後的七年。

梁啓超從李鴻章未達以前即其時的中國之形勢,兵家之李鴻章,洋務時代之李鴻章,中日戰爭時代之李鴻章,外交家之李鴻章要等幾個主要階段和方面對李鴻章進行解讀。每一事提及成敗,必以李鴻章當時所處的實境,分析他的行為決策,而不以簡單成敗論,力求客觀公正,不無理智與智慧。及至甲午戰敗,是為李鴻章個人名譽之轉折點:當中日戰事之際,李鴻章以一身為萬矢之的,幾身無完膚,人皆欲殺。而梁啓超頗有英雄相惜之情:彼蒼者天,此前所以寵此人著何以如是其憂,後之所以厄此人者何以如是其酷耶?吾泚筆至此,不禁費書而嘆也。悲戚之情,由是可知。

梁啓超寫李鴻章,可謂實至名歸。寫史即寫人,寫人即寫心。梁啓超和李鴻章所處時代相距不過幾年,甲午戰爭敗,則維新變法興。梁啓超和李鴻章同為救國於水火奔走,國勢之衰微,實為共見。然梁啓超惜李鴻章之視野狹窄,只知西人所謂堅船利炮,而不知政治人心。“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梁啓超吸取李鴻章的教訓,從變法入手,尋求救國之路。梁啓超寫李鴻章,也是寫出了自己變法的勇氣與決心。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梁啓超本人也是毀譽極多,支持過變法,也與孫中山有接觸,支持過袁世凱,又鼓勵學生蔡鍔反對袁世凱,又一手促成五四運動。詬病者認為梁啓超善變立場不堅定,投機。而我認為梁啓超變得背後,只是在不斷尋求救國的方法,他的每一次選擇,都是真切而認真的。

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是一句驚醒,讓我們不要盲目以成敗論是非功過,也讓我們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勇氣和判斷。

李鴻章傳讀後感1000字篇2

縱觀李鴻章一生,可圈可點處眾多,但是在皇權體制下,沒有實現其抱負,這是民族和個人的悲哀.

李鴻章在列強眼中享有盛譽.1896年李鴻章訪美時一位美國記者這樣描述:他面龐慈祥,雙眼明亮,閃爍睿智,包含幽默.他從不向人提要求,但總能獲得滿足.他很輕鬆地與人交談,不會使人緊張……對婦女禮貌,喜愛兒童.

但李鴻章也不會放棄任何一個為在美華人移民爭取權利的機會,在訪美結束後,他有意避開了美國西部,而選擇了加拿大作為他回國的路線,引起了美國記者的注意,就此事對他採訪.李鴻章藉機請求美國媒體幫助中國移民:“我期望美國的新聞界能助中國移民一臂之力.你們因你們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們的排華法案對華人來說是自由的嗎?……我相信美國報界能助華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華法案.”

李鴻章為了廢除強加在中國人頭上的鴉片貿易還做了許多努力,為此在1894年8月27日會見了世界禁菸聯盟執行秘書英國人約瑟弗.G.亞歷山大————後鴉片貿易為英國國會議案所禁止.

李鴻章也得到同時代優秀人物的認可,比如(在義和團之亂時)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出面與諸大臣商議對策.北京不保,萬一太后與皇帝在戰亂中罹難,中央政權面臨崩潰,國家將陷入徹底無序的混亂.為免出現這種情況,群臣合議,到時就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以主持大局.

李鴻章重視西方科學,派出中國第一批留學生赴美學習現代科技知識.這批留學生曾經考入耶魯等名校,詹天佑就是這批留學生的代表.此外,中國的電報業也是由這批學生開拓的.李鴻章積極學習新鮮事物,一次問一個留洋生什麼是“拋物線”,小伙子解釋了半天,李仍一頭霧水.小伙子急了:“撒尿就是拋物線!”李恍然大悟.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時間極力否定“帝國主義”曾經在中國存在的美國哈佛漢學家費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總算是良心發現,說了些公道話:“列強未能‘分裂中國’的部分原因是由於中國善於巧妙地利用一個國家來牽制另一個國家 .”而且這個避免八國聯軍肢解中國的人物就是李鴻章.

李鴻章應該對甲午戰爭的失敗負責,因為工業化的日本和農業化的中國作戰,勝負在戰爭前已經決定了.李鴻章是晚清最傑出的外交家,他的後半生致力於中國的外交事業,在當時那種國際大環境下他已經盡到一個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李鴻章生逢大清國最黑暗、最動盪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場”無不是在國家存亡危急之時,大清國要他承擔的無不是“人情所最難堪”之事.因此,國人在對他咒罵痛斥之時,確實“不可不深自反也”,確實不可“放棄國民之責任”.

