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傳》讀後感

自古傳記誘人之處,不在記事,在於論人。可能寫傳記的人都力求以最最公允的眼光去評價所要論述之人,總想處於平衡,卻又因為自己的價值情感而稍有傾向。我認為,這就是傳記之美。梁啓超在這本傳記第一句就寫到,“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大概就是不願毀譽失衡。文中在眾人貶李之時對其維護,在人贊李之處加以指責,不是梁先生故意創新,大概是偉人之見,大抵見人之所未見。

有些人英年早逝,我們無不嘆息,總會想像他多活幾年會幹出更大的成就,比如周瑜,比如莫扎特,比如王勃;有些人晚節不保,總是在功成名就之後,卻又乾出點不靠譜的事,我們也在嘆息他怎么不早死幾年,比如李鴻章。想想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卑躬屈膝的去跟日本人簽訂馬關條約,去跑到俄國跟沙皇祝壽,洋鬼子占領了北京,沒人能擔議和大局,還是那個七十九歲的老人,其實我真希望他還是死早點好,像左宗棠,曾國藩那樣,至少在歷史的評論中譽大於毀。只可惜他親眼見證著引以為傲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只可惜當大清苟延殘喘之時還要這個耄耋老人獨力支撐,擔負一生罵名。他有錯,但錯不足以遺臭萬年,他有功,但功不足以流芳百世。

梁啓超先生看人之準讓人佩服,論人之透也讓人讚嘆。與我看來,對於李鴻章同情多於其他,我真的不忍看到堂堂中國的外交,只能讓七十多歲的老人苦苦撐起。儘管他沒有辦好洋務,儘管他的外交都是去參加喪權辱國的議和條約。是其真無馬耶?還是其真不知馬也?劉邦得了天下之後小人得志的說過:“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而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清末人口超過四億,可惜勝過李鴻章的有幾人,大概沒有一人吧,也許有,但是有誰能夠去擔那千古罵名,有誰還能在風燭殘年之際,遠赴重洋撐起已過外交?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時勢所造之人也一定沒法有逆轉時勢之力。

本書最後,梁先生刊登了一整篇日本人對於李鴻章的評論,中肯,公道更是一針見血。“彼可謂支那人之代表也。彼純然如涼血類動物,支那人之性也,彼其事大主義,支那人之性也,其容忍力之強,支那人之性也,其硬腦硬麵皮,支那人之性也,其辭令巧妙,支那人之性也,其自信自大,支那人之性也。”讀到這裡,不知怎么的會有一絲羞愧。日本人看到的李鴻章是整箇中國人的嘴臉,精準無比,今天依然。我總相信,歷史的選擇在萬千種偶然性中有其真切的必然性。說起李鴻章,愛國之士可以罵他個無地自容,可是換做自己處在那樣個典型環境中,又真能做的比他好?