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傳》讀後感

梁啓超: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開篇即給全書定下基調。及甲午之後七年,國事飄零,料想時人毀李鴻章必不為少,而梁啓超此語,給了只以成敗評論英雄的人一警示。

李鴻章在近代史上是一個爭議很大的人物,所謂今中國俗論家,往往以平發平捻為李鴻章功,以數次議和為李鴻章罪。李鴻章早年師從曾國藩,平太平天國中,始嶄露其軍事天賦,及至平捻軍,已經接替了曾國藩的地位,實為漢臣第一代表。而後致力于洋務,盡力數十載,建立了近代的工業和軍事體系,而甲午一戰,其苦心經營海路諸軍毀於一旦,即是宣告了洋務的失敗,從此而來的是中國地位的徹底淪落。之後李鴻章以年過七旬之身體,奔走於各列強之間,盡力維持,而為世人所詬病最多的,也是在這最後的七年。

梁啓超從李鴻章未達以前即其時的中國之形勢,兵家之李鴻章,洋務時代之李鴻章,中日戰爭時代之李鴻章,外交家之李鴻章要等幾個主要階段和方面對李鴻章進行解讀。每一事提及成敗,必以李鴻章當時所處的實境,分析他的行為決策,而不以簡單成敗論,力求客觀公正,不無理智與智慧。及至甲午戰敗,是為李鴻章個人名譽之轉折點:當中日戰事之際,李鴻章以一身為萬矢之的,幾身無完膚,人皆欲殺。而梁啓超頗有英雄相惜之情:彼蒼者天,此前所以寵此人著何以如是其憂,後之所以厄此人者何以如是其酷耶?吾泚筆至此,不禁費書而嘆也。悲戚之情,由是可知。

梁啓超寫李鴻章,可謂實至名歸。寫史即寫人,寫人即寫心。梁啓超和李鴻章所處時代相距不過幾年,甲午戰爭敗,則維新變法興。梁啓超和李鴻章同為救國於水火奔走,國勢之衰微,實為共見。然梁啓超惜李鴻章之視野狹窄,只知西人所謂堅船利炮,而不知政治人心。“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梁啓超吸取李鴻章的教訓,從變法入手,尋求救國之路。梁啓超寫李鴻章,也是寫出了自己變法的勇氣與決心。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梁啓超本人也是毀譽極多,支持過變法,也與孫中山有接觸,支持過袁世凱,又鼓勵學生蔡鍔反對袁世凱,又一手促成五四運動。詬病者認為梁啓超善變立場不堅定,投機。而我認為梁啓超變得背後,只是在不斷尋求救國的方法,他的每一次選擇,都是真切而認真的。

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是一句驚醒,讓我們不要盲目以成敗論是非功過,也讓我們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勇氣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