李鴻章傳讀後感1000字篇3

有人說:寫史即寫人,寫人即寫心。

從這個角度回首過去,使人打了一個寒顫。縱有光輝的人性與溫暖的正義,更多的卻滿目蕭然。活在世上之士,有遠大的志向與臻於完美的節操,卻無奈地被時代帶來的一切束縛,有無上的榮耀,更有言不盡的苦楚、血淚,都籠罩著悲壯的色彩。但這層蒙灰的紗,卻依舊吸引著人們的眼球。

為什麼?明知道無法改變什麼依舊奮不顧身?明知道結局依舊不放棄?明知道會如此淒涼仍不低頭?世上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知道了結局,無法回頭,卻還必須走在一條注定失敗的路上。顏文忠知道李希烈不會放過自己,卻沒有回頭;于謙知道自己擁立景泰之後會遭遇清算,卻至死不渝;張文忠想到過自己死後萬曆的冷酷,卻依舊變法;林文忠臨走之前考慮過銷煙之後君王的無情,卻正氣向前。是的,這是背後的信仰與理念告訴他們,催使他們,卻不曾想這竟可使他們如此執著。

想知道這股力量究竟可以多么強大,一直在尋找著答案。

視角停留在了《李鴻章傳》之上,因為此書特殊的作者、主人公。兩人只有在政治方面有過交集,但他們都在一條路上失敗了,黯然離場,因此更能明白對方煎熬的感覺、艱難的處境。讓我尤為敬佩的是梁公的眼界,對於世界各狀之駕輕就熟,是近代以來國人中罕有的世界觀,更為完整的史學體系,成就了當代人寫當代史之不朽,近代人看世界之不朽。但縱然有梁公妙筆,此書能夠如此深入人心的原因,還是在於著筆李鴻章,那是中國人難以抹去的家國情節。

李鴻章是個複雜的人物,是他曾帶來了富國強兵的希望,而也是他的背影,讓中國近代陷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但因此可確定“李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對於任何人,只有給他一個更為精準的定位,才更清晰地明白他的所作所為。梁公說他是“適成為我國十九世紀以前之英雄而已矣”,確如其言,作為一生在中華傳統薰陶下成長的人,往往於舊時代難以完全破格,願意接受外來的文化,卻源於自身的束縛,顯得不徹底。在他的身上集中著近代中國難以取捨的選擇。

李鴻章傳讀後感1000字篇4

我讀了《李鴻章傳》頗有感觸,不禁讚嘆梁啓超國學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他客觀而公允的評價以及中西對照的寫法,使讀者在了解李鴻章生平的同時,也使人對當時國民性和國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開始並未直接給李鴻章蓋棺定論,而是要讀者樹立這樣一個觀念,那就是“其為非常之奸雄與為非常之豪傑姑勿論,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尋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燭照而雌黃之者也。”我個人覺得這個是很有道理的,我們評價一個人並不能單純的說他是好或者壞,而是應該站在他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所處的位置去看待這個人。以前在我對李有粗略認識的時候覺得他實在是賣國-賊一個,然而看了此書之後覺得李的內心是愛國的,其愛國主義精神在當時沒幾個人可以超越。雖然也知道李也有過錯,但是李確實是可稱為一代豪傑人物。

一開始李投奔於曾國藩門下,在圍剿”義和團”戰鬥中其軍事才能嶄露頭角,用兵謀定後動,料敵如神,還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軍和常勝軍,且其品德氣量也為人所道,故作者評論說:“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為文也,詔會剿而不欲分人功於垂成,及事定而不懷嫉妒於薦主,其德量有過人者焉。名下無虛,非苟焉已耳。”後來又寫李興辦洋務,實乃為了救國圖存而已。他所辦的洋務,主要在軍事和商務兩方面。然最主要的還是軍事,他創立北洋水師艦隊,成為中國水軍的主力。作者也說中日甲午戰爭之後代表中國簽訂了《馬關條約》就是李“兵事上之聲譽終,而外交上之困難起。”從此李的外交生涯開始,然而這也是他人生的失敗之處。後人多因此事而罵李之賣國,“李鴻章之外交術,在中國誠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則瞠乎其後也。”雖然李之外交確實不夠英明,然而這實在是被-迫無奈之舉,要知道“弱國無外交”。試想當時中國之處境,李之舉措實在是迫於無奈,後人也應該可以理解吧。晚年是李的投閒時代,在朝中沒有居其要位,被派去治水,到了“義和團”起,李又被重用。實在是說明李在當時中國的重要性。最後作者客觀地把李同許多歷史名人相比較,李也是有長有短,說明作者治學嚴謹,也說明李雖為當時英雄,也有缺點。從中我們可以更加客觀的看待李,看待歷史。

我對於李的評價是功過參半,但是我還是十分佩服他的。他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圖有一腔愛國熱情,但是當時的中國實在是無藥可救了,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做到像李這樣吧,當時國民的愚昧麻木,實在是讓人心寒。即使有人想救你出去,你卻安於現狀不願改變現狀,這實在是叫人悲哀。李就是那個想救國的人,然而黑暗的社會終究不能讓他實現心中的抱負。

但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鬥終究是好事,為了國家的強大而拼搏也是讓人敬佩的情操,因此不管怎樣我還是敬重李的,至少我們也應該向他一樣樹立自己的理想並且為之奮鬥。

李鴻章傳讀後感篇5

梁啓超先生的《李鴻章傳》,它與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吳晗先生《朱元璋傳》、朱東潤先生《張居正大傳》,並稱為中國二十世紀四大傳記。我了解李鴻章此人初始於國中歷史書本,後在反應晚清風雲的各大電視劇、電影中常常會看一個或邪氣、或陰冷、或儒雅的乾瘦老人。歷史對李鴻章的評價褒貶不一,直到我讀了梁啓超的《李鴻章傳》方才讓我又重新審視這位叱吒晚清政壇四十年的風雲人物,甚至對晚清那段國家屈辱史,有了另一番感悟。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讀後感。

一、成書背景和作者

此書寫於1920xx年《辛丑條約》簽訂後第四個月。那時距離李鴻章憾然辭世僅僅二個月。當時,梁啓超作為維新派的領袖流亡在日本。也就是說此書的發表在日本而非國內。

熟悉晚清歷史的人,一定不會對梁啓超和李鴻章陌生。梁啓超生於1873年,從八卦的角度講,他是後來民國才女林徽因的公公,晚清時的帥哥一名。但從歷史的角度講,梁啓超18歲投入康有為門下,20歲創辦《大公報》,25歲發起著名的“公車上書”,與光緒帝開始為期百日戊戌變法,26歲變法失敗流亡日本。如果說晚清時有憤青的話,梁啓超無疑是晚清歷史上的最大憤青,而他更把他滿腔愛國之志,和對當時時政的不滿付之於實踐,雖然,他後來失敗了,但是他還是在歷史舞台上寫下了厚重一筆。

而梁啓超寫《李鴻章傳》時,他正好29歲,大好青年,卻已流亡日本三年。此時的他正孤獨的在日本島上,反思和總結維新變法失敗之處。在我看來,他寫李鴻章除了去點評一名政敵外,更主要的目的是藉由李鴻章的一生,抒寫自己對晚清歷史的見解,對洋務運動和維新運動看法,對大清王朝隕落的一種悲憤,他其實是借李鴻章的故事,抒發自己的胸懷。但值得肯定的是,雖然梁啓超與李鴻章的政見不同 ,但他卻沒有將李鴻章描述成為一個大奸大惡的權臣,給予了他許多正面的評價,甚至感嘆:“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體現了流亡臣子難以抑制的孤憤。也正是這種大歷史觀,使此書更具有可看性。

二、李鴻章其人

評點此書,必要說到李鴻章其人。無論生前身後,李鴻章都是個極富爭議的人物。而我個人認為,李鴻章身上所具有的爭議性,大多來自於李鴻章涇渭分明的優缺點。下面,我想談談,我對李鴻章其人的看法。

(一)優點

李鴻章是什麼樣的人,他為什麼能在晚清歷史舞台上,以漢人權臣之名,屹立四十年不倒,死後也享有尊榮。我認為,他的身上有三個優點,總結起來四個字:“堅韌、忠勇”

一是堅韌。李鴻章的堅韌反應在兩個時期,一是他當官的前十三年,二是他為官的最後7年。李鴻章出生名門,二十五第一次入京考試,就高中進士,當時是二甲第十三名。按照清朝的科舉制度,進士是分三等,第一等是進士及第,其實也就只有3個人,就是狀元、榜眼和探花,第二等就是進士出生,第三等是同進士。李鴻章是二甲第十三名,也就是類似於現在的全國公務員考試第十六名,因為當時考科舉年齡跨度很大,他絕對屬於青年才俊。後來就被分道翰林院,也就是類似於進了中央黨校學習,一般來說翰林院出來要么就進內廷或者各部,最差的也下放當縣官,可以說是一個處級領導幹部後備人選。應該說他的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就是這樣的一片光明的前途下,命運卻沒有傾斜到李鴻章身上。他這個“主任科員”一坐就是十三年,期間幾次被借調到各省、總督衙門去當幕僚,卻沒有一次被重用,大多是寫寫文章,研究研究的差事。一直到他38歲,都碌碌無為。照道理,他肯定有很多的悲憤,可是李鴻章完全沒有表現出一個官宦子弟的跋扈和缺乏韌性,他一直兢兢業業的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一直到他棄筆從戎前,全無一句怨言。這種十幾年如一日的精神值得嘉許,也就是這種堅韌,讓他一飛沖天。另一個鮮明例子,就是李鴻章人生的最後7年,1894年,他代表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國內怨聲四起,朝廷為了平息民憤,竟然將李鴻章貶職。這個時候,李鴻章的韌性再次表現出來。具梁啓超的記載,李鴻章依舊每天都5點起床,臨摹書法,中午小睡一小時。在他的案頭沒有昨日留下的公文,他的客廳沒有等候的客人。他甚至在最後做兩廣總督的時候,還治理了當地的風氣的盜賊。其實,那時他已經73歲了,他這種幾十年堅韌的精神,甚至做到了寵辱不驚,值得讓人敬佩。

二是勇。李鴻章入官是因為文才,發跡卻因為武功。而他棄筆從戎的勇氣不可謂不讓人敬服。之前說李鴻章25歲中進士,在他入京前,曾有這樣的詩句,“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徧交海內知名士,去訪京師有道人。”這種胸襟的人,在壓抑了十三後,在鹹豐十年,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後,朝廷終於啟用了曾國藩的部隊。而李鴻章作為曾國藩的一個幕客,其實曾國藩的一個寫手,因為李鴻章會寫文章,一直是放在調研室里用用的,可是因為李鴻章的堅韌,他在調研室里苦讀給地的戰報和分析戰情,在關鍵時刻,毅然放棄文才,回鄉組建淮軍,而當時的兩淮民風強悍,尤其是“兵、匪、發、捻”交乘的皖中腹地,尤為複雜。李鴻章以一介書生回鄉組織團練,是冒了極大風險。更何況他要交惡是當時風頭正勁的太平軍,上戰場隨時都會掉腦袋。可是李鴻章沒有任何退縮,與將士同寢同食。之後的十年,他與曾國荃一起滅太平軍、搗毀捻軍,曾國藩解散湘軍,他獨自一人,建立北洋軍隊。這份膽識和眼光,足以值得後人標榜。而且據說,他在親自帶隊打仗的時候,都是身先士卒,沖在前面,而他訓練的淮軍更成為清朝最後一支忠勇強悍之師。

三是忠。李鴻章死後的諡號是“忠公”。我個人認為朝廷封他這個稱號一點也不過分。李鴻章的“忠”,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朋友的忠。二是對朝廷的忠。對朋友的“忠”,舉個例子,太平天國勝利之後,朝廷要論功行賞,李鴻章在上奏朝廷的摺子里把功勞都給了手下最勇猛的將領,自己完全不居功,說他是文官沒什麼功勞。這對於一般人而言還能理解,可是對於一個十三年原地踏步沒有進步的中年科級幹部來說,這次獎賞說不定是他人生的最後機會,他卻毅然給了別人。這十分不容易。也因為如此,所以後來的淮軍對李鴻章馬首是瞻,這不能不說是李鴻章的另一種御人之術。他對朝廷的忠誠更是舉不勝舉。最明顯的就是他死前簽訂的《辛丑條約》。據《李鴻章傳》記載,八國聯軍入京的時候,李鴻章早就被貶,當時已經78歲高齡的。當逃到避暑山莊的慈禧太后給李鴻章下詔,請他出山,給他們孤兒寡母議和的時候,他的門人給了他三條計策。第一上策是徹底反了,劃地為王。當時慈禧和皇帝都逃出京城了,八旗部隊散了,國家已名存實亡。這個時候,李鴻章手握重兵,他又與外國使臣關係良好,這個時候劃地為王誰也奈何不了他。值得一說的是,當時李鴻章最得力的部下就是後來的竊國大盜袁世凱。這條上計,李鴻章沒答應。第二條計策是這個時候去京城,可能有生命危險,而且即使議和了,李鴻章也要背負千古罵名,當初李鴻章被貶就是因為簽訂了《馬關條約》,反正現在他也不管事情,就稱病不去,名則保生。李鴻章還是沒答應。他選擇了第三條下策,接旨入京。我個人認為正是李鴻章的這份“忠”,讓清王朝又苟且了十年,他的每一次“出場”無不是在國家存亡危急之時,大清國要他承擔的無不是“人情所最難堪”之事。他死之前三天,還有俄國的使臣到他家中要他簽訂賣國條約。臨死之前,還在哀嘆國之不幸。他對朝廷的忠心,可見其一。其實說李鴻章是被氣死和憂悶而死也不為過。

(二)缺點

李鴻章的三個優點放在任何一人身上,都能成就其大事業,可是為什麼他卻沒有享有世人之憧憬,就與世長辭了呢?我想,他身上表現出了幾個大缺點足以致命。歸結起來也是三個詞“純臣、清傲、結黨”,

一是“純臣”。純是單純的純。梁啓超說李鴻章是純臣,是慵臣。我也有所贊同。他才能有餘,忠勇可嘉,但是在大時代面前,卻魄力不足。從李鴻章的成長軌跡中,我個人認為他是被古代四書五經、君臣之說毒害最深的一人。他雖才華橫溢,文治武功都是上乘,但卻唯朝廷和慈禧的話是從。他雖有洋務之心,可是朝廷說不乾就不幹了。雖有改革的心,慈禧要過生日了,就把軍費給慈禧。他造鋼鐵廠、造學校、經營總理衙門、經營中國第一支近現代海軍每一件都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但沒有一件事切實做到的。我相信李鴻章的理想抱負一定原不止他所做一切,但是他卻從未想過從政治體制上進行徹底的改革。他雖圓滑精明,卻沒有張居正的魄力,沒有王安石的膽識。特別是在他晚年,一直希望苟安一方,成就名節。難怪梁啓超要在書中悲嘆,以李鴻章之地位與才能,怎沒有做出更好的事業來?從一個側面來說,一個好人、才人,未必能做出大事業來。

二是“清傲”。李鴻章的“清傲”我個人認為,來自於骨力里想當一代賢相,而賢相的標準是對朝廷忠心,決不同流合污。李鴻章是圓滑的,但是也是清傲的。史書上記載,他樹敵頗多,只因為只要他認定的事情都會去做,而且不管身後誹謗。因此,他得罪小人更多,以至於他的洋務運動也無法開展順利。每每他有所失誤,都有人上本參合。另一方面,他的清傲來自於他的外交。李鴻章的後半身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做一個外交官。可是他不明時局,還是以清朝為泱泱大國自居,在對待英、德、俄、日的使臣時,只想取利,卻不想親近學習。只以為談判桌上有利可圖即可,從本質上,他對外國蠻夷是看不起的。他僅認為中國之失敗,只在於武器不如人,卻沒有看到在經濟、技術、政治上的全方位落後。他建立北洋艦隊之時,只注重武器上的更新,而忽略了戰術和科技的更近。這才是造成北洋艦隊失敗的重要原因。

三是“結黨”。此特點來自於他對朋友的忠,更類似於現在小團伙、小兄弟。他以淮軍起家,對戰鬥過的兄弟格外照顧,在他對袁世凱的態度上就能表現出來,因為袁世凱的父親曾與李鴻章共事過。另外就是對自己的兄長包庇,雖然晚年他與大哥兩廣總督李翰章有所不和,但總體上他對於李翰章的不法行為不加收斂。總以傳統的一榮俱榮觀念。從這點上來說,李鴻章此人是典型的中國古代官員,也是造成他身後,眾多誹謗的原因之一。包括:斂財啊、包庇門人啊等等。

李鴻章此人的優點成就了起四十年晚清政壇的大佬地位。而他的缺點也造就了他雖有才能卻不能最終改變清朝命運。可是這是李鴻章一人之故嗎?

三、晚清歷史的一些拙見

梁啓超說罵李鴻章之人,未必有李鴻章之才。這是中肯的。事實上,李鴻章身上的歷史,正是反應的清朝疲敝的重要原因。

(一)政治體制的落後

1644年,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八旗子弟以外族蠻夷之姿,入主中原。而當時的大清帝國,實際上是以遊牧名族戰勝農耕民族。皇太極、努爾哈赤的清王朝實際上還在運行一種接近半奴隸制半封建制的政策。而此時的明末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張居正變法的十餘年間更是出現了君主立憲制的雛形。從歷史政治的進程而言,當八旗子弟入主中原的那時開始,中國的政治體制就在倒退。但是,清王朝還是幸運的,因為他的每個皇帝,都是中國歷史上各朝代中最兢兢業業的皇帝。他們終於完成了這種政治體制上的交替。可惜,時不我待,當清王朝進行政治體制過渡的時候,西方正在發生巨變,經過220xx年的文藝復興,歐洲打破了統治近千年的宗教舒服,1640年英國工業革命,1776年美國建國,1789年法國大革命,1877年日本開始明治維新。當世界各國都向現代化邁進的時候,清王朝還固守著傳統的體制不放,不願革新,也教唆所有文人不要革新,以至於遠遠落後於他國。

(二)科技技術落後。

晚清滅亡的重要原因是科學技術的落後,且不論西方在文藝復興和民主解放過程中所激發出來的創造力。單就清王朝對於科學技術的忽視,就足以使其受外來國欺壓。我個人始終認為清王朝做的唯一一件大事是在民族融合上。滿蒙部落以武力得到漢人江山,自皇太極入主中原以來,為了保住江山,他們將目光放在了與漢族的融合上,從康熙到乾隆,他們採用的技術都是已儒術驅動漢人效忠清朝,同時用文字獄固化朝廷的教化,進一步壓制漢人本身的創造力。經過清朝前期的大屠殺,消滅漢人的鬥志;到康乾盛世,削弱漢人的意志。清朝事情,基本上已經完成了民族統一。難怪魯迅先生說:揚州十日 嘉定三屠,殺進了漢人的骨血。其表現為:“一開始,留頭不留髮;後來阿q都不肯剪頭髮。”在臣民漸漸安於清王朝的統治的時候,明末的資本主義萌芽消失了,漢民族的創造力也漸漸消失殆盡,整個清朝歷史中沒有出現過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家,醫學家,農學家,商人。再加上乾隆中後期的閉關鎖國,科技更為不流通。以至於清王朝的科技技術落後他國很多年。等西方列國敲開清朝大門的時候,清朝人還在用冷兵器。最明顯的例子,是英法聯軍第一次進攻天津大沽口的時候,居然還在用明朝的炮,居然還抵抗了好一陣子。那是200來年前的東西啊,我不由想,當年明朝的科技多么發達,清朝的科技多么落後了。以至於有史學家感嘆,清朝歷史讓中國歷史倒退了將近220xx年。

(三)與時俱進尤為重要。

不知天下,不足以立足天下。清朝的衰亡除了在體制上壓制國人的創造力,更在於外交上,他採取閉塞的國策。閉關鎖國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實。其他不多說,就李鴻章本人在外交上的失敗,就足以證明清朝在政治體制上的落後,外交上的顯現。其直接反應就是甲午戰爭的爆發。很少有人知道,甲午戰爭的始發地不在中國,而在朝鮮。清王朝雖經歷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卻還是不知天下大勢已變的道理。抱著老三篇,在19世紀,還將朝鮮列為藩屬國。在日本入駐朝鮮後,以宗主國的身份,以為能借威懾之姿進入平壤。但是沒想到,日本有備而來,還給中國在國際社會上弄出一個干涉內政的罪名。清朝以兩百年前的國際法,對兩百年後的國際法。以至於甲午戰爭打的十分被動。北洋艦隊被毀並不是將領們自身貪生怕死,恰恰相反,北洋艦隊將領們與日軍殊死搏鬥,有3條艦隊與日軍艦隊同歸於盡。多名艦長未不辱國自殺,其壯烈程度,讓人瞠目。有時我看到相關史料,還會捫心自問,若是今日,我國現有軍隊和官員是否還有這種“文死諫武死戰”的決心。因此,要立於天下,首先要跟著時代進步,此書讓我更深層次的感悟黨中央提出與時俱進的重要性。

洋洋灑灑說了這么多,上面很多是我個人看法,有什麼不足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教。

最後我想以再版中,章立凡先生的一段話作為總結: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已有長足的進步,政治體制改革卻步履維艱,還不得不面對金融危機的困局,在新一輪的歷史大螺鏇中,沒有了亡國滅種的緊迫感,仍未建成一個理想完善的公民社會,一百多年前梁啓超“今日世界之競爭,不在國家而在國民”的警告,在大同世界出現之前,永遠不會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